十方缘 爱与陪伴

小郎

<p class="ql-block">  昨天海霞给私信我和我约定今天共同去陪伴一位84岁的独居老人,于是我在群里发了预告。玉凤教练、海萍、海霞和我接龙了陪伴活动。</p> <p class="ql-block">  海霞定位的位置与老人的家一墙之隔,却费了我们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找到,这就是传达者与接收者内在的图景不一样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  找到阿姨家与我们定好的时间超了几分钟,走进阿姨的家里,我的心情一下就沉重起来。在我看来阿姨的家里非常凌乱,敞开的卫生间是破损的不成样子,玻璃幕墙也碎了,桌子上到处摆着物品,凳子也没几个像样的。整个家里像是年久失修且无人打理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阿姨见到我们来,很是激动又高兴又想哭的样子。海霞比我们先到半个小时。在我们来之前她一直在教阿姨学用微信,阿姨的微信朋友圈只有三个人,因为不会用,阿姨和外界联系很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准备先开预备会,阿姨的家很难找到合适的可以围坐一起的地方。征得阿姨的同意,我们在阿姨的卧室勉强的围坐下开预备会。因为阿姨的家里真的很凌乱。开完预备会我的内心才回归到了不评判、不分析、不下定义、宁静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开完预备会,阿姨也吃完饭了,我们开始了今天的陪伴。阿姨迫不及待的讲她的故事。她说她84岁了,眼睛看不清了,独自生活。养了五个孩子,没有一个来看她管她,她年轻时只顾着忙,没有时间也没有想着管自己的孩子,孩子们是婆婆带大的。婆婆老了,瘫痪在床,前任丈夫不管婆婆,她伺候婆婆十几年直到送终。这其间她的儿女们没有一个来照看她前任婆婆。只有她和前任的小姑子一起照顾。后来儿女们就几乎没有什么来往。她后来又找的丈夫也去世了,毕竟年级大了照顾丈夫时把身体搞坏了。后丈夫去世后,丈夫的女儿刚开始也管她,照顾她,可是后女儿的丈夫瘫痪在床,也无能为力再来照顾她了,也就渐渐的再也不来了。她的房子也过户给了后任丈夫的外孙。外孙得了房,对她也从不过问。她侄子待她很好,可是侄子也早早离开了人世。养老院因疫情不再接收新入住人员,她只能独自在家。她说:人老了真愁苦啊!住在老年病医院时,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员待她很好,她从老年病医院回家后,这位好心人经常来看她。海霞在旁边告诉我来看阿姨的这位就是她们一起在致良知平台学习的伙伴。阿姨告诉我们:现在又有一位好心人中午来给她做一顿饭,她只有中午才能吃一顿可口的饭菜。海霞又告诉我这位来给阿姨做饭的人也是在致良知平台一起学习的伙伴。他是位厨师,每天从开发区倒三次车来阿姨家给她做饭,然后返回。每天这样要用去三个小时的时间。阿姨过意不去,要给他钱,这位伙伴一个月只要600元,阿姨一定要给1000元。阿姨说:幸好她信了基督徒,她把一切交托给基督,她每日虔诚的祈祷。正好海霞和玉凤教练都信仰基督教。她们有了共同话题,阿姨说她内心有了归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整个陪伴过程中,我的内心情绪也很大,有过对阿姨孩子的愤怒,也有对阿姨的同情,还有对阿姨未来的担忧。也有过想帮她找养老院的想法等等。我不断觉察自己同时回归到不分析、不评判的状态。缘于我穿着十方缘的义工服就代表着认同十方缘的文化,遵守十方缘的行为规范,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同时了知我并不知道他们曾经的发生。也不能妄加评论。更深层的是我清晰,内心的宁静祥和是潜意识的疗愈。能量决定着外在呈现。我的意识投射出愤怒同情与担忧只能造成现实层面的混乱,知道了这个理,时刻保持觉知,带着爱心耐心与祝福就是我当下的功课。</p> <p class="ql-block">  海萍一直静静的聆听老人的故事。不时的给我们拍着照,她遵守着当下的角色定位,保持当下的临在,带着爱意呵护着我们的这个场域。</p><p class="ql-block"> 玉凤教练最难得,缘于习惯了心理教练启发引导发问的模式,换了一种陪伴模式,对她来说也是一种突破。不过万法皆通,她带着觉察守住自己的角色,在最合适的时机补位,适时的找到阿姨认为人生中不幸中最大幸运,切入到信仰上时,阿姨顿时感受到了幸福。这是心理教练的本领带着定静灵活转换的本领。</p><p class="ql-block"> 海霞给予我最大的课题贡献。缘于我对十方缘文化的理解和对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行为规范的解读。在我看来,陪伴是允许接纳老人的一切呈现,不试图改变她。当我看见阿姨一再倾诉自己的不幸时,做为主沟通的海霞,不断提醒阿姨想想开心的事。做为辅助沟通的我觉察出不接纳她这样的沟通方式的想法。想想虽然我是领队依然要守住做为辅助沟通的角色,就是聆听与配合。同时对老人的分享不分析不评判,更应该是对共同陪伴的伙伴上保持觉察,做到允许和不分析、不评判,因为我们彼此也是要相互的呵护。于是我欲言又止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陪伴快结束时,我们又教了一遍阿姨如何使用微信,同时加了我们四人的微信,又现场与她演练了视频通话。我想她需要时,以便我们随时可以陪伴。海萍还告诉了阿姨如何通过正常的路径找到合适养老院。</p> <p class="ql-block">  外面很冷,我们只好在车上开总结分享会。</p><p class="ql-block"> 海萍分享说:这是一个配合默契,彼此接纳的陪伴,她感到很成功。</p><p class="ql-block"> 玉凤教练分享说:她总想说话,基于角色定位,不知何时该说,还是有些战战兢兢。</p><p class="ql-block"> 海霞分享道:她一开始对阿姨的孩子们很是愤怒,甚至想找到她的孩子让他们去学习孝道文化。其实我当时也有此想法。最终我回应她,我不干涉她个人行为。她也表示咱们求同存异。</p><p class="ql-block"> 在我分享时:往往在这样的陪伴却是最直击心灵的。我在这样的陪伴中从阿姨的经历让我知道要规画好自己的下半场,还要教育孩子懂得孝道。</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此次的陪伴,内心里一直有些压抑。我不断回观问自己是怎么了?我知道我对生活中这样的呈现是不接纳的。原来我是希每个生命的呈现都是应该幸福快乐的,是我没有接受生命的无常与变化。然而我又问自己只是接纳无常而无所做为吗?在很久后“心”告诉我,无为是最大的有为,无为是做到最大努力的有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