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的徒弟

王者之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這個收徒弟呀,</i></div><i><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啊,</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師父會成就徒弟,</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徒弟也會讓師父變得更為精彩的”。</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張文質 ~</i></div></i>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聊聊我的徒弟——福州金山中學政治學科老師陳蕾。 為什麼要聊她呢?因為她是我見過最“一般”卻也最“不一般”的老師。正是這一份一般又不一般,就對許多教師起到參考借鑑的效果:只要願意,你也能做得到! <b>成為師徒之前</b> 第一次到金山中學看陳蕾上課是2016年11月25日,她上的是高三政治《求索真理的歷程》,學生使用的是反饋器和小組平板。從課堂開始課件上出示的內容可以看出,這是一堂圍繞高考(大陸大學入學考試)考點“真理認識過程”的不同題型,並且考查不同能力的典型複習課。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陳蕾的第一堂課是高三複習課</h5> 上課過程中老師使用4個“考古題”讓學生通過手中的反饋器作答,而在學生答案特別分歧的題目時,老師推送課件上的題目到小組平板上,讓小組在題目上進行劃記討論,再將結果回傳到教學大屏,由老師繼續解說。 看完課在評課時我問了她三個問題:<br>① 題1只有2位學生答錯,題2只有3位答錯,老師還需要挑學生說明他的作答理由嗎?<br>② 小組討論後向全班做匯報的代表是如何產生的?他們應該站在什麼位置做匯報?<br>③ 小組遞交作品後,要找多少組來匯報?<br> 這三個問題可以反映出教師在教學時有多大程度會站到學生的角度上思考,是在我的評課經驗中經常向老師提出的問題,這也正顯示出當時的陳蕾其實是一個和一般教師沒太大差別的人,所思考的教學、教學過程中所犯的“錯”都和其他人差不多。 差別是她會追問,她很勤奮。即使她追問之後我的回答使她聽起來懵懵懂懂(我的“蘇格拉底式問答”常使人感到矇矇的,哈哈),但她會帶著它們回去仔細想想。 連同這一次到我們建立師徒關係之前,我一共看了她5次課,幾乎我看完課評課第一句話就對她說:「妳怎麼那麼愛講?」 是的,幾乎每一個老師都“愛”講,他們恨不得把每一個知識概念講透,深怕自己不講學生就學不會。但說真的,講了也沒什麼用,聽講的學習效果是很低效的。 <b>正式成為師徒</b> 在我和陳蕾合著的《數字時代的學與教2——揭密課堂變革路線圖》付梓之前,特別邀請好友生命教育專家張文質老師作序推薦,他在推薦序中寫道:「王緒溢博士在我的強烈推薦之下,(他作為一個特別羞澀的人,還不習慣招徒弟呢)按照他的說法,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是你強烈推薦的,那我就收了這個徒弟吧。」 張老師對陳蕾相當熟悉,他不時會調侃她“有點笨”,說她“笨鳥要先飛”。這並不是說她真的笨,而是“經得起調侃,有點鈍感,但擁有非常執著的學習意識”。有一次他邀請我一起去看陳蕾的課,看完之後他說:「我們對陳蕾的課都頗為不滿,因為在這之前陳蕾已經跟著王緒溢博士學習了很久了,但是我們看到的她的課堂,還幾乎感受不到真正的智慧課堂,包括她的理念、策略、技術,都體現不出來。所以,那天我們兩個人都對陳蕾的課提出了比較嚴厲的批評,說的嚴重一點是有點棒喝的意思。」我想是因著這個原因,張老師才大膽提出認師徒的建議,希望她能有更大的成長。 2019年3月在我的《數字時代的學與教——給教師的建議40講》新書發佈會上,因著張老師的撮合,我和陳蕾正式有了師徒關係,張老師戲稱陳蕾是我的“天下第一徒”。在這之前我有很多學生,但從沒有過徒弟,這個因緣使我和陳蕾有了一層“親近”的關係,因著這層“親近”,她得以隨時向師父提問,不論早晚,不管東西。 新書發佈會後,陳蕾弱弱地表示很想要讓師父在文章裡寫她的課,她可能想著能讓我寫的課都是很不錯的,代表一種肯定,當時我只是笑笑沒說什麼。 <b>成為師徒之後</b> <p class="ql-block">6月的某一天陳蕾突然和我說,想為我的書做一個線上共讀課程,40講的書做成30講的播音課程。我深知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既然她想做,那就做吧。讓我驚奇的是,她竟然能規律地在暑假的七月份,每天寫一講大約2000-2500字的錄音文字稿發給我審查,全部定稿後在八月份每天錄一講播音檔,就這樣在一個暑假裡把她口中的“給自己挖的坑”的事情搞定。免費線上共讀課程在10月27日正式上線,兩年來有將近1700人在《數字時代的學與教》共讀課程中學習。為了做好這個共讀課程,她把《數字時代的學與教》讀了不知道多少遍,把書都讀“爛”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本讀“爛”的書</h5> 做完共讀課程之後,陳蕾似乎“開竅”了,教學已經完全從傳統教師講述為主、學生活動為輔,轉向以生為本的課堂。2020年9月份她應深圳市教科院之邀,在第三屆“未來教育論壇”上向人文薈萃的深圳眾多學校展示了一堂高二政治課《<a href="https://www.meipian.cn/3clh30cl?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如何看待地攤經濟的復甦?</a>》,她用“聯結生活,啟發思考”、“有效對話,看見歷程”和“小組合作,發展能力”三個環節串連整堂課的教學,帶領學生聚焦政治學科哲學思辨本質的學習,為深圳教師展示了通過反饋器這樣簡單的資訊科技,如何調動學生思考、促進對話與生成,結合課堂辯論賽的小組競爭與合作機制,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 <p class="ql-block">拜師之後,陳蕾的“運氣”似乎變好了,連續幾年參加中央電教館主辦的 “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只能獲得三等獎和二等獎,2019年第十三屆的評選終於得到高中組一等獎,並獲邀到北京“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現場展示。2020年她評上了高級教師,來自福建省內各地的演講邀約多了起來。2021年成為福建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省級專家組成員;這一年的第十四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實踐觀摩活動”評選,她的課例獲選為高中組福建省唯一的“創新課例”獎(相當於一等獎);這一年我讓她掛名第一作者,與我一起合著《數字時代的學與教2——揭密課堂變革路線圖》,我們師徒有了共創的作品;這一年她的演講和工作坊培訓邀約越來越多,還有學校請她每週定期到校觀課評課,指導教師的教學信息化。</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師徒共創的著作</h5> <p class="ql-block"><b>現在的課堂教學</b></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第二週我到福州時利用週六空檔去看她的高三政治複習課,整堂課分成兩個大活動:試題檢測和小組合作。</p> ① 試題檢測:她讓學生從“挑戰易混易錯點”開始,小組活動中每人分享課前選取的兩道題並闡述選題理由,4人小組要從8道題中選出2個“好題”,標準是全班答題正確率要介於30%-75%。接著全班搶權取得檢測權,老師將題目拍照上傳後,主測學生扮演老師,向全班測試他們小組的選題,得到真實的答題正確率,必要時可以挑人說明作答理由。測試一共做了2次,每一題答對的學生都在計分板上加1分,小組累計積分成為下一個活動優先選擇權的依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學生出題給全班檢測</h5> ② 小組合作:小組分工,共同撰寫一篇演講稿,要求是內容完整,且必須運用政治術語。由取得優先權的4個小組先從兩個主題中選一個,其他小組只能選餘下的那一個主題。個別寫好之後要在組內輪流闡述,再一起整合文稿,然後教師全班挑人上台展示成果,同學在台上匯報時,所有人依照評價標準在表上打分,老師再進行全班評價分數收集,並挑人說明給分理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學生上台匯報小組合作成果</h5> 到了這堂課我清楚地看到了陳蕾的大轉變,她成了徹頭徹尾的以生為本卻更學生中心的教師。在這堂課裡,她的教學課件全部都是關於活動的進行方式,沒有要學生記下的內容;她的教學素材完全來自於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連平常獲取學情的檢測試題都是學生產出的。即使如此,一般教師最注重的課堂容量卻一點也不少,甚至更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陳蕾的教學課件</h5> <p class="ql-block">整堂課下來,她做的更多的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方法的鍛煉和社會互動習慣的養成。真正做到了哈佛大學教授李.舒爾曼(Lee Shulman)所定義的:「教學必須從教師對於學生應該學什麼,以及應該如何教給學生作為起點。它經由一連串教師提供的明確指令與學習機會的活動來進行,而學習本身最終是學生自己的責任。」</p> <p class="ql-block">我在成為陳蕾的師父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發文:「說她一般是因為她還真不像其他天資聰穎、在講台上像天生演員般演繹教學的天才,理解力也不是特別快、特別好,但她的不一般把這一切相較他人弱勢的環節不僅補足,甚至大幅超前。她對教學充滿熱情,她對問題急切想要找到方向,她對寫作反思孜孜不倦,她對新事物勇於嘗試,更重要的是她對認為對的事情堅持不懈,態度堅決。」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中,三年來她堅持每週寫作,寫了160篇,她的“政治小課堂”微信公眾號積累了數千名粉絲。陳蕾的成長是在一堂堂課的教學中焠鍊,在一篇篇寫作中積澱,在一次次“給自己挖的坑”中迸發。她已經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受益於她的教學的學生將是數以千計,被她影響的教育夥伴和他們的受教學生更將十百倍於此。這是作為師父的我在一直推進更好教育路上的喜悅、滿足與動力!</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註:想看陳蕾這堂課的教學,可以在“麻吉星”微信公眾號中選擇[優課精選]-[精選課例]清單中找到“我國的政治制度”,即可收看完整的教學影片。她在深圳市“未來教育論壇”的教學影片可以在同一個清單中找到。

學生

教學

課堂

老師

教師

小組

一個

學習

師父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