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上午广州市天河区中小学校级干部高级研修班二期的校长们到华南师范大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集中学习。高质量学习与课堂研究院院长、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学术院长、成都市巴德美际学校学术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b>刘静波校长</b>为学员们带来课程《<b>减负之道——建设高质量课堂</b>》。 刘静波校长的课程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即:“课堂是什么?”、“课堂里有什么?”、“什么是高质量课堂?”、“如何建设高质量课堂?”通过对“知识——技能——素养——智慧”进行由点及面的深度分析,从学习结果的进阶之路到新知的构建,从课堂五大动态要素到五线谱课堂模型,刘校长构建了清晰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了闭环的“高质量课堂”课程体系。 以下是刘校长授课的精彩内容:<br><b> 学习的进阶之路——知识、能力、素养、智慧</b>。“把正确的事做对,是素养;把没见过的事做对,是智慧。”在知识分类的部分刘校长举出了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案例,提出研究知识的分类是因为不同的知识,教育与学的方法是不同的,课堂教学需要多元化的方法。<br> <b>素养的培养</b>。何谓素养?将二字拆开,素是环境,养是养分,素养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通过感悟反思形成的,也就是常说的“经验+反思=成长”。同时知识是可传递的,能力和素养是不能传递的,一个人素养的形成是点——线——面——体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而课堂目标并不能直接说成“形成学生的某素养”,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只能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同时,素养是教学的灯塔,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br> <b>认知过程和新知构建</b>。课堂是学生生成学习结果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和新知建构有三个主要的核心过程:建构、巩固和运用。建构——需要有旧物质来建立联系,巩固——是达到自动化的东西,达到自动化,才能解放大脑去思考;运用——是解决问题。而新知则是建立在必知基础之上,但正因为有了旧知,有了必知,所以我们要避免具有隐蔽性和牢固性的“自以为是”的思考。 刘校长通过讲述新知、必知和旧知的概念、区别和联系,提出 “补缺+纠错”的教学方法,教学需要从扫描旧知,确认旧知到补全必知,才能生成新知并建造结构,新知只有进入知识体系,才算真正理解。<br> 刘校长用课堂的五大动态要素引出了五线谱课堂模型,提出高质量的课堂需要结果可见、结构清晰、活动丰富、动力充沛和资源精准。刘校长认为,认知过程视角下的五星网状模型是:启动—建构—巩固—运用—总结。他提出,高质量的课堂是备出好课、上出好课、听出好课、评出好课、改出好课和写出好课。 在课程最后,刘校长用“一堂‘认识编码’的数学课”案例,带校长们共同学习和体验一堂高质量的课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刘校长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让校长们耳目一新,他用严谨、缜密的课程体系为校长们深入浅出的分享,既有理论的框架和细则,又有鲜活的案例,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这样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也启发了校长们,对如何构建高质量课堂的思考。 <div><br></div><div><br></div> <b>附录:</b><div><b>高质量课堂系列内容(点击链接)<br></b><h5><u>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g5OTY1MjQ5OQ==&action=getalbum&album_id=2108145147153563651&scene=173&from_msgid=2247483818&from_itemidx=1&count=3&nolastread=1#wechat_redirect</u></h5></div> <h5><font color="#9b9b9b"><br>撰稿:蔡倩颖、刘依林<br>拍摄:蔡倩颖、刘依林<br>审核:姚轶懿<br><br>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