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江南渐渐走近了深秋。这也正是水稻成熟的时节。<br> 宝堰镇,申公塘村。一方即将开镰收割的稻田。再晒两三个日头,结实而饱满的谷穗就要被收到场上。<br> 对于今年的水稻长势,岳加令早已经了然于胸,不过,这几天,他还是时不时地到田地里头来转转。三个月过后,就是这些稻谷碾成的新米,将被他用来酿制新酒坊落成后的第一批新酒。 新酒坊就在200米开外的村口。一栋崭新的三层楼房,白墙灰瓦,六棱窗格,虽是新屋,却透着属于宝堰这座江南古镇的传统气息,包括一直弥漫在屋里屋外,散发不去的酒香。<br> 此刻,闲步于丰收在望的稻田,看着不远处的刚刚完工的新“老岳酒坊”,岳加令的心里充盈而笃定。而这份踏实,换在十多年年前的老岳,是不敢奢望的。<br> 时光倒退到2007年左右,白酒市场搏杀正烈。全宝堰镇20多家做酒的家庭作坊,陆陆续续地关的关,倒的倒,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也被激烈的市场冲击得踉踉跄跄。用老岳的话说,那时候酿出来的酒,抿在嘴里有点苦。<br> 那会儿的岳加令,接过祖辈手艺,从事酿酒也快30年了。打自家爷爷算起,家里做米酒该有100多年的历史,而这既使放在宝堰,也不是最老的。<br> 宝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自西周泰伯、仲雍奔吴,其间历4000年,历代先民在此筑堰,围湖为田,繁衍生息,视堰为宝,故此得名“宝堰”。 古镇上酿制米酒,源自清代,米酒是用当地种植的精良大米通过多种制作工艺酿制而成。当时家家有作坊,户户有酒缸。到了清末民初时,镇上有大小商埠两百多家,酒行就有十多家, “铭记、公泰和、怡和、源荗”等酒行最为有名。 岳家的祖上一直靠手工酿造大米原浆白酒和糯米封缸酒谋生。由于历史原因,这个手工酿酒技艺曾经一度中断。<br>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岳家种的粮食年年大丰收,岳加令的父亲拿出了手工酿造米酒的看家本领,利用家里剩下的粮食酿制少量的手工米酒,平时主要是自家人过年过节品尝品尝,多余的给亲朋好友分享。<br> 作为老岳酒坊的第三代传人,岳加令清晰地记得,他是怎样帮着自己的父亲重操旧业,让中断了20多年的酒坊重又飘起了酒香。<br> 那是每一天都不间断的披星戴月,晚睡早起;那是每一粒米都不能怠慢的浸泡、蒸煮;那是每一缸糟都不能失手的点曲、发酵;那是每一滴原液都得精准遭遇的温控、糖化……<br> 酒,让饮者沉迷,让饮者陶醉,让饮者忘情,也让饮者激扬。而对于酿酒人来说,要想把蕴藏在一粒粒温润精米中的醇厚和浓烈汲取出来,释放出来,需要的恰恰是一份专注、坚守、沉淀和耐力。<br> 这话说起来容易,可真正要做到,却是一番难以为常人道的艰辛。<br> 岳加令深知,要酿出一坛好酒,耍不得一丝一毫的小聪明,必须下笨功夫、硬功夫。周围那些绊倒在路途上的同行乡亲们,多是走着走着,心思起了变化:或是省却了这,或是忽略了那。你关起门来做了啥,没做啥,别人不一定知道,可你酿出来的酒一旦喝到人们嘴里,那滋味是醇厚?还是酸涩?是绵长?还是苦短?会把酿酒人的“酒态”“酒品”暴露无遗。<br>深知这一点的岳加令一扑进酒坊,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br> 亲力亲为,毫不苟且的劳累换来的是老岳家酒越来越好的口碑。<br> 众口叫好的岳家酒该往哪儿走?<br> 就这么凭自己的老经验做下去?单凭自身的一副肩膀扛下去?<br> 岳家酒的手工酿制技艺还要不要接着往下传?<br> 不仅仅在体力上感到吃劲的岳加令想了许久、许久。<br> 终于,他打算让儿子岳阳回来。<br> 今年32岁的岳阳,回到岳家酒坊已经三年了。<br> 三年前,大学就主修广告设计的岳阳已经在无锡的一家广告公司干得风生水起。行走、奔忙在城市的车流灯影下,连岳阳自己也觉得,老家那座低矮昏旧的老酒坊,离他越来越远了。已经走进城市的他,又怎么可能再走回来呢?<br> 实际上,岳阳恰恰踏上了归程。如果说,这段回程最初还是碍于父亲的执拗,亲情的挽留;接下来,则是先干着试试的自我排解和慰藉,一直到如今,岳阳已经欣然接受了岳家酒坊第四代传人的称谓,揽过了注定该由他承担的这份责任。 父亲手把手地教着岳阳一遍又一遍地琢磨米饭蒸煮的温控,算计着酒曲发酵的时效。父子俩一块儿让好酒在一次一次的淬炼中去芜存真。 儿子留下来了。身边多了帮手的岳加令并未感到有丝毫的轻松。一家人的生计,岳家酒坊的招牌,宝堰米酒的口碑,这中间哪一样不是沉甸甸的,实在容不得有一点闪失。既便在酒坊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老岳还是如履薄冰。<br> 好在,岳加令对自己的技术有着一份天然的自信。这份自信是岳家迄今四代人百年酿酒的根脉延续,也是他自个儿经年累月在发酵缸和蒸锅边熏染、浸润出来的。<br> 眼瞅着酒坊里出的酒越来越被四乡八邻的乡亲们看中,儿子岳阳的酿酒技术也一步一步地上手, 老岳从未觉得如此的心满意足。<br> 不过,渐渐地,老岳却发现,儿子并不甘心只在窖房里做一名合格的酿酒师傅。<br> 岳阳开始折腾了。先是为岳家酒设计“logo”,接着又注册了商标,拍摄推广视频;顾客来买酒,装酒的器皿也变了,不再是简陋的白塑料桶,而是换成了黑瓷的精致小酒坛。青梅酒、杨梅酒,一系列新品种也伴着时尚包装相继推出。到了去年,岳阳更是索性将原本低矮陈旧的酒坊前庭拆了,直到一座带有地下酒窖,有着宽敞、明亮、雅致的展示接待大厅的三层小楼拔地而起。 儿子所做的这一切,一度让老岳纠结和担忧。<br> 小小的家庭作坊,有必要做这些“文章”吗?经得起这番折腾吗?<br> 作为老岳酒坊当下的掌门人,岳加令几回回想勒住儿子的缰绳,甚至拉下过脸来。<br> 这是 “酒香不怕巷子深”和“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两种观念冲撞。<br> 最终谁赢了?谁占上风了?谁妥协了?<br> 其实,一些事情无所谓输赢,无所谓占据上下风。<br> 其实,妥协是最终的必然。<br> 今年60开外的老岳,有着酿酒人独有的悟性。酿酒,要懂得水,懂得米,懂得温度、湿度,懂得调和,懂得融汇,才能酿出有品质的酒,酿出的酒才有生命。一个人在酒坊里待了大半辈子,何止是在酿酒,何尝不也是在酿造和醇化自己?<br> 让儿子回来做酒,不得尊重他们年轻人的想法,让他们去闯,去创新,一代人的放心、放手,不正是为了让老手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br> 于是,如今的老岳除了到镇上粮库为酿酒选米,已经很少外出。不再像以往那样,又得跑原料,又得忙销售。<br> 酒坊外的活计,一股脑儿地全都交给了儿子岳阳来打理。<br> 曾经一心求新求变的岳阳,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也越来越看清了,老岳家酒最值得传承和弘扬的,恰恰是祖、父他们上几代人一直没变的守正和恒心。<br> 忙碌在酒气盈湮的发酵房里,岳家父子俩的协作中更多了一份理解、共担和默契。<br>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逢到了周末或是节假日,岳阳总会把儿子岳曾潇从城里带到酒坊里来,小家伙今年刚12岁,也对酒坊的活计感兴趣,说是帮衬也好,说是玩乐也罢,一番操弄常常有模有样,一板一眼,俨然岳家酒坊第五代传人。<br> 孩子还小,岳加令和岳阳都不想过早地替他设定前程。就让他像那些前来参观、寻访的孩子们一样,好奇的看看,闻闻,快乐地玩玩、耍耍。<br> 别着急,把一切都交给时间。让时间去发酵,让时间去蒸醅,让时间去沉淀,让时间去陈酿。<br> 就像一直以来,岳家酒坊里尽心酿制和对待的每一坛好酒一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