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马德利<br>(2021年11月2日)<br><br> 金秋时节,风中已经掺杂了一些凉意。树梢的叶子已然所剩无几,飘落到路面的黄叶,金灿灿的洒满一地,如金子般耀眼。汽车驶过,车轮将这些黄叶卷起然后又抛在身后,黄叶便上下翻飞,在路中央换快递跳着舞蹈,远看上去,浮光跃金,一片辉煌。<br> 我开着车走在县城的马路上,过去的四十年里,这条路我曾经来来回回走过无数次。我的高中班主任马老师原先住在唐官屯镇,没想到退休后他搬到了县城,就住在这条路旁的一个小区。<br> 一个小时前我和马老师刚刚通过电话,当我激动地告诉他我的名字时,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记起了我。<br> 马老师住在静海区东方红路的阳光公寓,小区不算大,只有十来栋楼房。楼房不算高,老师住在二楼的一个单元房里。小区收拾得非常干净,走进小区,立刻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想到马上就要见到我阔别四十载的老恩师了,内心不免激动万分,脑海中不断刻画着老师的容貌,想象着和老师见面的场景。刚一上楼,马老师已经打开房门站在楼道里等候我了,不禁让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来自师生的跨越时空的温暖情愫。一见面我一眼就认出来了马老师,除了牙齿少了几颗、皱纹多了许多之外,他依旧还跟四十年前一样,我忽然间产生了穿越的感觉,回到了四十年前的学校。<br> 四十年前的一天,我升入高中,来到唐官屯中学读书。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坐满了陌生的脸孔,教室里静悄悄的。上课铃声刚刚想起,就见一个年纪约莫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推开教室的门,瞒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进来。他走上讲台,先是用目光慢慢环视了一圈教室,然后,面带微笑地向大家作自我介绍说:“同学们好,我叫马德利,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也是你们班的班主任,欢迎大家。”马老师一边说着话,一边拿起了粉笔,在身后的黑板上,郑重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看着马老师规范的板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字如此漂亮,跟书本上的印刷体别无二样。一看就是以为德高望重、满腹诗书的人。<br> 马老师个头不算太高,也就不到一米七左右,属于那种瘦小型的,体重应该不超过一百斤的样子。往脸上看,他的脸庞清瘦,一双单眼皮的眼睛虽然不算太大,目光中却透出睿智的光芒,鼻梁挺直,透出一股英雄气。一张好看的薄嘴唇上微微的胡须赫然可见。他走路的时候,后背稍稍有些弯曲,但是,眉宇之间透出一股威严。这就是敬爱的马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br> 后来,我很荣幸地成为了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这样一来,使得我在今后三年的高中学习中,比其他人多了一些接近马老师的机会,多了一些对他的了解,也多了一些接收老师教诲和“吃偏饭”的机会。<br> 作为学生,作文是大家的“共同敌人”,大多数人都对写作文十分头痛。我似乎对作文并没有那么反感,反而对写作文情有独钟。特别是做了语文课代表之后,我在语文学习上更加努力。马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讲:写作文没有捷径可走的,必须多看书多读文章多练习才能逐步提高写作水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没有任何一个人不读书就会写作的。马老师的话被我深深记在心里、印在脑海中,除了课外书,只要能够遇见的书我就想读,慢慢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个习惯帮助我在作文写作方面进步很快,经常收到马老师的表扬。<br> 记得那时候每次写完作文后,马老师都要认真地给同学们逐个写出评语,用红笔在精彩的语句上做出标注,对写的不通顺的地方帮助修改,让大家明白自己的作文哪里写的好,哪里写的不好,应该怎样写,一目了然。随着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我的作文时常会被马老师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对其中个别精彩的语句还要随即赞美一声,看,这一连串排比句写得多好啊。经常得到马老师的夸赞的我竟然有点难为情了。有一次我收齐同学们的作业交到马老师办公室的时候小声对马老师说“马老师,以后您不要总表扬我了。”<br>马老师正在判作业,听到我的话抬起头,一脸茫然的表情问道:“为什么呀?”<br> “我太不好意思了了。”<br> 听了我的话,马老师原本严肃的脸上露出了温和的表情说:“原来是这样啊,你记住,我不是偏向你,同学们谁写的好我都会在班上给大家读一读,当面进行表扬,这是对你们进步的鼓励,看到你们的进步老师也高兴啊。”<br> 马老师的学问很大,当时很少有正式大学毕业的任教老师,而马老师可以说是教育界凤毛麟角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马老师毕业于河北大学,大学期间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教学基础,他的教学水平堪称一流,要不是当年孩子小、母亲年龄大了需要照顾和几亩地需要马老师去打理,可能他早就被县教育局挖走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跟随马老师学习古文的时候,好像大家都很感兴趣,即便是那些对语文头疼的同学,也学得很起劲。<br> 我们都知道,学习古文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绝不亚于写作,但是马老师却用自己所掌握专业知识加上自己多年探索总结出来的独特教学方法,让同学们逐渐爱上了古文。<br> 一般语文老师讲古文的时候大都是让同学们知道古文的大意,能够通篇翻译下来就可以了,而马老师则不然,他提前备好课,将整篇古文中知识重点用红笔标注下来,反复给大家讲解直到同学们都明白了为止。然后,他在讲解句式特点和语法的过程中,还会将文章中每个字的讲法给我们详细讲解,同时,对一些多译字也会顺便给大家进行说明。我们都知道,古文学习中同样一个字会有多种词义,有些字在不同语境下仍有不同解释,马老师会一一作出讲解。按照马老师的要求,我们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红笔详细地记在书本上,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让我们让同学们增加了记忆,而且在复习的时候,打开书本就如同老师在眼前为我们讲解一样清晰明白,一目了然。<br> 我们那一届正好赶上高中三年制,那年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学的语文书是大学语文教材,特别是那几篇古文难度都很高,但是,我们有了高中两年的基础知识积累,学起来自然难度就小多了。<br> 那年高考的时候,全班同学语文成绩都非常优异。高考之后同学们都各奔东西,直到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我和马老师还一直有着联系和书信来往,到后来随着工作越来越忙,尤其是结婚之后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特殊时期,整天自然是琐事缠身、精疲力竭,几次想去看望马老师都在中途被临时事情耽搁。<br> 时光荏苒,和马老师分别已有近四十年了,四十载的风雨阻隔,让我们直到这个金秋时节才能相聚。见面第一句话我就问问马老师:“马老师您好,您还认识我吗?”<br> 马老师丝毫也不马虎,仔细地打量着我说:“认识认识,龙起呀,你变化不大啊,还跟以前一样,就是头发少了很多。”看到老师一见面就能认出我来,内心好不温暖啊,就在同一时刻,我也仔细打量着我最尊敬的老恩师,只见他清瘦的脸颊上戴着一副金属边的眼镜,镜片后的那双眼睛里目光依旧清澈明亮。额头上堆满一层细密的皱纹,仿佛在向我述说着师生分别后过往的历史。上身穿一深灰色的鸡心领毛衣,外罩浅灰色坎肩,下身穿一条宽松的蓝色裤子,脚穿一双蓝面橡胶底的老年鞋。<br> 走进马老师的家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久违的简朴,好像看到了八九十年代的家居布置一样。这应该是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面积在一百余平米左右,屋里没有豪华的装饰。没有多余的摆设,白色的地砖和白色的墙壁相互呼应着,将这个大厅映衬的十分明亮,厅堂入口处摆放着一张饭桌,看得出来这就是老师和师母吃饭的地方。右手靠墙处摆放着一组三件套沙发,沙发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对面电视柜上摆放着一个电视,整个屋里干净利索,一尘不染。由此可以看得出老师和师母都是十分爱干净的老人。过去逢年过节总会出去参加慰问,每次走进知识分子家庭的时候好像都能见到这样的场景。这些文化人都轻装饰重书香气,坐在马老师家客厅里,立刻有一种让人心静的感觉,更让人超身世外。<br> 马老师精神矍铄,非常健谈。也许是我们师生太久不见了,所以相互之间抢话说,旁人根本没有一点空隙插言。聊天中得知,马老师家的两个姑娘都已经结婚成家,日子过得也都很好,老师和师母身体也都很硬朗,马老师除了有点风湿之外,其它各项指标都非常正常。日常有空了就到楼下公园大大太极拳锻炼身体,到家里就看看电视,整理整理教学用的东西。他老人家非常勤奋,一辈子教书育人,可谓桃李满天下,几十年的教学让他总结出来一套高效的教学方法,被区教育局在全区教育战线广泛推广,就在前几年,他还在一直整理着古文有关的教材,不停地为发展教育奉献才智发挥余热,他俨然就是一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他人,和天下千千万万个老教师一样,辛勤付出之后独居一隅,享受着清净悠闲的晚年生活。但是我头脑中忽然蹦出一个念头,我想找个书法家为我的老师题一幅字“乐得清贫”。<br> 我和马老师一口气聊了一个多小时,期间,我向马老师汇报了多年以来我工作生活的概况,我告诉他说:我用跟您学到的写作本领,不仅在工作中很好地得到运用和施展,而且也让我多了一项爱好,这么多年来,就是这个特长一直陪伴着我的生活,将一些碎片时间串联起来,将生活点滴记录下来,不断充实着自己,感谢您的栽培!<br> 说实话,我的感谢是发自肺腑的。没有马老师当年的教育和培养,不可能有我的今天,这种培育之恩恩情难忘,这种师生之情情深似海。想到马老师年事已高,不变过多打扰,当我起身告辞的时候,老师和师母还要挽留我一起吃晚饭。我下楼的时候,马老师坚持要送我出门,并看着我上车离去。<br> 当我的车离开之后,马老师还站在楼下紧盯着我离开的方向。看着马老师的身影在汽车反光镜中的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我的鼻子感到一阵阵发酸,眼睛竟然有些潮湿了。我在内心不断地祈祷着:祝福我的老师健康长寿!<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