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户外多年,走过一些线路,从不知名的乡间杂道、小桥流水,到号称什么全省、全国非著名几大山峰,再到什么全国著名、世界著名的徒步线路。从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直至百公里的线路。从白天行进到夜徒、夜袭,名堂搞尽。困惑的是,竟然没有留下一个文字,没有留下一张图片,没有撰写一篇游记。自己没有写的“冲动”,没有找到某个“支撑点”?还是怀疑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答案至今令我费解。</h3></br><h3> 二年的疫情影响,退了N次的火车票、飞机票。最近一次是今年的9月15日,背包背到了火车站,单位领导电话里强调,疫情防控,市里有文件倡导“双节”期间不得出省。我也看了一下文件的电子版本,觉得吧,文件内容并非无理取闹,政府也是苦口婆心,为民着想。连儿子都劝说我要从大局出发,就背着包毫无冤言地返回家中。</h3></br><h3> 人是回来了,依然按部就班地到单位报到、上班,心却早以飞向了远方。8264群、地方各群不停地搜索着,心里揣测着,等“双节”一过,必须飞 。找了几个队伍,联系了几条线,有西夏邦玛、梅里、他念他翁等等等等。这些线路的时间点都在节后不远,但更接近的是10月10号到成都集合的队伍,这支队伍计划连续多条线行程(七藏沟、雅拉雪山、冷嘎措、中山峰冰川)从时间、线路、体能要求都不算高,于是节前敲定了这个行程。</h3></br><h3> 休假可以,工作不得耽误,上面虽然没有对我提要求,但我心中有数。这个年头,谁也别为难谁,每人一个岗位,你休假了,你的工作得有人替你完成,基层的领导和同事一样每天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你未做完的工作。本着这种理解,国庆七天假,我自觉加了五天班,把本月的基础工作干完。9号飞成都,10号赶到川主寺。
</h3></br>
<h3>
<p class=""> 发个朋友圈,引来一个变局</h3></br><p class=""> 10号晚上宿藏家,藏家主人热情好客,领我们参观她家的居室。给我的感觉,主人家干净、利索且带几份“豪华”。虽说是民居 ,却配备了消火栓等消防设施,不自觉地对主人家的好感陡增,乃至萧然起敬。经得主人同意后,不自觉地拍拍拍,凑齐几张图片,发了个“今日藏家”的朋友圈。</h3></br><p class=""> 一石激起千层浪:剑哥,你在川主寺吗?一个在户外群里有过交流却从未谋面的同事在微信里问我。在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表示马上从成都开车赶到川主寺,要和我同行。在交流中感觉到这同事非常直接,应该是个性情中人。“来吧,兄弟我们一起走”。同事临时买个睡袋,晚上十点多从成都出发,凌晨三点赶到我住处。我起床帮他们俩人检查装备,装好背包(俩人都说没走过重装),这一来一去,凌晨五点多才忙完。
</h3></br>
<h3>
<p class=""> 11日号早上7点,大家从不同方向汇集到了登山口。十几个人的队伍,只有一个人曾经一起走过一次一天轻装的韭菜岭,其他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生面孔,不曾相识,管他呢,合个影,出发
<p class=""> 开步时秋雨绵绵,自己由于昨晚基本没入眠而有点不清不白,身体象机器一样机械地向前推进着,脑子里没有任何思维,既没有什么兴奋感,也没有其他的什么不好的感觉。
</h3></br>
<h3>
<p class=""> 走着走着,老天爷终于兑现了天气预报,给了四川省天气预报台一个大大的面子。太阳从云层中探出个头,继而完全脱离了云层,点亮了七藏沟的秋,欢腾着七藏沟的水。
</h3></br>
<h3>
<p class=""> 继而,我的精神状态也为之一振。绵绵的秋景,欢腾的河水,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的同事,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而美好。
</h3></br>
<h3>
<p class=""> 同事自己背个48升的包,以为这就是所谓的“重装”,我提醒他试背一下我的75升的重装包,他饶有兴致地背了一公里多点点,很主动地还给了我
<p class="">炽热的太阳,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金黄的树叶,好一曲巜秋之韵》
</h3></br>
<h3>
<p class=""> 下午三点多,翻过陡坡后上到一个“措”,或许就是长海子吧。见前面地势趋向平坦,且结合时间判断,应该是快到营地了,预示着第一天的行程即将结束。总体感觉,今天行程七藏沟较之长坪沟,长评沟地势较平坦,水汨汨地缓缓流淌,四周的景物倒映其中,给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七藏沟地势陡峭,水流湍急,奔涌而下,没长坪沟的悠悠感。但季节选对了,天气也选对了,秋景是实实在在的,非常吸引眼球。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明天的秋景更值得期待,黄的应该更黄,红的应该更红,满心欢喜地扎帐,炊事做晚餐。
</h3></br>
<h3>
<p class=""> 12日早上7点起床,给同事们用高压锅压好稀饭,煮好蛋汤,分装装备。9点余出发,一个同事因为鞋子问题不能继续行程,便策马奔腾,早早地被马帮连人带包送上山顶,送出4300余米的垭口。而我和另一同事“勇敢的心”则背着个小包轻盈上路(大多装备放在马背上了
<p class=""> 开步就是上坡,且马帮来来往往,上上下下,已至于内急都无法解决。上到石门关,在一个偏僻处马虎了事一番。起身后,感觉有点不是很正常,令我想起曾经在一个户外的科普书上看到的一个常识,就是户外驴友尽可能地要选择在低海拔地排泄,且排泄后要休息一会。我想,我是不是中招了,我甩甩头,摸摸脸,揉揉脖,不相信有什么高反,且海拔也就4000余米,完全在我的承受范围之内。
</h3></br>
<h3>
<p class=""> 海拔越来越高,我的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沉。走高原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感觉,虽然没有什么很重的不适感,但绝对没有享受的感觉。不得不承认,我触及到了户外排泄的禁忌。</h3></br>
<h3>
<p class=""> 翻过4300米垭口,下到鱼海子,“勇敢的心”认为,再走也是秋景,可以考虑“撤”。另一同事昨天就想撤,自己也因睡眠不足走的不是很享受,就想着跟俩哥们到九寨沟和黄龙溜溜。毕竟,此两地都不曾留下过我的脚迹。且都是响当当的国家5A级景点,走一趟,起码能了却自己的一个心结</h3></br>
<h3>
<p class=""> 有了一个理由支撑着,三人乘车直达川主寺,第二天取车直奔黄龙。一天下来,虽感觉不到有什么惊人之处,但也觉得有她的特别之样。钙化的土质形成的各种奇形怪状且弯曲自然的“田埂”,清澈见底的山水,精巧灵活的小动物
</h3></br>
<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h5.qzone.qq.com/ugc/share/99411F5D73F9A8A27BDCDDBF8027301A?uw=3444786744&subtype=0&sid=&blog_photo=0&appid=2&ciphertext=99411F5D73F9A8A27BDCDDBF8027301A&_wv=1"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h5.qzone.qq.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