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对敌空军进行进一步的重点打击,在防空实战中锻炼我军,1953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司令部成立。成钧将军任司令员, 刘鹏任参谋长, 罗丰任政治部主任,负责对驻朝鲜清川江以北的高射炮、探照灯、雷达兵、对空监视哨等对空作战部队统一管理、加强指挥,于清川江安州设前方指挥部,独立执行防空作战任务,确保我交通运输线、河流桥梁、水坝电站、军事机场、首脑机关等战略目标的安全。<br> 1953年7月27日停战,虽然我们实际投入对空作战只有两个多月,但踏上那块焦土时,谁也无法保证是否还能见到明天。我和所有入朝作战的战士们一样,能等到停战这一天是非常非常幸运的,这场战争对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有着严俊的生死考验和难忘的经历。<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援 朝</b></div><br> 1953年5月,第一通校停办,校政治处大部分干部奉命调往东北,组建志愿军防空司令部政治部,我在政治部文化科任摄影员。<br> 大约5月中旬的一天清晨,在秦皇岛火车站暂停小息时,才知道是要去抗美援朝了。第二天下午,列车停靠在安东军运站。几天的铁壳车厢生活使大家很是疲惫,直到天黑,才来了一辆卡车,我随车将带来的器材、行李、物品等摸黑拉到离市区不远的地方,临时在一座日式大楼顶层席地下塌。正当深夜甜睡中,一声声闷雷把我们从梦中惊醒,只觉得整座楼在震动,窗户咋咋作响,原来是大楼旁边苏军八门85重型高炮接连齐发,猛向来袭的美帝机群开火射击,窗外好似又打雷又闪电,紧张恐怖的气氛使大家有些慌乱。我急忙走上楼顶平台处观看,不多时,头顶像下雨似地飞落着高炮炸裂后的弹头碎片,我赶快躲开,后来才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一幕。第二天一早就看到了政务院抗议美帝空袭我安东市,造成无辜人员伤亡的新闻报道,从此,我们就步入了抗美援朝防空实战中。<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 过 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5月中旬的一天,司令部通知“准备过江”(鸭绿江),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机关首批入朝工作的同志们各自收拾着自己的行装,我把军用挎包、行军水壶、以及领到不久的“献给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瓷缸和洗漱用具一一备好,最后反复检查了我的小蔡司照相机、胶卷和五一式手枪,一切良好,只待出发。<br> 大约凌晨二时,指令下达,立即出发。我们政治部的十多位战友,同乘一辆用松柏枝伪装好的小嘎斯卡车,跟着前车向东驶去,行进在崎岖的乡间道路上。东北5月的深夜,急行的车风带来了寒流,幸好都备有棉大衣抵御风寒。远处传来了鸭绿江水的哗哗响声,车子很快到了桥头,经短暂查询后放行,我们踏上了橫跨中朝人民的生命线——巍然屹立的英雄的安东鸭绿江大铁桥。车队在桥面行驶中发出了阵阵轰鸣声,巨大的钢架在夜空星斗下闪闪而过,无比的震撼,给了我们战无不胜的力量,“雄纠纠气昂昂……”的歌声在心中回荡。过桥十多分钟进入到朝鲜战区,经新义州继续前行。行驶一小时左右,车子忽然停下来,有人传话说:“前边江桥白天被敌机炸坏正在抢修。”大家都在默默的焦急等待着,这时,忽听得“叭叭”的枪声传来,这是防空警报信号,敌机即将来临,很快所有车辆灯光全部熄灭,敌机在不远处投下照明弹挂在半空,照亮了约一里地的方圆,大家个个心情沉重,唯恐桥梁再次遭到破坏,车辆无法通过,不能按时到达我前方指挥部,将耽误任务完成。周旋了约半小时,敌机离去,“天灯”早已燃尽,警报解除了,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我站在车左后边,手抓住篷布车架,向后望去,只见汽车大灯一个接一个重新开启,从眼前伸向远方,好似一条盘旋的长龙从漆黑的夜空飞来,显得如此壮观,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现场,我想拍照但无法进行。我真没想到还有那么多车辆跟在我们后面夜行,如果天亮后车辆仍未通过,那损失就无法估计了!过江后首次受阻,使我难忘。<br> 英雄的志愿军工兵战士,日日夜夜奋战在抢修的第一线,保证了运输线通畅。桥下江水在奔流,小嘎斯隨着车队慢行在临时通道上,我们总算安全过桥赶路了。这时,黎明还未到来……<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采 访</b></div><br> 1953年6月初,我随政治部工作组去高射炮五〇四团三营,了解去年“六二三”(1952年6月23日)对敌防空作战,保卫水丰高水坝发电站七连的战斗英雄事迹,为即将召开的全国防空军英模大会,作材料准备。那是一场惨烈的高炮对空战,七连阵地就在高水坝南脚下。敌机轰炸大坝前,对我高炮阵地首先实施破坏,成为战斗的前奏,如果大坝一旦被炸毁,供电中断,整个北朝鲜工业瘫痪,一旦大水冲下新义州、安东地区,将造成重大水患,后果不堪设想。对待这一重要战略目标,我高炮战士的誓言是:“目标就是生命,要用生命来保卫目标”。中午,一批批敌机向我阵地凶猛冲来,又扫射又投弹。七连战士伤亡惨重,副班长共产党员郭福生虽负伤却不下火线,他一人在四门三七高射机关炮位上来回奔跑发射炮弹抗击敌机。大批敌B-29空中堡垒接踵而来,在我防空战区兄弟部队和北岸苏联友军的协同下,猛烈的炮火在大坝上空织成了一张大网,打乱了敌人破坏大坝的图谋,无数炸弹落在江心山间,受到重创的敌机仓皇南逃而去。激烈的“六二三”保卫战在数十分钟结束了。愤怒的高坝水声在咆哮,强劲的电流送往中朝大地,大坝安然无恙。三营战士们的英雄壮举得到了荣誉,七连和郭福生同志的英雄事迹已载入中朝防空作战史册。<br> 在不断的警报声炮火声中,结束了采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教育,我们向牺牲了的战友们致敬,并与英雄们话别,傍晚回到了团政治处驻地拉古哨。虽然,半夜还数次遭敌空袭干扰,但我在王宇明、张聘荣、李俊生等老同志们的呵护下,沉着应对,血与火的锤炼不断提高着我的参战意识,思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洗礼。地处鸭绿江高水坝电站北岸的拉古哨,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 临 战</b></div><br> 1953年7月初,我随工作组到守卫朝鲜顺川机场外围的高炮某团一营山头阵地,这里有一个85重型高炮连。战士们长年不分昼夜地处于一等战备状态,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好好睡个大觉,那就满足了,他们真的很疲惫,当然他们也明白,敌机的来去不是由我们决定的,就是睡觉也得睁着一只眼睛。当我们正在查看阵地边的窝铺时,空袭警报拉响了,战士们有的光着膀子就奔向各自的炮位,摇起粗大的炮口指向天空,下午的天气,层层云团把上空封的严严实实,只能听见敌机声见不到敌机面,仪器雷达在捕捉目标,就在大家注意前方上空时,狡猾的敌机从身后低云层缝隙中穿出,就在我身后约20米上空向机场跑道俯冲而下。战士们按指令,迅速的猛摇炮身也无法快速定位射击,就这样让敌机钻了空子实施了投弹,我抽出手枪,子弹还未上堂,敌机已远离返航了,我们还在等待第二架、第三架的出现,然而再也没来!<br> 这次战机虽然丢失,但指战员们也总结出了许多临战经验和教训,我记得这是发生在朝鲜停战的前夜,强盗之心不死,坏事得空做尽,防空战士的高度警惕,才是目标安全的保证。<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 前 夜</b></div><br> 1953年7月27日,这是美帝在朝鲜板门店向中朝人民签字宣布停战的日子,我和战友岳万友等三人,正好在朝鲜安州志愿军防空区前方指挥部(前指)进行工作,指挥部的所有指战员们都在紧张有序的备战中。工作之余,我们就在山沟里的“招待所”留宿。那是一个设在大石缝里,用马尾松临时搭建的约一米多高的小棚,树枝床下淌着山泉,闷热潮湿的夜晚,使人难以入睡,我们三人干脆爬到山顶,找了一个稍微平坦通风的地方露天过夜,漆黑的夜空星光璀璨,在微风的吹拂下,不知不觉得进入了梦乡……一阵高炮轰隆声把我们惊醒,敌机数批从我们的头顶越过,强劲的探照灯光一道道射向夜空,向高炮指出敌机的行踪,火球布满长空,敌机不毁也得重伤,这时正是二十七日深夜,也是抗美援朝对敌防空作战的最后一次战斗。第二天,二十八日清晨,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我站在山顶上远望着初升的太阳,呼吸着大自然给我们送来的没有战火硝烟的清新空气,安静、和平的生活又重新开始了!<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 接 待</b></div><br> 1953年,祖国派出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劳,由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带领我国最有名声的老中青艺术家们组成的京剧慰问团(第三分团),对志愿军空军、防空军进行了慰问演出。<br> 9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我们整队进入安东大剧院,不多时空军飞行人员着飞行服也进入会场,在场座无虚席、万籁俱寂,空军首长等领导同志入座,慰问团领导简短讲话后,演出开始了。热烈的锣鼓声立即把大家引入了欢乐的世界,高超的武打技艺给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情的表演给战士们莫大的鼓舞和力量。马连良大师表演了《空城计》;程砚秋大师表演了《三击掌》;众大师们联袂演出了《群英会》,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使大家各个沉迷,台下一片宁静。最后由梅兰芳大师表演了他的名剧《贵妃醉酒》,使大家得到了一次极其宝贵的艺术享受。代表着祖国,京剧顶尖表演艺术家们的这次同台演出,实难求得,这大大鼓舞了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人民和慰问团的关怀。在难舍难分的大团结气氛中,演出成功结束。<br> 第二天上午,我和宣传科的刘锐同志被派到慰问团休息的招待所,参加招待贵宾的工作。空军英雄蒋道平向艺术家们汇报他在空中格斗击落敌机的事绩,讲得生动,听的入迷。大师一会频频点头称赞,一会又为英雄格斗负伤而痛惜。<br> 会中梅兰芳团长还向参会的军方人员逐个介绍了全团成员,其中有四大名旦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还有马连良、周信芳、谭富英、郝寿臣、裘盛荣、肖长华、言慧珠等演职人员一行四十余人。下午告别宴会,晚上舞会,文工团员们陪舞直到深夜。舞间休息时,我在程砚秋身后,他和蔼的问我:“你是那里人?”我说;“是西安人。”他说;“你们西安有个寒窑你知道不?”我说;“咋不知道呢。就在城南一个偏避的地方。”他说;“三击掌后王宝钏就住在那儿。”我感到非常亲切,请他在才发给的抗美援朝纪念册首页上签下了他的大名——程砚秋。由于转战原因,纪念册遗失,遗憾至今!<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 王 牌</b></div><br> 停战后一个多月(1953年9月),解放军画报社寄来国庆报导题纲,九月底,我选定在朝鲜新义州我志愿军防空高炮五0七团三营阵地,实施拍摄保卫鸭绿江大铁桥的照片。我在37高射机关炮阵地观察了两天,就在祖国国庆当天上午,战士们听说要给他们照相,高兴得积极配合,我顺利完成了任务。按照拍摄计划,当天又去了探照灯四0一团,组织拍摄夜间灯、炮协同作战的演习照片。经过作战部门同意,发出开灯命令,大约在深夜十一时,沿江多盏探照灯向江桥方向上空照去,我在预先选定的炮位旁开始了拍摄夜间演习的照片,在团政治处的同志协调配合下,约十来分钟,顺利拍摄完毕。事后我才知道,要不是“解放军画报”这张王牌,除作战需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动用武器,幸好见了报,我的心情也平静下来。<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寄给抗美援朝纪念馆的信</b></div><br> 我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自丹东建成抗美援朝纪念馆后,我就想再回一次丹东,看看我们曾经历过的那场不对称的战争。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侵略军竟然让我们这小米加步枪的英雄战士所击败,是一个奇迹,正义必然战胜邪恶。<br> 2011年7月7日从西安乘机到了沈阳,8日来到目的地丹东,下午就随家人踏步千台到了纪念馆门厅,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许多往事涌上心头,残酷的战斗、英勇顽强的必胜信心,一幕幕就展现在眼前。时任摄影干事的我,在展馆观看的更为细心。当我走到防空展厅时,一抬头便看见了那幅巨大的防空雷达天线和士兵的照片,觉得非常亲切、熟悉,像是我当年所拍:1953年大约国庆前后,我奉命到志愿军雷达三零二营采访,在紧张的防空战备中,只好从外景上反映雷达兵们的作战状态。当时共拍了两个镜头,一张是扛枪战士在沙堡上警戒,一张是站在地面上警戒。我把展馆展出的那副巨照拍了下来,回西安后同我收藏的资料片对照,果然丝毫不差,是我拍的战士站在地面的那张,我高兴极了,为我的作品能在反映了一个伟大历史时期的展馆中收展,感到莫大的光荣和自豪。<br> 我要感谢纪念馆的同志们,年年月月日日的辛勤讲解,使更多的人、一代代子孙后代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使我们的国家强大、人民幸福。使在那场战争中献出生命的战友们得到安慰。<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该片为防空展厅展出的巨幅照片</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防空军首届英模代表大会会刊(画报)上刊登我拍的雷达兵照片,底片为6×4.5cm与(一、)为同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 2011年9月6日,抗美援朝纪念馆,给我寄来了收藏证书,肯定了在展出的那幅《雷达兵》是我的作品,被认可成为历史的见证之一而高兴。 抗美援朝老兵原摄影干事:冯崇杞<div> 2021年11月18日于西安<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