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云锦轩

<p class="ql-block"> “穿梭烟柳巷陌,留得繁花满襟”穿越历史的走廊,来到北宋,寻找不掩萧瑟的柳七:眼前仿佛出现了才子佳人的情景,柔情似水,浅浅哀怨,一个风流倜傥的白衣秀才挥毫写词,几个青楼女子轻抚琵琶弹唱,何等浪漫,共同演泽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p><p class="ql-block">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们都认为柳永的词很俗,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句却“不减唐人高处”——苏轼评,他是词史上第一位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千古名篇《八声甘州》不仅受到名家盛赞,还被称为词史上的一座丰碑,传颂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时期福建崇安人。柳永出身在一个典型的奉儒官宦世家,标准的官N代,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训练,以“功名用世”为志向,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柳永年少时,才华惊人,前途无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考试,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由礼部举行,省试之后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后可直接授官。所以,柳永其实是去参加省试的,他由钱塘江入杭州,因迷峦湖山美景,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第一次科举落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在1005年,柳永离开了杭州,到了苏州,不久又去了扬州。之后不走了,据说是因为迷恋上了当地一名美貌的官妓。没几年,两人就掰了。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在汴京赋诗写词,描绘帝都的纸醉金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09年,柳永踌躇满志,再次参加科考,结果宋真宗发了一道诏令:“非读圣之书,及属辞浮糜者,皆受严厉谴责”。就这样,柳永初试落地,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不久,他就再次信心满满地开始复习,准备下一场科举考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省试,再度落第,同时,与他相好的歌女虫娘,也跟他闹分手,双重打击之下,柳永借酒消愁,心情沮丧,但也并没有忘记考试复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18年,柳永第三次落榜,1024年,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城,沿着水路南下,开始在青楼里谋生,给青楼歌女们填词,来维持生计。</p> <p class="ql-block">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演出效果依赖于演技和词的好坏,词则靠词人填写。歌伎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往往主动向词人求词,并希望不断获得词人的新作品,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给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所以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的词也因此名声大振。甚至当时还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是有点情伤,漂泊久了,也有点疲惫,1029年,他回到汴京,但发现物是人非,很快离开汴京,去了西北。自此,开始四处游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人都以为他会堕落,会消亡,可他没有,从此扎根于市井,然他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汲取力量。一步一步走向文坛的圣殿,柳词突破牢笼的束缚,柳词不仅有传统的文气外,带着一种平民化的语言叙述风格,成为一种奇特的审美情趣,在当时独树一帜,自此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影响后世。</p> <p class="ql-block">1034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也放宽了尺度,柳永闻讯,前来参加考试,终于中了进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好官,扶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但为官9年了,颇有政绩,也没能升迁,因为他写的一首词里,有一句“太液波翻”,为皇帝不喜。 太液池在宫中,用“翻”字,啥意思啊?你这是说当今皇上皇位不稳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年,才给他小小地升一次官,直至约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他晚年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也无人祭奠,据说,以前他帮助过的歌伎们凑了钱,安葬了他。并且每年清明节都来祭扫,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南宋。</p> <p class="ql-block">思接千载,文章万代,在我国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宋词是无法逾越的一章,然词人柳永无疑是一位璀璨的,颇有争议的,他沉溺勾栏瓦肆,流连烟花巷陌,被欲为“有才无行”的文人,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对“偶失龙头望,不才明主弃”式的被放逐的无奈和抗议,对青楼女子难以言说的尴尬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轻雨一伞开,一梦黄粱一壶酒,一身白衣一生裁”——柳永具有文学与音乐双重才能,是北宋颇负盛名的词作大家,是通俗性词作的先驱,一生仕途失意,独以词著称于世,然他的词在词调的创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后世词人以启示。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既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自此以慢词和长调的精工细作而饮誉千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