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上午初一数学教研组进行了常规教研主要内容是《等式的性质》,为下周的教学桌充分的准备。 杨迎春老师对本节的教材地位,学情分析,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进行了发言。<div>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本节课学习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列方程的基础上,对解方程的进一步探究,对后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本节课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div> <div>学情分析</div>七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该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对等式的性质的探究、理解、归纳上都很欠缺。为此,我们设计时从学生熟悉的数出发逐渐的引入到式,最后让学以多种形式来完成练习,使问题得以解决。 教学重点<br>等式的两条性质<br>教学难点<br>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探究<br>重难点突破<br><div>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的知识,但所学方程的形式比较简单,并且都是非负数,解方程则是利用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来进行的。而初中阶段却是使用等式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学生对“移项会变号”的认识不能忽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等式的性质变形时,对“等式两边”的理解。<br>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小学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形象实验和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对本节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过度的过程,由实验形成数学问题,由数学问题归纳成数学结论并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更进一步的让学生抽象成数学的符号语言,对学生有了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重大飞跃,对于刚由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div> 最后教研组达成了共识:<div>1.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天平的平衡特性自然过渡到等式,重在操作实验,如果条件具备,让各学习小组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去体验感受等式的意义及性质是最好的,<br></div><div>2课堂练习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br>3.通过作业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