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崇明岛 畅叙农友情

胡佩莉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14日原崇明东风农场老十四队的十八位农友,相约崇明岛,重返十四队,举行为期三天的回乡之旅。</p> <p class="ql-block">艳阳-龙群度假村,位于崇明市秀林路218号(崇明国家东平森林公园南侧),根宝足球基地对面,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当天午餐和晚餐大家特地邀请了连队老职工薛正培夫妇、留场知青周惠民夫妇,和大家一起在函田度假村聚餐,共叙友情,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丰盛的崇明特色佳肴,色香味俱全。</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度假村灯光通明。可惜由于受疫情影响宾客门庭罗雀。</p> <p class="ql-block">可是我们下榻宾馆的客房里却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回想起五十多年前下乡务农的往事,历历在目,甜酸苦辣都尝遍了,它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铭记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明天安排去东平森林公园游玩,热心的农友们群策群力,特地请客为大家准备了丰盛午餐(韩国烧饼、面包、茶叶蛋、牛奶、水果、酱鸭膀……。)赞额!,听听也馋哦。</p> <p class="ql-block">15日上午8:30左右大家步行前往东平森林公园游览。</p> <p class="ql-block">公园前身是东平林场,1993年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它是华东地区已形成的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p> <p class="ql-block">初冬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水杉开始变“装”,红、黄、绿交织着绚丽色彩,枫叶披上了“红装”显得格外灿烂,洁白的芦花随风飘荡,眼前的景色将公园装扮得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玉龙桥倒影在水中,树与水交相辉映,阳光打在杉林上,宛如大自然无意中打翻了调色盘。</p> <p class="ql-block">花卉小集。</p> <p class="ql-block">老年聊发少年狂,大家兴致勃勃地爬上小火车,摆个POSS留纪念,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了公园知青纪念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片独特的人文景观,是1998年10月10日由崇明县政府和上海市农工商(集团)公司在这里建立的上海知青纪念墙。为了追述那段难忘的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纪念来崇明奋斗的22万上海知识青年而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知青创业纪念墙,八个农场八块石墙,上面密密麻麻地镌刻着曾经在农场奋斗过的部分知青姓名。(这是1998年上海知青来崇明东风农场务农三十周年时搞的签名活动,大名刻上去还得每人付五十元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由一男一女两个形体组合而成,象征性地代表曾经在崇明农场挥泪流汗,艰苦奋斗过的22万上海知青。三级台阶和女知青三缕头发(左侧),象征着老三届和"小三届"知青。</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碑它如此坚实,如此厚重,仿佛背负着历史的重量。22万上海知青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自己火热的青春岁月。左侧石碑上刻着"青春无悔"四个金色大字,让人震撼,尽管无悔还是懊悔仍有争议,但这四个大字, 把22万人的青春都写尽了。</p> <p class="ql-block">这块就是东风农场石墙。</p> <p class="ql-block">大家瞪大眼睛寻找熟悉的签名农友。</p> <p class="ql-block">找到了,我们十四队66届初中生葛洪发,他是1968年来崇明农场务农的。</p> <p class="ql-block">抛开当年苦涩的知青生活回忆,时过境迁,还是回到风景如画的景区,面对现实尽情地享受各自的晚年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片茂密的树林,令人触景生情。五十多年前的冬天,地里没农活干,连队就安排我们到东平林场植树。当年这里是一片荒凉,除了芦苇野草,几乎看不到参天大树。这些当初我们栽下的一棵棵小树苗,如今长成茂密的树林,感慨万千,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p> <p class="ql-block">整个公园是树的海洋,经测定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叠翠园,今年花博会制作的园艺作品。</p> <p class="ql-block">恐龙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中午大家美美地吃着自备午餐,坐在树荫下,四周鸟语花香,这是何等的实惠、惬意。</p> <p class="ql-block">这三幢造型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它像大小三只绒鳌蟹,卧伏在风景秀丽的天鹅湖畔。</p> <p class="ql-block">16日上午八点我们步行前往老十四队。</p> <p class="ql-block">当初我们进连队时必经的土桥,如今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农忙时每天打着赤脚都要走过这座桥,今天竟然开着小轿车上桥。真是今非昔比,感慨万千啊!</p> <p class="ql-block">农友欧俊华前段时间不幸被助动车撞成脚部骨折,这次她硬是拄着拐杖在爱人黄志伟的陪同下参加回乡活动 。这真是深深的农场情节激励,精神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昔日老职工家属房子仍在,破旧不堪,杂草丛生,已经早就没人住了。</p> <p class="ql-block">至今仍矗立在河边的报废旧水塔,成了连队著名的“历史建筑”,想当年全队职工饮用水全靠它啊。</p> <p class="ql-block">这两幢就是当年我们下乡时住的楼房,早就斑驳脱落,破旧不堪。这次为了迎接花博会举行,才刚刚涂过颜料装装门面。</p> <p class="ql-block">陈继峰指着当年他和同学住的屋子,现在里面杂乱无章,成了外地打工农民住的临时屋。</p> <p class="ql-block">看到路旁杂边地里种的棉花,女同胞们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下棉田摘棉花的情景,争先恐后地过把摘棉花瘾,拍照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身后的这幢1976年造的连队干部楼,在场的不少农友记忆犹新,曾经为造这幢楼出过苦力。如今也已经荒废了,要不是花博会同样外貌惨不忍睹。</p> <p class="ql-block">在老连队参观的时候,巧遇当年在队里耕田赶牛,后来开拖拉机的老职工安郎。想当年他是队里犁田赶牛好把式,现在他也老了已经82岁高龄。真佩服他的好记性,我们中间不少人的名字都能叫得出来。</p> <p class="ql-block">十八位农友大都进入古稀之年,能再次踏上崇明岛,回访这片曾经挥洒青春热血的第二故乡,思绪万千,激情澎湃,拍一张集体照留作永恒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崇明之旅结束了,又要和第二故乡说声再见,期待下次我们再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