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基础知识与诗词鉴赏

协智

日前,由镇江知青作家协会和镇江市老年大学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了一期银杏文学沙龙讲座:格律诗基础知识与诗词鉴赏。 唐诗乃文学园地之中的奇葩,它起源于唐朝,经过发展达到诗歌的巅峰,以律化的平仄、押韵和对仗等规则使得诗歌有了固定的格式和规律,因此为后人留下了绝美的唐诗和写作模板,并经上千年而流传至今。 本次沙龙讲座由徐徐开讲,他早年知青,后从事教育工作。江苏省诗词协会理事,镇江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徐徐老师少年习诗,并曾受到过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的指点。精通诗律,功底深厚,成为格律诗大家。他的一幅景点对联被北固山公园引用,张挂于北固楼大门两侧。<div>气呑吴楚,看六代枭雄,此处曾留霸业,<br>浪涌乾坤,叹千秋骚客,斯楼独望神州。<br>一一北固楼大门联<br><div><br></div></div> 徐徐老师简单介绍了中国诗歌的历史和作为诗城的镇江与诗歌的渊源。早在南北朝时期,镇江籍诗人鲍照便与当时山水派大家诗人谢灵运齐名。唐朝大家许浑也居于京口丁卯,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便是出自他手。再以后的宋、明、清各朝代,镇江(京口)诗人与大家更是层出不穷,故被誉为“诗城”。在现今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引用的七十多首古诗中,就有五首是关于镇江的,居其它城市之首。 <div>历史上许多的诗词大家和名人也在镇江留下过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和佳话。</div>王昌龄,无论多么艰难,仍保持“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白人品;陆游在此抒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王安石在这里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绝句;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呼号;辛弃疾既有“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叩问,又有向往“封狼居胥”的功业和“气吞万里如虎”的风姿。 格律诗的规则如下:<div>1、字数和句数。五言四句为五绝,五言八句则为五律;七言四句为七绝,而七言八句为七律。十句以上则为排律。</div><div>2、押韵。通过反复的句尾押韵,便有一种声音的回环美,同时让读者对这种音韵充满一种期待。规则是:偶数句必押韵,首句也可押韵,但不限定。</div><div>3、平仄。对字声按照抑扬顿挫的规律,排列或调整,使其吟诵或朗读时有一种乐感。规则是:平仄相间,联中相对。</div><div>4、对仗。这是对律诗的要求,除去首联和尾联,中间两联(颌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对于排律,除首尾两联,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div> 以现代汉语拼音的规则来认识平仄比较容易,即拼音的第一和第二声为平声,而将拼音第三和第四声为仄声。<div>上图格律诗基本句式图可以帮助我们很容易地理解格律诗句中的平仄关系。我们只要记住或熟练掌握右框中五言的基本句式就行,对其进行顺序调整便可以衍生出其它三个不同的句式。</div><div>至于七言,就比较容易辨别和应用,在五言句式前面,遇仄加平平,遇平加仄仄就可以。</div> 古代字音中有入声字,但自从“入派三声”(入声字列入平、上、去)以后,现代拼音中便没有了入声字。但习惯使用韵典“平水韵”写作的时候,应能识别和应用。见下面诗例。 如王之焕的这首《登颧雀楼》,五言四句,谓之五绝。首句中白字,按现代拼音读第二声,但因为它是入声字,所以归入仄声类。 这首诗用到的便是五绝的基本句式。读者可以根据诗句的读音,体会一下它们之间的平仄关系。 七言四句,谓之七绝。首句押韵,同时偶数句必押韵,韵母为U. <div>当然,除上面所说的格律基本规则以外,还有粘对规则(即联中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同))、孤平拗救等等。</div><div>读者可以体会一下,上例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联中两句的平仄都是相对(反)的(首字不论)。而联间两句,即上联的对句: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第二字“明”,下联出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中第二字“阳”,两者都是平声,这就是相粘。</div>于初学者而言,掌握基本的格律规则便可以写诗。至于较深的一些规则要求,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也很容易。 五言八句,谓之五律,两句为一联,共四联。按顺序名之:首联、颌联(音hai,下巴)、颈联和尾联。按照对仗的规则,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两联(颌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此七律诗,中间两联也是对仗的,读者可以体会一下。 词的字数与句子长短不一。各个词牌(词的名称)字数与句子长短不一,一定要根据规定来填写,所以也叫填词。<br>格律诗都是押平声韵,词有的押平声,有的押仄声。如上例陆游的这首《卜算子 咏梅》,就是押了仄声韵。词中主、雨、妒和故等韵字都是拼音的第三、第四声。 <br><br> 下面我们根据欣赏的“解读”“体味”和“联想”的这三个阶段来品味格律诗。<div>这是一首唐诗,诗人王湾,诗作很少,也无多少人知晓。却因该诗两联精妙的对仗而名扬千古。</div><div><br></div><div>冬末近春,王湾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以绿水之前,停靠在北固山下(标题中次,为停留、停靠的意思)。<br>看到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宽阔,而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悬。<br>夜幕还沒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時分,江南却已有了春天的氣息。<br>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将其捎到洛阳去。<br></div><div>作者是北方人,见惯了黄河之水,偶见江南青山绿水,已近春色,自然欣喜。</div><div>两对仗联绝妙,颌联中江水平静,两岸宽阔(当时的江面有40余里宽),风正一帆悬,这正字用得很妙,因为如用顺字不能保证推帆垂直,非常合理。</div><div>接下来的颈联对仗更棒,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时镇江是向东不远处便是入海口,所以海日用得很准确,而用生描述旭日东升之气象,用入描述节令变换,都是采用的拟人手法。</div><div>面对此美丽的江南景色,诗人不免引发了思乡之情。便有了家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样的尾句。</div><div><br></div> <div><br></div>唐朝科举制度很严格,中榜并非易举。考生在考前通常会通过“温卷”向诗人前辈送上自己的诗作,以期能留下好的印象,并被推荐进入“榜单”,来提高中榜率。<div>在考生朱庆馀送给时任水利部门官职的张籍的这首诗中,他暗喻新娘(考生),为拜见公婆(主考官),小心翼翼地询问新郎(张水部)自己的化妆是否好看得体。将新娘子的心思写得委婉细腻,入情入理。同时又一语双关,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求师指点的意思。</div> <div>再看张水部回复他的这首诗。</div>张籍是大文豪韩愈的得意弟子,本人也是惜才之人。看到朱庆馀的诗后,禁不住拍手称好,十分赏识朱的才华。他的回诗也是非常含蓄,一语双关。出自越国的美女新妆后出现在镜湖之上,虽知自己美丽却仍觉不够美。须知那些身着华丽的外表却并不被世人看重,比起徒有其表,当然还是秀外慧中更加美丽动人。这一来一去,两相意会而心照不宣。后来这朱庆馀果然中了当年进士。 本美篇的背景音乐,我选了《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它的动听不仅仅是降央那最美女中音的歌喉,还在于它那充满诗意的歌词。歌词中采用的拟人、比喻等等文学手法,都是诗作的写作特点,故美篇作者试着据此写成七绝,如下。<div><br></div><div>咏雪-题片头歌曲<br>轻盈洁白满天飘,<br>溶入身驱润麦苗。<br>肃飒严寒添霁色,<br>山川处处着银袍。<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