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方,是我们新安县北冶乡马行沟村人。李方出身贫苦,幼年丧母,父親再续,继母曾用布条捂住他的口鼻,把他扣在一个大缸下面,欲将其谋害,幸李方家的一只狗,拉住李方奶奶的裤子,到大缸跟前狂吠,他奶奶搬起大缸,这才救了李方一命。李方自幼天资聪慧,学习刻苦,所写文章洋洋洒洒,字字珠玑,常常出口成章,且多有惊人之语,是远近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子。</p><p class="ql-block"> 成年后,他开始受聘担任私塾教师,一边教学,一边读书,以微薄的收入,上养双親,下抚诸弟,对继母不仅没有丝豪怨恨,且十分孝顺。</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四年,李方中举人。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李方上京赶考,考试成绩名列全国第63名,被定为二甲进士。时年36岁。不久,被选入翰林院修学,修学结业后,留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之后,李方升任湖广京畿道监察御史,(正五品)。在任期间,李方多次上书朝廷,指陈时政,反映民间百姓的疾苦,剖析时政利蔽得失。李方性情耿直,一身正气,指陈时政往往切中要害,他的大多建议得到朝延肯定。道光十九年,皇帝开恩科,派李方到陝西主持主考,他秉公录取,得到陝西地方各方面的肯定,未发生任何舞敝事件。因此得到朝廷更加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 主持考试结束后,李方被提拔为山西平阳知府。(从四品)在担任平阳知府期间,他从平阳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清理各种差傜,为百姓减轻差傜负担,二是清理积案,平反冤狱,数月间将积案清理一空,三是大力兴办教育,助资助学,他带头将朝廷发给自己一年的养廉银2000两,全部捐出,给贫困学子学费之用。被平阳百姓称为“李青天“,深得民心。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平阳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清道光二十六年,朝廷任命李方为甘肃兰州道台,(正四品)兼任甘肃按察使,(相当于现在的省人民法院院长吧),(从三品,为付省级)。圣旨到达平阳,李方离任赴甘,平阳百姓纷纷前往送行,有百姓不忍李方离开,扳住车辕不让走,躺在道上挡住车道,表达了平阳百姓拥戴李方、依依不舍之情。李方离开平阳后,平阳百姓为纪念李方,为李方修建了生祠,立了李公遗爱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李方赴甘肃兰州后,将平阳的作风,也带到了甘肃。为了尽快清理积案冤案,李方废寝忘食,数十夜衣不解带。了结了多起多年积案,为百姓平冤昭雪,深得百姓拥戴。</p><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九年,李方因积劳成疾,在甘肃按察使任上,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 李方去世后,朝廷按汉人风俗,叶落归根,将其棺木运回新安县老家马行沟安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李方庄园简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是新安县北冶乡马行沟村人, 李方,是我的先辈。李方的故事,在我们村,家喻户晓,妇幼皆知。</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居住的家,据说,就是李方当年修建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这所明清风格的院落,座北向南,北高南低,顺土垅山势而建。当时,在我们村是最大、最豪华的。院子外面,有一个大广场,并建有一个阅台,当年是用来阅兵的。院子大门前,有两级20多个台阶,要进大门,就要先上这20多个台阶,据老人们讲,原来大门上方由御赐的匾额,他们都是见过的,但不知哪年,牌匾就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是一间议事大堂。大堂是出前檐设计,前檐由4个石墩和木立柱支撑,前檐下有两米多宽,可避雨避风,可站立,可玩耍。</p><p class="ql-block"> 大堂与二门之间,是青石板铺就的小桥,左侧有一棵石榴树。小时候,石榴花开的季节,我常在石榴树下捡拾石榴花朵,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二门楼修建的十分精致,各样砖雕美伦美奂,正中书福禄寿三字。</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门,两侧各为两层砖木结构楼,上下共12间房。一楼用作居住,二楼大多用来储存粮食及农具、杂物。58年大炼钢铁时,我亲眼看着大队干部领了十几个人,在二楼上,将近千个精美的佛像,装了三十多筐,说是去炼钢铁,现在想想,那是多么的痛心啊!那可都是宝贝,价值不菲的文物啊。</p><p class="ql-block"> 通往上房,是一个巨大的月亮门,过月亮门,两侧为空地,上房前有四级台阶,上房为砖石建造的三孔窑洞式建筑,上房前面,也是出前檐设计,有四个石墩、四个木柱支撑,十分豪华。</p><p class="ql-block"> 在院子的左侧,是一个庞大的跨院,是马厩、磨房、茅厕用地。跨院左侧,有一所院落,院内有砖瓦房十余间,是佣人、杂役、厨房所在地。这三个建筑群后面,有花园一处,有专门制作腌菜的院子一个,院内有几孔土窑洞,院中地面上,有六个直经两米多的腌菜圆形陶瓷缸,蔚蔚壮观。(小时候,能看到陶瓷缸边缘,里边已用土填实)。</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建筑群左侧,过一条小路,是李方修建的供父母、女眷居住的上院和供男孩子们读书的下院。</p><p class="ql-block"> 上院设有大门、二门、女工绣房。上院内左侧是一个大花园,花园前方是女工绣房,绣房共三间,绣房前有一小广场,可供女孩玩耍、僖戏。绣房内设有三个窗户,可府瞰下院男学生学习的场所。上院二门设在花园尽头,右侧。院内有砖瓦楼房一座,上下各有三间,一楼是其父母的居所,二楼则是其女儿、女眷住所。</p><p class="ql-block"> 下院设有大门,院内有一个教室,面积有三间房大小,(约40平米),另外,还有几间老师办公、生活、居住的厦房、窑洞。</p><p class="ql-block"> 建筑群左右两侧,(上圪塔,东格劳),还有大量建筑,是李方部属居住的地方,和饲养马匹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近几十年,由于建筑年久失修,农村重新划分宅基地等因素,这个建筑群已不复存在,现仅存遗址,但仍可看到原建筑地基规模。</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