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泥土,大自然的馈赠,随处可见。小时候,谁不曾玩过“泥游戏”——跳泥坑、捏泥人、踩泥巴,兴奋与快乐烙印在童年。现在的孩子和泥土相遇,又会迸射出怎样的火花呢?泥土被许老师做成了教学资源,师幼共同开展了一场精彩的“与‘泥’在一起”班本化生态教育活动。玩中学,学中玩。你听,幼儿正在快速拔节……</p><p class="ql-block">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提出了“全收获”理念,主要指多层面、多主体地开展幼儿教学活动,这种收获不是简单的食物收获,而是让幼儿的精神层面得以收获。其中“全”指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全收获”理念不仅适合幼儿园种植活动,还对幼儿园的生态教育具有深刻意义。我园地处乡村,自然资源丰富,这就为我们开展班本化课程“与‘泥’在一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那么,教师要如何在“全收获”理念下开展玩泥活动呢?我园主要从在游戏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在自主探索和反复“试误”中获得直观经验、在亲身实践和操作中不断创新等方面入手,帮助幼儿在泥池游戏中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和深入理解来发展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本次“与‘泥’在一起”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 一 部分是“我游戏 我做主:我们一起来做泥砖 吧”,主要聚焦幼儿的发展;第二部分是“我游戏 我实践:原来泥砖制作并不容易”,活动中 有讨论、有创新、有分享、有动力;第三部分 是“我游戏 我成长:深深的道理,我们浅浅地 说”,促进师幼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b>围绕问题,讨论与交流</b></p> <p class="ql-block">怎样才能制作泥砖?围绕这一问题,孩子们开始收集材料、讨论制作方法和介绍宣传。通过向家庭成员了解玩泥经历,与同伴交流已有的泥和砖的经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能积极利用图像表征、言语表征、符号表征等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进行表达和表现。</p> <p class="ql-block">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任务意识,能够积极完成任务。孩子们通过采访家人了解到泥砖的制作方法,然后绘制了“制作泥砖流程图”(见下图)。晨间谈话期间,教师与幼儿进行了讨论和分享,帮助幼儿明确了目标任务,即认识和了解砖头的种类及作用,用泥土制作泥砖。</p> <p class="ql-block"><b>教学探究,分组共实施 </b></p> <p class="ql-block">大班幼儿兴趣十分广泛,能够积极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然后组建项目小组。项目小组的组建是幼儿在一个个项目活动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幼儿年龄较小,兴趣和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扰影响而发生转移,因此常常会出现:一开始选择第一项目小组的活动,一段时间后又对其他项目小组的活动产生了兴趣,然后加入其他项目小组。对此,教师不能为了管理上的便利或课程实施的方便,就简单粗暴地将小组活动变成一个班级共同的项目。在大班“与‘泥’在一起”项目活动中,孩子们针对不同的驱动性问题自发生成了实验组、制作组和宣传组等三个项目小组,相互之间既有交叉又有分工,共同协作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b>动手操作,尝试制泥砖</b></p> <p class="ql-block"><b>1动手动脑,分离杂质</b></p><p class="ql-block">幼儿来到泥地,发现泥土里有很多硬块,不适合做泥砖,于是纷纷动手动脑将泥块变小,有的用脚踩,有的用积木敲,有的用水桶压,有的用轮胎滚,有的用模板拍,等等。然后,孩子们动手将泥土里的杂质分离出来,过滤成细碎的土壤。有的将泥土放在簸箕里掂,有的将泥土放在带孔的塑料篓子里左右摇晃,有的则用沙池里的筛子细细地筛,等等。</p> <p class="ql-block"><b>2迎接挑战,尝试和泥</b></p><p class="ql-block">挑战一:和泥,探究比例</p><p class="ql-block">孩子们把过滤好的干泥倒进盆里,反复加水——加泥——搅拌、加水——加泥——搅拌。因为掌握不好比例,孩子们在此环节遇到了困难:和的泥不是稀了就是干了。于是,我将孩子们的游戏过程拍摄下来,回到教室带领幼儿共同进行了分享和讨论,一起研究和泥的方法。经过商讨,孩子们决定用装油泥的盒子到泥池里再次实验。这一次,大家分工合作,一人负责加水,一人负责加泥,一人负责记录。孩子们经过多次尝试发现:适宜的泥土加水比例为 3∶1。</p> <p class="ql-block">挑战二:自制,泥砖模具</p><p class="ql-block">★制砖初试,围合模具</p><p class="ql-block">幼儿开始制作泥砖,并积极迁移建构区的围合、垒高、架空等经验。幼儿先将积木围合成一个长方形模具,然后用铲子挖泥填进模具,再将草和石子覆盖在泥土上面。经过一番尝试,泥砖终于形成了。等待了几天后,泥砖脱模了,可孩子们发现,制作出来的泥砖大小不一样,表面也比较粗糙。</p> <p class="ql-block">★设计图纸,自制模具</p><p class="ql-block">如何才能制作出大小一样的泥砖呢?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最后决定制作一个泥砖模具。孩子们先设计了模具图纸,然后在幼儿园里寻找合适的制作材料。正巧班里的子睿的爸爸是一名木工,他提议可以用木条来制作砖头模具。在子睿爸爸的建议下,孩子们从幼儿园资源库里找来了废旧木架、钉子和锤子,然后请门卫爷爷帮助,对木架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单砖模具和三连砖模具。</p> <p class="ql-block">挑战三:合作,模具制砖</p><p class="ql-block">模具制作好了以后,孩子们开始合作制砖。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抹平、按压,动作娴熟,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b>悉心观察,晒砖小达人</b></p> <p class="ql-block">我的发现:砖头颜色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晒砖了,孩子们每天都到泥池察看自己的砖头,并在观察中发现:随着阳光的照射,砖头的颜色每天都会发生变化,逐渐由深变浅。10 月份的时候,阳光较好,气温较高,砖头两三天就晒好了;到了 11 月份,阴雨天气较多,气温偏低,砖头需要晒 5~7 天。此外,孩子们每隔一天就需要给砖头翻个身,让砖头晒得更均匀一些。</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提醒:护砖行动</p><p class="ql-block">“哎呀,你们看,我的砖头上怎么有脚印?”“是不是被其他小朋友踩的?”砖头放在户外晒制,很容易被其他幼儿误踩,怎么办呢?为此,宣传组的小朋友经过商讨,决定制作一张海报和一块提示牌,开始“护砖行动”。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幼儿的知识被一点一滴地积累了起来,更加具有条理化,慢慢形成知识网络,促进了幼儿发展。</p> <p class="ql-block"><b>反思提升,凝教师智慧 </b></p> <p class="ql-block">在玩泥过程中,孩子们从一开始畏手畏脚、心存拒绝,到后来肆无忌惮、酣畅淋漓地玩耍,泥巴成了幼儿学习的媒介,赋予了幼儿强大的创造力,提高了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孩子们在玩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合作、沟通、分享等社会交往技能。此外,泥巴的可塑性和吸附性较强,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让幼儿自由创造,建立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思考能力。</p><p class="ql-block">虞永平教授在《小朋友们,来大自然玩吧》一书的序言中写到:我们需要正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现实,以及技术不断发展但自然观念日益淡漠的公众心理,从去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高度,呼吁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倡导亲近自然,试图让儿童在大自然中建立“与自然合一”的理念,养成正确看待和顺应自然的态度。这也是我们对生态教育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认真读懂幼儿、理解幼儿,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予其“脚手架式”的支持与引导。同时,我们需要明确:“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不能因为怕孩子遇到危险、担心地面太脏而去阻止孩子进行探索和体验,要适度放手让幼儿去体验成长中的必经事物,促进其综合能力发展。在玩泥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儿童的已有经验,积极营造生态自然、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入手,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到孩子,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顺应幼儿关注、亲近和热爱大自然的天性,保护和启发幼儿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活动真正回归幼儿,回归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