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洪洞移民”的传说<br>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续安阳县志》载:“按安阳民籍,洪武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者颇多。”境内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传:祖居山西,洪武年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据传,元末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中原一带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加之黄河决口,连年灾荒,造成“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朱元璋创建明朝后,曾数次从山西一带向中原地区移民,恢复农业生产。由于洪洞县位于晋南,靠近中原,便于迁徙,故多次组织当地“有丁无田”或“丁多田少”的农户迁籍。传说,当时负责选民的后军都督佥事李恪,采用多种方法,诱迁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农民。有次扬言:凡自愿迁籍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办理手续,凡不愿迁籍者可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经传开,应迁农户多数挤至大槐树下。结果,凡到树下的农户,全部被迁徙。据说,当时大槐树上有个鹳巢,被迁农民望着鹳巢,触景生情,纷纷说:老鹳尚有个窝,咱到何处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广济寺侧的大槐树,便成了先人忍别故里的标志。<br> 洪洞迁民的传说,已历600余年。县西水治镇一带群众,传留下来的一些姓氏、族谱,也多把大槐树下迁来的先祖为其始祖,另传,迁民时,被迁农民多把自己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咬裂,以示纪念。因而,至今境内多数居民的两脚小趾甲盖仍是两瓣。<br> 安阳位于今河南省北部,唐代的安阳为河北道相州 州治所在。据《太平寰宇记》载,安阳旧有二十七乡。不记其名称,村名亦无考,现依据唐人墓志中的地名资料,结合历代方志可还原唐代安阳地区的部分乡里村地名。一、唐代安阳县的乡及下辖里村笔者收集唐人墓志中安阳县存有6乡,且多方墓志中提及“感化乡”,应为唐代安阳县中较大的乡。诸乡下所见有8村、2里,其中曲沟管、万金乡、王村存续至今。(一)感化乡诸村1.感化乡《大唐故太原王府君(光庭)夫人墓志铭》:“(王府君及夫人)以(代宗)大历四年十月九日合葬于相州城西廿里感化乡平原,礼也。”感化乡,县志中不存其具体位置或所辖村落,该名称所知亦从墓志中得来。 <p class="ql-block">《明史》卷116《诸王传》记:“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鈞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塗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到安阳铜冶粉红江后脱山变岭,蜿蜒伸出一岭,叫北岭。变岭后突起一岗,为李家岗;一支东出,一支南去,东出的李家岗为第一代王赵简王墓地,南出的一脉为赵康王朱厚煜的墓地,这山统称为寿安山。</p><p class="ql-block">赵康王墓地在寿安山南麓向南又转而向东的一支上,西高东低,形似一个卧着的金牛,头和脖子向东南,两前蹄是两个山包,在墓穴的东边,两后蹄在墓穴的西边,墓穴恰在金牛肚子下。堪舆家说山势如犀牛,南边是一圆丘,这突起的圆墩状山丘叫鲁仙山,如满月,故有“犀牛望月”之称。</p> <p class="ql-block">1644年闯王李自成军占领彰德(今安阳),最后一代赵王朱常泱降,战乱中,为了保护康王陵建筑,当地善人王化磷把康王陵建筑扩大,修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庙宇,南门在鲁仙山,供奉各路神仙,命名为“天爷庙”,掩盖了庙宇下的康王陵墓,方使康王墓保存下来。天爷庙庙门立石碑上书“文官下轿,武官离鞍”,庙门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大火。不知什么时候石象也被拉到庙前的沟边,前些年被盗走一部分,如今陵墓区只剩下一对石象和一尊石羊,叙述着当年的辉煌与威严。陵墓区还有两通嘉靖皇帝御祭碑。安阳县1988年立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被置放在东偏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