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春江南行(十)

秋之韵(爱特原创)

理坑 融理学之渊源<div><br></div><div>虹关 聚天地之灵气 <div><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摄影家 张 军</p> <p class="ql-block">  3月25号上午我们从石城来到理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婺源大理坑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單位,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p><p class="ql-block">婺源大理坑景区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生态文明的绿宝石,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p><p class="ql-block"> 理坑处于婺源县东北面的山旮旯里面,一条小路弯弯曲曲载着当地乡亲和外地游客进出。</p> <p class="ql-block">  理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是个美到让人视觉疲劳的地点。</p> 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来到这里会让人感到浓浓的书香味。 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 <p class="ql-block">在里流传着很多有趣儿的故事,比如六尺巷的来历,典故是这样的。在安徽省桐城市西后街。巷宽六尺,长约百米。清康熙时,有叶姓与当时宰相张英家争地界不休,张英于朝中得知,便给家中写诗一首,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让三尺,叶家感其义,亦退后三尺,故成此巷。今巷口立有六尺巷标志。</p> <p class="ql-block">  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是听过这个故事,更多的是让人们学会做人要会礼让,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争执不休,这世间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没有必要为了这些带不走的东西,影响了自己跟他人的感情,这是非常没有必要的。通过这个故事,同时也凸显了官府对民众态度,以及官府面对利益时的立场</p> <p class="ql-block">  小理坑可谓开发的红红火火、然而仔细对比起来,大理坑自有她的那份野趣与雅致。也就是这一点,最近几年她吸引着一批一批的人一次一次的前去,寻找那种曾经的家园的感觉。</p> 以砖雕、木雕、石雕之浮雕、透雕、半圆雕工艺为奇葩,可谓别具匠心技法高超。 砖雕较集中装饰在民居门顶,方寸之间呈山水壮观,人物传神,花草婀娜。 <p class="ql-block">建于清末小姐楼,现有一百多年历史。</p> 走在这一座座颇具典型的“徽派”民居,高墙深院规整有序,三维空间尽显乾坤。 每家都有木雕 而且都是老物件 都是几百年的东西 。上面的雕刻很精细 每扇都是一个故事,好喜欢这样的感觉。。别处绝对没有, 绝对中国乡村的特色<br> 木雕多雕刻在屋内檐椽、梁枋、雀替、鸱尾等实用构件上,量身定尺琢吉祥图案,水榭楼台惟妙惟肖,梅兰竹菊斗艳奇妍,飞禽走兽活灵活现,弈棋览书优雅恬静。 这里人的生活状态还很传统。如果你错过了每年的3 4月油菜花后来这里,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些破房子 和当地人的生活 。 以上这些古民居,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但都基本保存完好价值无量,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理坑的酒在这里也很有特点,但大都是当地酿造的。盛酒的器具看上去也很传统,都是些烧制的坛装,体现着一种传统民俗味道。 恋恋不舍的离开这个古老的村庄。出入村子必须经过一个桥亭而过,桥亭为长方封檐建筑,亭内可供人闲坐纳凉。亭子外表古朴,但门额题字却很不一般。正前左方有用篆书体题写的四个字“闳开阀阅”。经当地人告诉我们,闳是指巷门,阀阅指的是有功勋的世家。是说有功勋的世宦世家巷门向你敞开着,欢迎来做客 。 回头看着这个书香气浓厚的乡村,在这里有着读不完的故事 。 <p class="ql-block">  从理坑出来下午4点多我们到了虹关村。</p><p class="ql-block"> 虹关村坐落婺源第二高峰——高湖山南端,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整个村落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神美意境。</p> <p class="ql-block">  虹关于南宋建炎年间建村,“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因名虹关,又名虹瑞关。虹关聚天地之灵气 。</p> 一进村子,你就会第一眼发现傲立于溪畔的“江南第一樟”,这棵古樟,树龄有1000余年,树高26.1米,直径3.4米,冠幅达三亩,气势非凡。古樟树底,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蜿蜒远去。 虹关古村建于南宋,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 虹关的山水龙脉,是大自然给予虹关村人的恩赐。“天人合一”思想在风水中表现尤为突出,而虹关村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珍惜理想的居住环境。 浙源水(鸿溪)由东向西绕村而流,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优化人居环境,天人合一 。 <p class="ql-block">  浙源乡虹关村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至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这里的许多著名的墨师都是詹姓,据说均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后人。而詹天佑的祖籍即为江西婺源。</p> <p class="ql-block">说起虹关村詹姓氏族,还有一件趣事,距婺源县志载:清道光年间此村詹氏族中还曾出过一位身高三米一九以上的奇人詹世钗,时称“古今第一长人”。古籍巜拍案惊奇》丶巜古今奇观》对其均有详细记载,婺源博物馆迄今还馆藏"长人詹世钗"云鞋一双。</p> 虹关村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珍惜理想的居住环境。江西师大地理学院专家考察虹关后,赞虹关来龙山,“脉来自然,气正雄伟,天地人和,兴旺发达”。<div>  游走了这两个乡村让我非常感慨,同样都是乡村,他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工艺,而是浓厚的人文传承和发扬,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条件,这里给了我们做出了很好地范例 。</div> 摄影家 张 军 <br>八十年代初先后加入 :<br>🌟辽宁省摄影家协会 <br>🌟中国摄影家协会 <br>🌟中国体育摄影家协会 <br>🌟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br>🌟辽宁旅游摄影协会<br>  几十年来,近三十幅摄影作品入选国家级摄影展,其中十余幅作品获奖,并曾在民族文化宫接受时任国家领导人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杨静仁、刘澜涛等领导同志亲自授奖。部分作品曾在国外巡展。<br>  三十年来拍摄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曾分别在全国及辽宁省三十余次获奖,电视新闻片《营口港破冰进港》获首届全国好新闻奖。 <br>主要事迹收录 : <br>🌟《中国摄影家大辞典》 <br>🌟《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 <br>🌟《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br>🌟《中国文艺家传集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