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次读红楼,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中考结束那个暑假,从同学家借得竖版繁体字的古本《红楼梦》。大概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吧,接连好多天都全心扎进书里。那时候的我对红楼梦的了解仅停留在“小人儿书”上的连环画,和越剧《红楼梦》的悲凄唱腔。也许是当时十五六岁的年纪刚好与宝黛钗差不多同龄,内心的情感紧跟着小说里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或爱或恨。虽然晦涩的繁体字读来不易,经常要借助字典,但依然爱不释手。尽管读完之后连荣宁二府的人物关系都没搞清,更谈不上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但还是为宝黛两小无猜的纯情而感动,也为他们的遗憾结局而悲伤!甚至为此讨厌薛宝钗!讨厌王夫人!讨厌贾母!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心总有挥之不去的对黛玉的悲悯与怜惜,为她的才情,更为她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读红楼是二十九年前,刚刚成为母亲的我在家休产假,接连几个月的空闲时间,成了我再读红楼的绝佳机会。而且这一次读的是自己买的书,可以不着急仔细读,还同时抄写了《红楼梦》里的全部诗词,一本厚厚的笔记承载了我对这些诗词的珍视与喜爱。也许是在此之前观看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缘故,再读红楼便有了人物根基。加之年龄和阅历的变化,不再像以往那样单纯的读感性的故事,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书中的文化,尤其是里面的诗词,不仅抄写,喜欢的都背下来。特别是被电视剧用作主题曲和插曲的几首,《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秋窗风雨夕》等,因为配乐唯美,不仅便于理解和记忆,更加深了我对这些诗词的偏爱。对书中人物,也不像以往那样因为站在宝黛的立场而盲目排他!相反地,在依然喜欢黛玉才情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她的尖酸;在讨厌礼教塑造的宝钗的“完美”的同时,也看到了她的格局。甚至很搞笑地怀疑过,如果宝黛如愿,会不会有现实里真正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读红楼是五年前,知天命的年纪不再像年少时那样情感投入,不再偏执地喜欢谁讨厌谁,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安静的欣赏一部绝世佳作,看的是人情世故、家国阶层,品的是人生况味、知识百科。为此我还先后游历了苏州园林和北京恭王府,希望从中寻找大观园的影子,感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心酸,和书中一个个鲜活人物的悲喜与命运。如果说前两次读红楼注重的是情节,那么这一次更多的是品味。这一次,我同样摘抄了全书的诗词,除了欣赏,还有对作者字字珠玑的敬佩!此外,更有三读红楼之后的领悟!不得不说,时光真的像一个浅笑不语的魔法师,既点化着每个人的成长,不觉间又把每个人的生命从头到尾偷走。那个看不见的魔法棒,仿佛主宰着这世间所有的转瞬即逝,和地久天长。而现实生活则更像一部舞台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登台,而后又或早或迟谢幕。人生不过百年,活通透了,功名利禄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知足常乐也好,且行且珍惜也罢,一份豁达走天下,才能如史湘云一般“是真名士自风流”!</p><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