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八一.一校大门 <p class="ql-block">▲沈阳八一.二校大门</p> 我退休多年,人老了,近期的事情记不住,过去的事情印象深。没有了工作干,却有了大量的时间回忆过去的事情。我们这些新中国的第一代人,经历了许多的政治运动,真可以说是在各种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政治运动对国家的经济有很大冲击,不过对我个人来说,影响最大的却是学业,我们最好的学习知识的年华,是在动乱中渡过的,大好时光在各种运动中荒废掉,以致后来出现了我们一代人不寻常的学习经历。 ▲沈阳八一学校印章 ▲彭德怀元帅来到沈阳八一学校 <p class="ql-block">我今天说的忆八一,不是说建军节,也不是谈南昌起义,而是回忆与军队有关的军人子弟学校,这就是我就读过的学校——八一学校,这里我梦想腾飞的起点,也是塑造我人生品格的地方。由于我的父亲是军人,我个人1961年9月从沈阳军区政治部第二幼儿园进入沈阳军区八一学校上小学,有许多同学都是幼儿园的园友。由于学校规定是七岁上学,所以我们这年级的同学大部分是1954年出生,属马的为多。属马的人富有自信、待人和善,思维逻辑强,做事踏实稳重,给人有一种可靠的感觉。</p> ▲沈阳八一学校的文艺会演 ▲沈阳八一学校初中毕业生 <p class="ql-block">沈阳军区八一学校是1953年成立的东北军区子弟学校,主要接收军内的干部和烈士子女的寄宿式学校,由沈阳军区干部部管理,八一学校以小学为主,曾经一度有过中学部。1964年分为一校、二校,一校在南十马路,二校在三经街。之后,部队停办子弟学校,学校交给辽宁省教育厅管理,逐步取消了住宿制,学生开始走读。1970年八一.一校改为沈阳市124中学,八一.二校改为沈阳市126中学。</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右二)与八一学校卫生所的同事们</p> ▲我在沈阳八一学校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入校时,61级五个班级,我在三班。1964年八一学校一分为二,二、四班分到一校,称八一.一校一班、二班;一、三班留在二校,称八一. 二校一班、二班;由辽宁八一转入二校三班;五班同学拆分到各班。由于我家当时住在南五马路,距离南十马路的八一.一校近, 我就离开了原来的班级调整到一校的二班,这个二班就是原来年级的四班。我在八一.一校61.2班时的班主任老师是房洗尘,语文老师是李犁、算术老师是宋捷,他们俩是沈阳市第一师范学校的优等生,生活老师彭永春和蔼可亲,深受同学们的爱戴。</p> ▲校友、邻居、战友 ▲校友、邻居、战友 八一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的封闭管理,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注意锻炼身体,增加体质;培养高尚情操、文明素质和劳动观念。高年级学生还组织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沈阳八一学校建校四十周年 <p class="ql-block">▲建校四十周年61级部分同学</p> 八一学校在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大庆铁人王进喜、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份子廖初江等英雄模范人物都曾经来学校与师生会面,并做事迹报告。除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政治教育之外,学校还举办了许多课外小组,比如说:唱歌、舞蹈、图画、无线电、航模、木工、体育等,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爱好及特点去发展。 <p class="ql-block">▲建校四十周年61级部分同学</p> <p class="ql-block">▲建校四十周年61级部分同学</p> <p class="ql-block">▲居住在哈尔滨的61级部分同学</p> 每到周六,各单位的车等候在学校门口,广播中通知各单位的子女有序出门上车,学生们欢欢喜喜回家与家人团聚,我与同班住在一个住宅区的王广权和刘凡是一个学习小组,寒暑假时在一块做作业、一起玩耍。只有外地部队的几十个孩子和烈士子女仍然留在学校过节假日,有校领导、老师和阿姨值班照顾他们。每逢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向烈士们致敬,共同为同学中烈士子女的父亲扫墓。 ▲八一同学来哈尔滨 ▲八一同学来哈尔滨 <p class="ql-block">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文化教育界是重灾区。这时我刚刚升入小学六年级,市面上武斗不断,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们只能是回家中断学业。在八一学校学习了五年多一点,我们没有像往届学生那样颁发毕业证,更没有毕业照,默默的离开了学校,成为肄业的学生。由于社会动荡的原因,没有按部就班的学习,形成了我小学没毕业,中学念一年,三十岁才上大学的奇特学历。</p> ▲同届八一同学共同庆祝60岁 <p class="ql-block">▲建校五十周年61级部分同学</p> <p class="ql-block">过后多年,我在外地工作,经常到沈阳出差,只要有闲暇,我就会顺着沈阳军区联勤部机关的南十马路向东走,因为那里有我的母校―――沈阳八一小学的旧址,这是我认知社会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没有毕业的学校。望着学校大门上方的124中学的校徽,绿叶中衬托的红色五星,有着美好的回忆,有无尽的思念、特殊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建校五十周年61级部分同学</p> <p class="ql-block">▲建校五十周年61级部分同学</p> 一家的八一人。1956年我父亲调入沈阳军区工作,我的母亲随之被分配到沈阳八一学校的卫生所工作 ,先是当医生,后来做卫生所长,为八一师生服务了十五年,我的家也曾经在三经街八一小学的家属院生活过三年的时间。我们家的三个孩子也陆续进入了八一小学读书。 可以说我们即是八一小学的校友,也是八一小学的家属,更是这个红色摇篮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建校六十周年时的发小、校友 <p class="ql-block">▲建校六十周年61级部分同学</p> 一路的八一情。在这个大家庭中,许多同学的父辈是战友、回家是邻居、在校是同学,在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六年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走入社会后,我的人生旅途中经常出现八一同学的身影,顺利时有他们的提醒,挫折时有他们的鼓励,工作上有他们的帮助,情感上有他们的抚慰。许多同学成了我多年的伙伴、长期的朋友、一生的至爱亲朋。八一同学友情在,真挚感情代代传。 <p class="ql-block">▲建校六十周年61级部分同学</p> ▲一个幼儿园的校友 <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一个单位的同学</p> ▲建校六十周年的会场 ▲在母校门前留影 一身的八一神。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志愿军的许多精锐部队、精英人才都留在了东北。传承红色基因的下一代,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阳光在八一学校这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环境中受到科学的启蒙和正规的教育,树立了正统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培养出信仰坚定、事业争先、作风严谨、品味高雅的八一学校的精神、气质和品格,这个无形财富,鼓励我从军四十五年,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国防事业,努力为校徽上的红五星增光添彩。 ▲八一同学在海南 ▲八一同学在海南 ▲八一同学在海南 ▲八一同学在海南 ▲八一同学在海南 ▲八一同学在海南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社会的发展,八一学校历史,这种军队管理的全封闭、全日制、半军事化的寄宿学校,从前没有、今后也不会再有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特殊群体的学生生活是不可复制的,在这充满阳光、团结友爱的校园里,我们渡过了金色的童年,我们是倍加珍惜六年八一学校的时光,同时更加珍视同学之间的感情。 ▲单惠民将军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军旅作家马晓丽 ▲正大集团高管王广权 ▲画家田英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无情,我们已穿越青年时代年近古稀,基本上都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自豪的是,我们的学校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许多同学工作时都是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不但是事业有成,有的还是成就非凡,令人瞩目。我们班级中就有将军单惠民、军旅作家马小丽、企业家王广权、画家田英等。每当校庆和同学聚会,同学们从全国各地来到沈阳,欢聚在一起,许多同学几十年没有见面了,当年的少年儿童,如今已经两鬓斑白,大家高兴、激动、雀跃、大声的交流,共同回忆过去的时光。回想起八一母校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恍如昨日。往事历历在目、事事在心、令人难忘。</p> ▲沈阳八一学校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杨星明,沈阳八一小学6 1级学生,1969年12月入伍,原驻哈尔滨铁路局军代处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四级,大校军衔,2014年12月退休。曾荣立三等功5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荣获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