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塬麓一军校

崇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长:陈外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政治委员:江波</h3><div><br></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步入军营,走上革命征途</b></div> 一九五零年六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党中央政务院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十二月底我在就读的西安市第一中学报名参了军,在西北大学集中学习听报告等待兵种军校的接纳。分配名单公布后,我被分到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将学习现代无线电通讯技术。<br> 一九五一年元月初,我们着军装从西北大学列队步行十多里路,来到西安市南郊长安县韦曲镇南端的一个土坡边,那里仅有几间破瓦房和几十孔破土窑。据当地老人们说,那是早年冯玉祥西北军留下的旧兵营,久无人烟,荒凉至极。除校本部机关设在小树林中的杜公祠和杨虎城将军墓地上边的几孔大窑洞外,什么都没有,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黄土、山坡和破窑洞,与来前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同,没想到我们将要在这里开创革命战士的新征途。</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人宣誓、授旗典礼会场(1951.10.25)</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外欧校长代表军委授军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波政委为第一通校受军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旗绕场一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体学员向军旗宣誓入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校长在授旗大会上讲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 <b>二、红色传统,革命的熔炉</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就选在长安县韦曲镇南端少陵塬麓落地创建,专为抗美援朝前线培养急需的无线电报务干部设立,其前身是传承着红军通校的延安中央军委三局通信学校,解放战争时期,该校随军转战山西,一九四九年五月西安解放,由山西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北军区通讯学校,一九五O年初归属西北军官学校,年底并入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时任西北军官学校教育长的长征老红军陈外欧将军出任解放军第一通校校长(后任国家测绘局局长),长征老红军江波任通校政治委员(后任陕西省军区副政委),全校中层以上干部均为老红军、老八路组成,还有一支经过战争考验、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精湛、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员和苏联专家队伍,他们承担着培养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代无线电通讯人才的重任。来自陕、甘、宁、青、闽、贑、两广、湖北等地区的一千多名青年学生,他们思想进步,品学兼优,更有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完成了劳动建校的繁重任务,自己动手改造旧窑,同时又挖新窑百余孔,觧决了学员的住宿问题。那时一个班住一孔窑,同睡一张大铺,每人一支步枪,每晩轮流站岗放哨。早操后,大家各自在路边小溪破冰漱洗,六人就地同吃一盆大烩菜。节假日义务劳动修整道路种草植树美化校园, 或参加文艺节目排练演出。校首长亲自上大课讲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故事,以及亲身参加南泥湾大生产屯垦的艰苦过程,通过传统教育,对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来说,对树立革命的人生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那时的教学条件更是艰苦,当初教员们一张桌子在露天上课,学员们坐在各自的小板凳上,讲义夹放在双腿面上听讲记笔记,每人发几张电文纸,一支铅笔一把小刀,反复抄练着要熟记速写的英语字母和阿拉伯字母,处处与困难作斗争。学员们用“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长征),难不难想想当年南泥湾”的口号来激励自己奋勇前进。</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半年后,学校逐渐走向正规,教学环境在改变,新设备不断投入,收、发报训练教室、发电照明、饭厅、澡堂、军事训练大操场逐步建成使用,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更为高涨,教学成绩节节上升,一批学习模范尖子生受到学校英模大会嘉奖,同时也逐渐渡过了那艰难的日日夜夜。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下,硬是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坡上,建起了一所初具规模的红色军校,为第二阶段繁重的无线通讯和正规军事实战课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学校的快速建成, 引起了大军区首长的关注, 时任西北军区第一副政委的习仲勋来校视察时,对学校建设与教学成绩做出了高度评价,军区政治部主任甘泗其将军来校亲切的勉励“娃娃兵”们努力学好本领,保家卫国。军区总参谋长张宗逊将军做完形势报告后,期待学员们早日走向战斗岗位报效祖国。</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从一九五二年起,一批批优秀学子陆续奉命奔赴朝鲜前线参战和后方清剿土匪的战斗,他们中有表现出色受到嘉奖的功臣,也有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我们永远的怀念着他们。</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校长讲述长征和南泥湾大生产的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政委做学前动员报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政治大课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苏联图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事学习</h3><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景</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晴朗的夏日,热气袭人。一天晚饭后,我和战友汪礼勤散步到学校对面的申家桥。跨过小河顺西边山坡走去,漫步远眺,忽然发现远处有优美风光却不知何处?详细观赏才品出那是我们的通校。隐约看见,从北头二层窑洞到中间一大队、二大队的三层窑洞,直到南头的校部小树林,横长二里尽收眼底。那时正是夕阳西下之际,红色的阳光把楼房似的窑洞照耀得格外动人,简直就是名符其实的红色军校,美丽极了!我沉浸在这红色的美景中并萌发了拍摄校景的构想。在第二天下午的反复观察后,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远距拍摄很难达到实际效果,只好选定在学校大操场,用近距横拍多幅接片技术完成。尽量把三度空间的彩色实景用黑白片的大反差效果比较完美、细致的表现出来。冲洗后我比较满意,在这期间还专门为印制接片做了印片灯箱。因无法克服七底连接后接逢色调深浅不一的问题,经多次试印,最后只好选出十五幅长约30 厘米的通校全景照片,除送给个别领导外,其余均由同志们拿走自存了。我也留下一张作为资料保存至今,直到2007年才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了接片色调不一的问题,并由西安校友会出资重新制作并发 给全国健在的校友留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从优美的校景中,反映出第一通校当时的盛况,这也是我拍摄的初衷,多年后能献给曾在这里生活过的校友们,更是我的愿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天人合一。大自然赐给通校人的这块风水宝地,又由通校人巧手精绘,应该说是全体通校人创造的一幅完美的校园作品,我只充当了一个纪实者。上海校友胡长友同志曾说:“这校景长卷就是我们的‘清明上河图’。”陕西渭南校友们看着校景内心激动,频频点头好似回到青春岁月......<b style="text-align: center;"> </b></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难 忘</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52年的夏季,第一通校举办了文艺汇演大会和体育运动大会。在这场“盛世”大会中,充分显示出了通校的精神面貌和愉快的校园生活,展示了通校人的文化才干。由校部为主体组成的业余京剧团演出的大型历史剧《棠棣之花》,至今难忘。魏志中教员的旦角唱功与表演尤为出色,操琴的宣传干事雷宝森、前台督导的主任教员杨瑛都是大家怀念的“名角儿”。这次成功的演出,震动了全校师生,可谓一炮打红。以一大队老一中队为主体组成的业余秦腔剧团,演出了现代剧《穷人恨》,使观众们受到了阶级教育。剧团团长兼演员的田铭铨同学以及出身秦腔世家的王发祥同学等多个成员的表演与专业剧团的水平不相上下,校内校外多次演出,场场爆满,尤其是来自陕、甘、宁、青的同学,更是狂热欢呼演出的成功。话剧演出了《青年进行曲》,能说普通话的同学们更是积极参加,服装道具自己设计制作。我曾受托到西北大学女生宿舍借来高跟鞋、西装领带等物品,为演出备用。在京剧排练之余,我穿着戏装在院子里转了一圈,逗得同学们大笑一番。年轻时的往事至今难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运动会开幕的那天,既庄严又热烈。会场正面的左右两侧挂满了各项奖旗,四周则插满了各色的彩旗。在音乐声中陈外欧校长宣布比赛开始。女子百米赛就在台前展开,五中队的菊藉萍同学获得了冠军。篮球、排球比赛更是激烈无比,数日鏖战,球类的奖旗多数让那些体质健壮、经验丰富的校部教员、参谋、干事们所组成的球队夺得。电码知识竞赛是运动会的新设赛项,没有全面过硬的无线电技能是难以取胜的。在紧张赛事的阶段,我拍摄了许多照片,均发表在军区人民军队报上。</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周末的电影晚会更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好的影片有时一夜还连放两部,以滿足大家的文化娱乐需求,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总之,这个夏季让通校上下充满了热情、奔放和活力的气息,它充分体现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革命办学精神。</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盛夏之乐,永留心中。</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历史的瞬间, 光荣的使命</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九五三年四月,由于国内外形势发展急速的变化,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完成了党交给的光荣使命,上级宣布撤校,部分人员开赴朝鲜前线, 部分人员调往各军兵种通讯枢纽工作,部分人员进入高校深造,部分人员参加全国各地电信事业建设。西安邮电系统就有百余学子在各个不同岗位上敬业工作直至光荣退休。工作在全国电信事业岗位上的学子们,把青春无私的贡献给国家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大家不会忘记他(她)们。尽管两年半通校生活是短暂的,却令六十年前在这座溶炉锤炼过的学子终生难忘。那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情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校校训, 始终铭记在学子的心中, 红色军校精神, 永葆青春。</span></div><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四、一九五二之夏 <br>演 练</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52年的夏天,充满着朝气的第一通信学校,在完成了阶段性教学任务后,将由室内教学转为外场实习。学校组织了一次接近实战的野外作业演习。学员们全幅武装走出教室,从徒步拉练、攻占防线、架设电台到通讯联络等与实战要求有关的课目,均列入演习内容。我随五中队的一个女子班,在攻占了防线后,利用地形地物,快速架起天线做好伪装、派出警戒,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电台通讯联络任务,表现非常出色。后又在一个农家小屋里,看到了三中队的一位学员正在全神贯注的拍发电文,另一位学员手臂不停地摇动发电机,保证着电文的顺畅发出,锻练在电台独立工作的能力。我担任这次演习过程的摄影工作,收益极大,遇河涉水、顶风冒雨、艰苦行军、团结友爱、勇往直前,学员们个个生龙活虎的展现在你的面前,书生气一扫全无。我记得一次,在进村对抗的战斗中,我抢在前方拍照时,持枪学员命令我和汪礼勤(协助)向他投降,我为之一惊,没想到他这样认真,如不从他,他真的会给你一枪托,将造成人机损伤,我说我们是校部照相的,这才“高抬贵手”放行了。我佩服他们那强烈的敌情观念,更感到了我校培养出了勇猛战斗的合格战斗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半个多月的外场演习采访中,我深深感到了他(她)们已不是当初的那些青年学生,处处需人引导呵护,现在他(她)们是在向技能成熟冲刺,向独立工作奋进。这一批优秀的通信技术人才,将从这个“熔炉”走向战场,走向新的战斗岗位。 </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员指导学员学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报话通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攻演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抢占阵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台架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警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架设天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信联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校长和钢铁战士班合影<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校长和优秀班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联专家作报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运动会开幕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子百米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篮球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篮球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排球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排球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撑杆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子拔河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码知识竞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跳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戏剧排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影下农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机关小乐队演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节慰问拜年队出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员腰鼓队进村慰问乡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节慰问伤病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韦曲镇乡亲慰问演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节民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生大扫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化校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机关干部帮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生队全体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2年习仲勋在长安县三级干部会上讲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年建在杜公祠下的杨虎城将军夫妇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3年江波老政委接见老学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确认是自己住过的窑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友们重回校园参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波老政委讲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波老政委夫妇在通校故居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波政委重游通校旧址后与西安校友合影(198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7年8月1日来自全国健在的校友在西安聚会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