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只要是带凤的村庄,都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到了活凤村,果不其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活凤村位于沁源县东北部,距离县城70多公里,大约一个多小时车程。沿着平整的柏油路,车在山里、在河边蜿蜒而行。今年遇到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雨,路上有很多地方山体塌方滑坡,沿河的公路在拐弯的地方多处被大水冲刷坍塌,还好冲坏的只是路边,不影响通行,很远就有鲜明的路障告知司机小心慢行。穿越一片片庄稼地,玉米和高粱发出刷拉拉的声响,风干透了,早该收获,但因为连续将近一个月的大雨,地里积攒了很深的雨水,农民们只能眼巴巴地等。太阳一直很勤奋,今年却经常偷懒躲在云层的后面,偶尔出来露一下脸就匆匆退场。地势高的地方,农民已经开始收割,地里稀稀拉拉人影绰绰,想起小时候集体劳动的场面,人声鼎沸,欢声笑语,那才是真正的大丰收气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条笔直的公路从活凤村前穿过,村子的大部分在公路的北侧,南侧有一处新建的活凤列志馆。院子很大,两侧有收集到的大大小小的缸排列,延伸处有石磨、石碾等。这几乎是人们的惯用手法,很多村都收集那些具有历史印记的石磨石碾来呈现民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石头变身后能保持长久,不是故意破坏,也许会成为上千年的文物。馆里的陈列以活凤村红色抗战资料为主,当年决死一纵队曾经驻扎在这里开展抗日斗争,还有一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农具、旧家具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站在列志馆的院子里,整个活凤村的全貌呈现眼前,尤其是背靠的那座大山。那是一座几乎没有树的山,山草掩盖下土石裸露,但并不荒凉,因为最高处有一座眉开目笑的弥勒佛,正笑眯眯地注视着山下的村庄,两边对称着一笔画下形似肩膀一样的山体,很规整,巧夺天工,就像用画笔精心勾画出来一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后来,在村里见到80岁的张吉川老师,他给我们讲了活凤的由来。他说那座被我们看成弥勒佛的山叫凤凰双展翅,村前有一个平台,是凤凰落地休息的地方,叫凤凰台。经过张老师的提示,再看后山就不再是弥勒佛了,活脱脱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大自然真是神奇,人的大脑更神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活凤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对逃荒的夫妇一路乞讨走到活凤村后的半山腰,突然狂风大作,感觉地动山摇,但见天上一只华丽的大鸟自北向南飞掠而过,徐徐落在对面南山的平台之上。原来是王母娘娘驾凤凰下凡间巡查,经过此地顿感疲惫,就停下休息,离开时地上还散落了几片漂亮的羽毛。这对夫妇感觉既然是凤凰落下的地方,定是一处风水宝地,于是在这里安家落户,村名就叫活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们绕回村里,沿旧街前行,首先经过的是正在修缮的文昌阁。这座文昌阁修建于乾隆年间,目的是希望村里多出文化人。旧街很窄,两边排列的是新旧不一的房屋,人去屋空的旧屋依然保持着久远的风格,房门紧锁,只有鲜艳的对联透着生机。新居都是近几年在旧址上拆旧翻新的,红砖红瓦,窗明几净,但院子依然是农家的陈设,几乎每家院里都还保留着一座低矮的牛圈,各种样式的石槽、木槽,一股股牛粪的气味扑鼻而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活凤一带,自古就是纯农区,这里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户均一头牛的记录,难怪在街上行走,总有牛屎羊粪出现,一路陪伴的就是牛羊粪的味道。虽然村里配了保洁员,但每家每户的牛在村里到处穿行,尤其是到了农忙季节,忙碌的农村人很难保证路面干干净净,村里人已经司空见惯,只有那些外地来的人才会掂着脚蹦蹦跳跳躲躲闪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活凤村是一个古老的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最早的姓氏以段、郑为主,后陆续有崔、田、卫等杂姓从附近的山庄窝铺搬来。活凤的古老,体现在村子的布局上,依山而建的房屋,高高在上,石头砌成的路和石坝随处可见,而且石头比较零碎,都是从河滩捡拾的比巴掌稍大的石头,没有一块经过开凿打磨保持着原生的模样,难为那些砌墙的工匠,能把这些不规则的石头一块块有序排列安稳处置,从这些石坝能体会到先民日子的艰难和辛苦。我们经过时,路上停着一辆农用车,有男女分工明确,女的从车上往下倒,男人背着装满谷穗的布袋吃力地爬上石砌的大坡,大坡为减缓高度呈“Z”字形,我不失时机地拿出相机拍照,看着他们佝偻的背影,我突然从心底产生深深的自责,我不知道自己的拍摄目的是否能真正体现出他们的艰苦,以及生活的不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好在,居住在高处的人们逐渐搬迁到了平坦的山下,生活也蒸蒸日上 。那些石头砌成的石坝也将成为历史,肩扛背挑的日子终将一起不复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活凤村是古老的,也是繁华的。曾经的活凤是附近最大的行政村,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附近村里的孩子都到活凤上初中,村里有供销社、卫生所等。旧时,生产自给自足,大部分生活用品都得自己生产,自己制造,那些高技术含量的物品除外。当时村民吃的食用油都是自己榨,由村民宋江龙开办的油坊非常红火,村里人种植了大片的麻地,收获麻籽后就到油坊自己动手榨油,每到冬季农闲时节,油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活凤人是勤劳的,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把所有的牛羊粪都统统拉到地里,给庄稼地上肥是每年开春做的第一件大事。粮食养活了人,也养活了牛羊等牲畜,牛羊粪便反哺给土地,人们在土地上像绣花一样精心劳作,活凤地肥水美,粮食总能大丰收。活凤人世代务农,世代养羊养牛,1985年,被表彰为全县养羊第一村,2013年成为全县黑山羊改良第一村。有了这些光荣称号,你还会在乎那些遍地的牛屎羊粪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程庆莲写于2021年11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