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消失的那些老行当(手机摄影)

泰山东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今这些偶尔见到的非遗、民俗文化,有许许多多是40、50、60后们难以忘却而又美好的童年记忆,它承载着不知几代人的生产生活发展历史,希望后人能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向至今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你们才是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这位修表的老者是岱岳区鱼池村人,他虽已80岁高龄,如今仍经营着他的“泰昌修表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据齐老讲述:父亲14岁就去了泰安城里西关(西门,现在的下河桥一带),跟随修表大师国申武先生学徒,当时还有位二师爷叫国西侯。在这个行当里学徒有一种说法“五年满六年圆”,也就是五年学徒期满,再实习一年就出徒了。1937年,父亲和二舅、二师爷国西侯,还有夏张街一个镶牙的师傅,一同去了鲁东南重镇临沂。在当时的考棚街安营扎寨,租赁了临街的几间房子,成立了自己的商铺“北洋表行”,开始了新的生活(齐老就是在这里出生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1949年带着一家老小回到泰安鱼池老家,次年来到了博山八陡镇,在当地的煤矿工人宿舍区安顿下来,依然沿用“北洋表行”的招牌,从事钟表的维修工作。1959年又来到了肥城的陶阳、曹庄矿区,这一干就是八、九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肥城呆不下去了,只好又回到老家,在生产队里继续干修表这一行当,有时还去石拱、王家店赶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齐老1979年开始赶集,夏张、道朗、潮泉,这几个大集,他都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年轻人没见过这是在干嘛吧,打坯!过去盖房子垒墙就用它,不像现在用砖砌、水泥浇筑。干这活儿要有力气,壮实的小伙子一天要打七、八百块坯,真了不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你别小看这小胶轮车,当年可是生产队里的主要交通工具,用它运土,运粪,运粮食,过年过节还少不了推着媳妇、老人、孩子走亲戚,作用不小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石碾,是当年磨制面粉的主要工具,没有机器,没有电,就只能靠它了。我们的父母亲在地里劳累了一天,回到家还要用簸箕、篮子盛上那少得可怜的粮食,拎着到碾上去压碾,晚上这顿饭一家老小还等着呢,唉,那时候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们现在穿的鞋,没有一个人是自己母亲或媳妇儿做的吧。老同志们都记得,我们小时候有谁穿的鞋不是自己做的呢(除非你是城里人)?这就有了搓麻线,打麻线,纳鞋底(大底的,重底的),打隔被,然后就做鞋。那时候,刚说的还没过门的新媳妇儿,总要给丈夫做一双带袜卡子的松紧布新鞋,作为一份定情礼物吧,不亚于今天送给情人的一部华为手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这位铁匠师傅,我拍他时正值正月十六,大冷的天,他索性把衣服脱了,光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在泰城周边的集市上或乡村大街旁,经常会看到一些老铁匠的身影,他们大都70多岁了,仍乐此不疲地从事着老辈儿传下来的这门手艺。用他们的话说,年龄大了没啥本事,就赶集或走街串巷,焙个大镢、铁锨、切菜刀什么的,挣个零花钱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这位赶集的铁匠老师傅,因地制宜,用泥巴当场糊了一个灶台,拿了几个玉米芯生着了火,“呱哒,呱哒,呱哒……”有节奏地拉起了风箱,开始了他的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话说得好,“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现在不叫剃头的了,换了新词了,理发店,美发店,美发美容中心……有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时尚的洋名儿。赶个集还能遇到剃头的,来理发的大都是老年人,一是价格便宜,二是理光头的、刮胡子。年轻人是不会光顾的,露天敞地儿的,干净卫生讲究不了的。别说这些老剃头匠,还真有一手,头顶刮得亮不说,刮胡子、剃眉毛、剃耳毛、剪鼻毛,那是又认真又细心。完活之后,客人觉得那叫一个贴心的舒服。闲暇之余,你不妨也赶个集去体验一下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嘣……”一声巨响,一锅棒子花出锅了,大大小小的孩子一哄而上,抢棒子花吃呢,这是小时候常见的爆棒子花现场的一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现在,也偶尔看到在街边有爆棒子花的,爆一锅大约10元左右的价格,大人孩子都爱吃的美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条货编匠,编篓,编筐,编篮子,编粪箕子,编簸箕……那时候生产队里、每家每户都会用到这些生产生活工具。用得材料,大都是白蜡条子、紫槐条子,所以把这样的编匠叫条货编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抽烟,过去老人说,城里有钱人抽洋烟卷儿,乡下人手里没几个子儿抽旱烟袋。老话说,“饭后一袋烟,强似活神仙”。抽烟的人有神仙的感觉吧,百害而无一利。有这样的嗜好,年纪大了,也不妨每天抽一口儿,健康快乐就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摄影编辑: 泰山东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拍摄地点: 道朗镇鱼池 祝阳镇公家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满庄镇西林 天平卧牛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道朗逯家岭 粥店六郎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夏张镇梨园 麻湾路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