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4日下午,我们驾车从河南开封出发,沿连霍高速,行程约196公里,用时近2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河南省洛阳市,顺利入住洛阳蓝鹊酒店。晚上付班长的洛阳朋友在洛阳水席园旗舰店宴请了我们全体同学。洛阳水席园旗舰店的“洛阳水席,武皇水席宴”,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领略到了河洛餐饮文化。</p> <p class="ql-block">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作为传统的洛阳饮食,它与洛阳牡丹文化节、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成为洛阳人的骄傲。水席是洛阳地区乃至豫菜中的代表菜系,在群众中有着深厚根基。洛阳水席原属于宫廷官家菜,据说最早出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后流传到偃师等地民间,俗称“三八”桌。“三八”分别指8冷盘、8热碟、8大碗,总共24道菜,非常丰盛,是洛阳城乡婚丧嫁娶宴宾的最高标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兴高采烈的喝酒期间,武皇前来赐酒,大家非常高兴。武皇宫廷演出,让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欣赏到精彩的演出,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相传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这正应了武则天从永隆元年总揽朝政,到神龙元年病逝洛阳上阳宫的二十四年。洛阳水席的特点有三: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可以根据设席者的经济状况,可简可繁,丰俭由人;二是有汤有水,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5日上午,我们游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秋季的龙门别有风味,天空蔚蓝,纤尘不染。伊水潺潺,通透灵动,白云淡淡,幸福飘逸。秋天的龙门有大美而不待言。的确,走进景区的过度带,只见如云的游客,个个轻松惬意,完全不像是要去穿越一千五百多年厚重历史,探寻石窟奥秘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怎么营建的呢?南北长达1公里的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之上。因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得此名。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历代的营造,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1公里,具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和2800余品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东汉初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公元65年,汉明帝派遣使者从洛阳出发出使西域,开始了中国第一次“西天取经”。此后,汉明帝又诏令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洛阳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佛事活动中心。到了北魏,崇佛尚佛之风尤盛。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皇室延续佛教信仰,大量兴建佛寺,开凿石窟。根据《洛阳伽蓝记》的记载,当时的洛阳寺院林立,多达1300余所,龙门石窟也在此时开始营建。此时的洛阳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技艺,大兴雕塑之风。这时的雕塑由原有粗狂雄浑的风格变成了“秀骨清像”,厚实的衣着改为“褒衣博带”。这也开始了佛教传入中原后造像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第二个营建高潮是隋唐时期。隋文帝、武则天等统治者除了支持佛教文化外还积极推动造像工程,进一步提升了艺术性。而采用的立体感手法让佛像显得高大雄伟,打造了众多经典之作。如今东西两山是石窟最为密布的区域,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西山上有50多个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下图是看经寺。</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孝文帝出行图》图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是迁都洛阳,拓跋宏迁都洛阳。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于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底抵达洛阳。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军就地休息待命。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p> <p class="ql-block">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达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北京时间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伊阙风光、龙门山色。皇家风范、中原风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自古以来就承载着太多的美誉。太多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千古流传的佳话。只有身临其境,我们才会发现,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龙门石窟仍旧保留着一千多年来的质朴气息。无论是石刻雕像还是山水建筑,都显得淡雅而从容。秋日的龙门,避开了高峰期的熙熙攘攘。我们尽可以细细游、慢慢赏。</p> <p class="ql-block">明媚的阳光照射在龙门石窟,我们在阳光明媚的秋日探访龙门石窟。伊河岸边的柳枝在微风中随意飘舞,水面上的禽鸟在碧波间悠闲畅游。</p> <p class="ql-block">来到龙门石窟,尚未参拜大佛,我们行走在龙门石窟迎宾大道上,大口呼吸着龙门石窟秋日纯净的空气,看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凝神静气去礼佛,岂不美哉?</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全国首个智慧景区,“互联网+”不仅让你有网上购票,涮脸入园的享受,而且还有让你能有“测佛缘”、“与佛同萌”等千年走一回的感受。这次来龙门石窟,我们是在网上一周内提前预约的,多亏有付班长的好友李处长当导游,我们才不至于像刘姥姥逛大观园,因为他对历史情有独钟,又是历史高手,听他的讲解引起我们一行人对石窟兴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走出两排柳林,就看到了龙门桥,龙门桥修建于1960年,桥西端刻有醒目的“龙门”二字,是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元帅提写的。</p> <p class="ql-block">龙门桥是一座石拱桥,宛若一道长虹,将龙门东西两山紧密相连,又与伊水交相辉映,水光桥影更增添了龙门山色之美景。</p> <p class="ql-block">漫步伊河边,凭栏远眺这天阙奇观,龙门壮丽的山河美景尽收眼底。近日天气晴好,野鸭子也浮在水面畅游嬉戏,时而还有白鹭掠过,龙门美好的生态环境让我们连连称赞。</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具有石刻艺术之美的旅游胜地,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北魏至唐代最优秀的造像艺术,亦是东方艺术殿堂中最辉煌灿。</p> <p class="ql-block">一处风水地,千年石窟魂 。河南洛阳,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更是凭借“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洛阳历来是中华文化的读本,而位于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则是洛阳八大景之首,更是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有诗说:“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说的就是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龙门窟龛2340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60多座、数量均为我国之最。</p> <p class="ql-block">洞窟里有手持排箫、琵琶、鼓笛的伎乐天;有剽悍勇猛的天王力士;有纯真无邪的弟子;有端庄多姿的胁侍和供养人;有轻盈飘舞的飞天;有奇花异卉、珍禽神兽、瑞鸟宝塔、背光火焰......。</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集雕刻、书法、绘画、文学、宗教、建筑等众多艺术形态于一身的龙们石窟,亦有太多值得后我们瞻仰膜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伊水河两岸, 天下虔诚人 。进入景区大门,沿着古朴的石路行走,东西两座青山相对而立,秀美的伊河波光潋滟,还未见到神佛,便感受到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境,晴朗的天气里也很适合拍照。</p> <p class="ql-block">由于石窟位于伊水河两岸,伊水穿流,河岸山下向来是前往洛阳的交通要道,人们穿梭其间,观之两岸犹如天然门阙,所以叫“伊阙”。</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整个石窟群依山傍水,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历经十多个朝代1400多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历史上著名的“禹凿龙门”、“鱼跃龙门”、“伊阙之战”发生地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韦应物诗云:“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在龙门西山绵延一公里的崖壁上,似蜂窝一般参差错落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龙门石窟的雕刻,气势磅礴、富丽堂皇、构思精巧、艺术精湛,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最小的佛像仅1厘米,堪称微雕。在1500余年岁月的长河中,龙门石窟始终为研究我国古代的佛教历史和雕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龙门石窟西山全景。佛教为外来的宗教文化,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历经魏晋,到南北朝时兴盛起来。尤其是北魏王朝,举国上下崇佛,龙门石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雕造的。</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潜溪寺,潜溪寺是我们进入龙门石窟西山北端所看到的第一个大型洞窟。因当年开凿时只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却看不到小溪在哪儿,正所谓“潜藏的小溪”,故而得名为潜溪寺,是典型的唐朝造像风格(面部丰满,双下巴,胸部隆起)的洞窟。这个洞窟开凿于唐高宗年间(650年~683年)。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门口的廊房是1990年修建的仿唐木结构建筑。洞内正中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两边分立两位弟子,再往两边分别是他的左右胁侍——观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三位合称“西方三圣”,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净土宗信仰的对象。当年开凿的时候,不只是洞窟里面,包括外面的这些大小窟龛,几乎每个里面都是有佛像的。但后来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盗或损毁,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好多窟龛都已经空了。这确实是个遗憾。</p> <p class="ql-block">下图并排有三个洞窟,这三个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也就是“迎接初生的太阳”之意。由于当时发生的宫廷政变、主持人主腾病故和胡太后把持朝政及战乱等原因,北魏随即分裂,仅宾阳中洞基本完工,而北洞和南洞只凿出窟形及一些胚胎。所以南北二洞是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由唐代雕凿完工。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中间这座洞窟,这个洞窟叫宾阳中洞。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宾阳中洞开凿于公元500年~523年,历时24年完工,先后用工802366工。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凿建的一个大型洞窟。里面供奉“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佛,是我国三大石窟中少见的供奉竖三世佛的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宾阳中洞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主佛释迦牟尼,可明显看出比刚才我们在潜溪寺中看到的佛像要瘦了很多,这就是典型的北魏时期的造像。北魏以“秀骨清像”为美,这种审美观点也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佛像明显偏瘦,很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观。另外,从这个洞窟的衣饰上可以看出,这是当时典型的汉人的服装,而北魏王室是拓跋族。《锦绣未央》这个电视剧里的男主拓跋浚就是当年决定把都城从山西大同迁往河南洛阳的孝文帝拓跋宏的爷爷。在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曾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壁画,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我们一般将它们合称为“帝后礼佛图”,这组壁画,精美绝伦,当时的朝廷用来宣扬佛法、赞颂佛家的累世善行和炫耀帝后的威仪。可惜在1930~1935年之间被盗,现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很有可能原作在盗凿过程中已经损毁,美国收藏的也许只是复制品)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宾阳南洞和伊阙佛龛之碑 。宾阳南洞是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唐代续凿完工的。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它所供奉的主佛就是阿弥陀佛,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为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做的一个功德窟。我们看宾阳南洞也要观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生的有三个:皇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长子承乾自幼聪明可爱,8岁就被立为太子,很能博得父亲的欢心,皇上每次外出都委以“监国”的重任。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年纪轻轻练就了两面派的本事,在父亲面前恭顺而有修养,但是在背地里却纵情声色,胡作非为,于是遭到了李世民的痛斥,渐渐失宠,一场大病后落下了残疾,由此看来作为一个国家接班人这种形象肯定是有失大体。那么在他众多的弟弟当中,李泰聪慧不让其兄,结交了很多文人名士,年纪轻轻就编出了一本长达550卷的地理方面的书《括地志》,得到唐太宗的宠爱,渐渐胜过承乾。李泰身体比较肥胖,但太宗特许他出入可以乘小轿。但是李泰对这些不满足,《旧唐书》中记载他有夺嫡之心。面对野心勃勃且颇胜过自己的弟弟,承乾当然也不甘示弱,结党营私,与李泰展开角逐。比起浮躁的承乾来,李泰更是技高一畴,游刃有余,除了在暗地对付哥哥之外,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讨好李世民身上。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逝,李世民骤然失去相伴多年的贤内助,内心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魏王李泰瞅准了这个机会,请求出巨资为母亲在龙门山开窟造像,以博取“纯孝”的美名来争得李世民的欢心。心理上的投机,必然决定他在行为上的取巧。</p> <p class="ql-block">李泰在龙门巡视了一番,目光最终落在了北魏王朝灭亡时没有全部竣工的宾阳三洞。在这开窟造像,资金投入少,最重要的是见效快,这无疑是最符合李泰心理的了。当然,熟悉历史的各位也都知道,最终当太子做皇帝的并不是他,而是他并没怎么放在心上的另一个竞争对手——皇九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p> <p class="ql-block">李泰把宾阳南洞里的佛像完成之后,便特意请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由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镌刻了洋洋洒洒1800多字的造像题记,树立在宾阳中洞与宾阳南洞之间一块最显眼的石壁上,也称褚遂良碑。本来这块碑,原为北魏王室营建宾阳洞的造像题记,它所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宾阳中洞的雕造年代,造像内容以及工程进展情况。然而,魏碑原文却给这贪天之功,欺世盗名的政客李泰磨平后,又重新刻上了现在这篇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溢美之辞。但这块碑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是我国现存最大、文字最多的一块“褚遂良楷书碑”。</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宾阳北洞,北洞与南洞一样,都是在北魏废弃洞窟的基础上,在唐代完成的。这里最有特点的是洞内主佛的手势,跟现在很多人拍照时伸出的“剪刀手”神似,故而被称为“龙门最萌的佛像”。其实我们自己看就可以发现,佛原本伸出的是包括大拇指在内的三根手指,但后来大拇指第一关节断裂,只留下了食指和中指。</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代初年。位于“宾阳三洞”中宾阳北洞的正壁主尊阿弥陀佛像,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因主尊阿弥陀佛像的手印,恰似卖萌可爱的“剪刀手”,游客至此纷纷拍照。</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地处西窟,凿造于武周时期,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其中弥勒佛形象传说也是根据武则天形象雕刻。</p> <p class="ql-block">之后,武则天下令在全国建造佛寺,亲自过问《华严经》的译场工作,并为译本作了序;她赐高僧法藏以“贤首”称号。亲自出迎从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义净,对于佛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华严宗”,就是她支持创立的佛教宗派。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支持开凿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也是她的佛教业绩之一。</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p> <p class="ql-block">窟和龛有什么区别呢?窟是在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窟内开窟造像,那么龛是在崖壁上面直接雕凿,上面有小小的石质屋檐。这组造像共有七尊,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站佛,这种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此龛造像是一组未完成工程,群像均仅雕出轮廓。中间主佛为弥勒佛,坐于方台座上。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接班人而出现的。摩崖三佛龛是龙门仅次于大卢舍那像龛工程的露天摩崖造像龛。由于没有完工,历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几乎是默默无闻的沉睡了千年百代。</p> <p class="ql-block">令人奇怪的是,这组造像无造像题记,也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后人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加上造像的风格特点,推测其应该是凿建于武周时期。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三尊坐佛头大,下半身矮小,尤其是主佛弥勒,几乎无臀部,大腿短且细,比例失调。如果将其开凿年代定为隋或者是唐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当皇后)以前,一则无此造像组合的先例,二则这样规模巨大的工程不会中途废弃。只有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才有可能标新立异,将弥勒升级,以二坐佛夹侍,旨在树立神都女皇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换而言之,把弥勒作为武周政权的象征。然而,武则天退位,中宗匡复,由于政见和宗教信仰的改变,也直接导致这一皇家工程的半途而废,无人问津。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的政治手段丝毫不弱于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她690年登基,之后的几年,她大肆排除异己,政权稳定后,便着力发展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开元之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摩崖三佛造像,有的是刚凿出石胚,有的是半成品,从中可以看到大型造像的雕造工序。这在我国古代石刻中,也是难得的实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中途废弃甚至比彻底完工给我们留下的东西还要宝贵。</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万佛洞完工于公元680年,当时武则天已在朝野内外集聚了广泛深厚的政治基础。武则天与高僧大德的交往及对佛教扶持,更为她赢得了僧俗信众的广泛支持。万佛洞就是由唐代上层社会中的女性主持开凿的,她们的这一行为也影响了社会上一大批女性,所以万佛洞周围集中分布了众多女性功德主所开凿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p> <p class="ql-block">它说明了万佛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这是龙门石窟中唯一一个由两位女性主持修建并在显眼位置刻上监工名字的洞窟,这也说明了当时武则天在朝中掌握实权,宫中女官地位自然水涨船高。</p> <p class="ql-block">洞外南壁上的有一尊观音立像,左手拎净瓶,垂放在左膝盖处,右手拿拂尘,搭在肩膀上,整个造像呈“S”形扭曲,给人感觉特别的悠闲自在,所以有人戏称她是“八小时工作制以外的观音菩萨”。可惜面部在民国时期被毁。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另外洞外两侧还有一对三大石窟中最大的石狮子,造型优美,1930~1935年之间被盗,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女性菩萨造像中,前室南壁上的观世音造像是最经典的一尊,堪称龙门石窟菩萨造像典范。这尊被称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菩萨造像,尽管造像仪态万千、婀娜多姿,面部大部分残缺还是让人感到有些遗憾。在相距龙门石窟千里之外的广东省博物馆“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上,这尊菩萨造像却以1000多年前的样子呈现在观众面前。</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莲花洞。因窟顶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开凿于北魏时期。莲花是佛教圣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饰,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有体态轻盈,细腰长裙的飞天环绕。</p> <p class="ql-block">1973年,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访问(当时也吃了水席,并留下“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开出牡丹花”的评价),当时周总理就感觉这个莲花非常漂亮,想把它带到北京去,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天花板上的莲花型灯饰就是以这朵莲花为原型而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中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精美的雕像,诸如佛、弟子、菩萨、力士、飞天、圣僧、供养人等,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徜徉其间,倍觉佛国景象。窟顶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佛教石窟窟顶藻井多是以莲花为饰,但象这样精美的莲花雕刻在石窟中还是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以北。开凿于北魏晚期,因窟顶浮雕有一朵美丽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释迦牟尼像,高5.10米,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身着袈裟,似为释迦牟尼佛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迦叶、阿难随侍左右,亦步亦趋,迦叶手执锡杖(惜头面部已被盗去),阿难致礼肃立。菩萨像清秀华丽,仿佛显现着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繁荣。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在洞内更显醒目,围绕莲花,还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翔的大型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动传神,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舞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使整个藻井一改以前的宁静幽深,而变得灵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的佛传故事大都集中在北魏时期开凿的古阳洞、莲花洞、魏字洞、普泰洞、皇甫公窟、路洞等洞窟中,一般刻在龛楣及龛两侧,造像精美,作装饰用。其中以古阳洞为最多。</p> <p class="ql-block">洞内南壁上方有龙门石窟内最小的佛像,每尊只有1.9厘米,堪称微雕。洞外北壁上方有龙门的古称——“伊阙”两个字,是由明代的河南巡抚赵岩题写的。洞内北壁、洞外南侧均可看到小规模的印度风格的小佛龛,雕刻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卢舍那大像龛。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龙门石窟内规模最大、最精美的大型群雕造像,气势恢宏。大的造像一共有九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正中间主尊就是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意为光明普照,是佛祖的报身佛。她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是龙门石窟内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洛阳的城市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中。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一面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一面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奉先寺。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她的眼睛,有没有感觉她是在看着我们呢?你会发现,无论我们站在哪儿,只要能看的到她,她都在看着我们。这就说明佛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芸芸众生,关注着民生疾苦。大佛两边嘴角微微上翘,露出微笑的表情,但这微笑是含而不露的,我们却都能感受的到佛的亲切和慈祥,从而拉近了与佛心灵上的距离。而她身上这几条简单的弧线,则完美的表现出了佛身上穿的衣服质地非常的柔软、飘逸——虽然是在石头上雕刻的,却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这就是古代工匠手段的高明之处。遗憾的是,在岁月长河中,佛的手和腿已经被风化掉了,目前也没发现有图片记载她以前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更加动人,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卢舍那大佛的面部表情慈祥恬静,眼睛中显现出智慧的光芒,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头部略向下俯,似乎正在关注面前的礼拜者,令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畏,这正是武则天夺取政权所需要的形象。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卢舍那大佛造像落成以后,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亲自主持了卢舍那大佛的开光仪式,在当时极为轰动。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佛的左手边是大弟子迦叶,也已经被严重风化,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残存的面相中看得出来这是一位风尘仆仆、饱经沧桑的老僧形象。</p> <p class="ql-block">佛右侧是二弟子阿难,他记忆力非常好,有过耳不忘的本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佛经,大多都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整理下来的,所以佛经前面会有四个字“如是我闻……”,即就像我听到的那样。</p> <p class="ql-block">再往两边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我们看到菩萨头顶上戴的帽子,雕刻非常精美,而且两位菩萨帽子花纹还不一样,但我们有一点必须要注意——这是在石头上雕刻出来的,石头又硬又脆,雕刻难度要远远高于在木头上雕刻,但当时的工匠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在继续往下看菩萨的耳朵,大家看她的耳垂上还配有耳环,下面有葫芦形的耳坠。随之往下,从脖子一直到膝盖处,是一大串珠子,这串珠子有长有短、有圆有扁,但却非常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就像用一根线穿起来似的,但这却是工匠们一斧一凿雕刻出来的,更难得的是,这串珠子的最下端(也就是菩萨的两个膝盖中间)有一朵花,而这朵花的两端则是整串珠子中最细的两个点——后面竟然是空的!</p> <p class="ql-block">最边上这位是力士,浑身肌肉矫健,特别的雄武有力,很有阳刚之气,我们着重看一下他的脚脖子,有一圈黑黑的痕迹,这是前些年龙门景区刚刚开发的时候,很多游客也许是平时在家也不怎么给佛上香的缘故,都想“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抱的人多了,就把他的脚脖子给抱黑抱细了,现在我们为了保护文物,加盖了这一圈护栏。</p> <p class="ql-block">然后就是右手托着宝塔、身上穿着铠甲、脚下踩着夜叉的天王,很多人一提起天王,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起托塔李天王李靖,李靖是道教的护法神,而这位天王则是佛教的护法神,根本不是一家。而他脚下面踩的那个非常丑的东西叫“夜叉”,夜叉是邪恶的象征,天王把它踩在脚下,也说明正义永远压倒邪恶、佛法无边,而现实社会中,我们形容比较凶悍的女人会在“夜叉”两个字前面加上一个字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南壁的天王和力士被风化损毁严重,造型跟刚才我们看到的大致相同。</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这么大的工程,当时用了多长时间呢?史料中只记载了竣工时间是675年12月30日,开工时间却根本没有明确的记载。有六种说法,比较多的有三种,分别是650年、661年和672年三个时间,也都各自有佐证。相对而言,672年这个时间支持者是最多的,占绝大多数,包括很多的专家、学者。</p> <p class="ql-block">但纵观史料,可作为依据的,仅有大佛底座北侧722年补刊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这也可以算是一则造像题记。碑记上写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粤以咸亨三年(672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至上元二年(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工。”南宋年间沙门志盘在所著《佛祖统纪》中,据此有“(咸亨)三年,敕洛阳龙门山镌石龛卢舍那佛像,高八十五尺”的记载,以为大佛开创于672年。</p> <p class="ql-block">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就沿袭了这个说法。但是仅仅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在当时那种手工操作的条件下,用如此短暂的时间,完成这项规模远远超出宾阳三洞的凿石工程,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甚至于很多人以此为依据说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面相凿建的,这一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的具体模样,史书上根本没有任何有效记载,能查到的只是在关于太平公主的文字资料中,有武则天说太平公主“方额广颐……常谓‘类我’”的记载。这地方曾是奉先寺的附属,前几年还一直沿袭有“奉先寺”的叫法,奉先即奉祀祖先,字面意思加上它的时间来看,应该是唐高宗李治为李世民而建,李世民649年去世,武则天依制到感业寺出家为尼,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影响大佛的开凿。虽然后来又回到宫中并当了皇后,但聪明的她也不会那么明显的过早暴露自己的政治野心——把自己的模样雕刻成这么一个大工程的主尊,太过于明显了,武则天不可能这么做。至于她的名字“武曌”,那是当了皇帝以后才有的,更不可能作为依据。</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在佛教中,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武则天为了能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封建社会登上并坐稳皇帝的宝座,她意识到了佛教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佛教为自己制造舆论。登基前,武则天指使僧人怀义等伪造了一部《大云经》,声称弥勒菩萨将以女身降临此世界为王,“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阀浮提主。”登基以后,武则天又诏令在龙门石窟的双窟南洞和摩崖三佛龛以自己的形象为蓝本雕造弥勒佛像,并自称“慈氏越古金轮神圣皇帝”,不仅以弥勒佛自居(“慈氏”是“弥勒”的意译),而且以转轮圣王自居。</p> <p class="ql-block">看一下龙门石窟这个地方的整体布局:我们一起面对着伊河来看,大佛的左手边(即北侧)向河边伸出较长,犹如青龙卧波,右侧则伸出较短,犹如虎头;正前方即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出来第一道曙光就能照到这里,即前朱雀,后方则是整个龙门山,非常的稳重,即后玄武。也就是说这里完全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格局。在我国风水学上有这么句俗语“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居中央,寿如金石宜侯王。”从而给人以威严、不可侵犯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整个佛龛背依龙门山,面对伊河,南北宽约40米,东西进深36米,远处来看很像一把太师椅,或者更直白一点说,像一把龙椅。佛像布局主次分明,正中主尊就像人世间高高在上的皇帝,两边的弟子、菩萨则代表文臣,天王、力士代表武将,这样,皇帝有了,文武百官也有了,俨然就是一个佛国朝廷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而正前方有一条伊河,古代大河又称为“江”,如此一来,一个很明显的寓意就出来了,即稳坐江山。故而这里的整体格局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前有照,后有靠,左右两边都有抱。</p> <p class="ql-block">龙门,千洞万佛,每一尊佛像都有一个故事,读懂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来到龙门石窟,我们的脚步总会在不知不觉间慢下来。无论是恢弘大气的石窟群,还是精巧细致的局部装饰纹样,都是我们驻足的理由。尤其是拾级而上,登上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突然出现在眼前,那一瞬间的欣喜与震撼让我们忍不住赞叹。</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龙门石窟古阳洞。在古阳洞南壁第二层大龛第三龛内的盝拱龛楣上有一幅浮雕,描绘了释迦牟尼佛从入胎到成道的10个故事画面。在构图安排上,经过了雕刻者的精心设计:这幅浮雕, 是以组合画的形式,表现释迦牟降生前的乘象入胎、摩耶夫人游园、众花开放、不同寻常的腋下诞生、落地即能行走和说话,及天神侍候、九龙灌顶、母后怀抱回宫等这些非同常人的形象,画面协调、自然。</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龙门石窟 药方洞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老龙洞。老龙洞是就着自然山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擂鼓台北洞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专人出钱开凿的,所以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大佛。</p> <p class="ql-block">全窟密布小龛54处,其中较大的有12、32、33、50号龛,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证。</p> <p class="ql-block">“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p> <p class="ql-block">去过龙门石窟的朋友会发现,石窟的佛造像被损比较严重,绝大多数的佛首都被盗挖。《谁在收藏中国:美国猎获亚洲艺术珍宝百年记》一书中提到,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在1893年无意中发现了龙门石窟遗址,返回日本后他用在宾阳中洞拍摄的照片办了讲座。后来陆续有很多外国学者到达了龙门石窟并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人的描述引发了外国收藏者及文物贩子的注意,掀起了内外勾结盗取龙门石窟珍贵文物的风潮,龙门石窟遭受的人为破坏主要发生在这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1949年以后直到1980年代末,龙门石窟受到人为破坏的状况已有改善。在文革时期,也有当地人保护石窟,免受红卫兵的打砸抢,但是一些“保护性”破坏让也让石窟蒙受损失。随着旅游开发,1980年代后又出现少数人为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自驾游,是一种生活的调剂。自驾游的意义,只有等你踏上旅途才能发现,生活是那么美好,趁着秋日阳光晴好,云淡风轻,来龙门石窟感受震撼人心的石刻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有点小遗憾的是,由于人走散了,没有在卢舍那大佛佛像前合影,最后返程的时候只在石窟群对面的返程路上与石窟大全景来了一个合影,用单反照照像机拍的还算清楚。最遗憾的是同学们都感觉有些累,没有去“关林庙”和“白园”。很多地方可能人生就只会去一次,但是往后每次看见关于它的故事,都会在心头泛起不同的涟漪,龙门石窟记载着2021年我们在付班长的带领下自驾游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雕刻的各种石窟,即使是我们对佛教史、石窟建造、雕刻艺术等方面并不了解的人们也同样叹服其数量之多、地位之重、工艺之精湛、内容之丰富。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游览龙门石窟后,让我们感触到,真正能够直击涤荡心灵的,还是包括文学和佛教在内的文化艺术。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对于古代整个东方世界的深刻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持续至今,浸润在每个人骨子里的。所以,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应当具有理所应当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我们在一个喜欢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在旅行中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自驾游不仅仅是游历,也是磨砺。尽管我们一行都是66岁的人了,但是自驾游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我们一路克服了许多困难,同学们感觉很愉快。</p> <p class="ql-block">同学一起自驾旅行,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寻回我们自己最本真的自己。旅游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p> <p class="ql-block">自驾游可以放松我们的心情,宽阔我们的心境,忘掉不顺心,迎接新的开心。自驾游是在寻找新的美丽,追逐新的感观世界,丢掉多余的自己,遇上最真实最美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清风吹抚我们的脸颊,我们在感受龙门石窟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享受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