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12日,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孔明路校区科学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研讨课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由赵学奎老师执教。</p> <p class="ql-block"> 上课伊始,赵老师带领孩子们回顾了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纵观古今,天上人间,学生们特别感兴趣,听讲专注投入,赵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揭示课题,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航天科技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进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育人无痕,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 针对驱动化核心问题,赵老师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质疑解疑等环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p> <p class="ql-block"> 在学生对新知有了一定的感知、需要对新知进一步延伸时,赵老师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通过学生的质疑:“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一直不变的吗?”,造成其他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p> <p class="ql-block"> 对于产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赵老师巧妙的利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做启发,瞬间有学生给出了自己想法,说明喜马拉雅山所在的位置很久以前是一片海洋,由此可见地球表面的地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的,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进而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p> <p class="ql-block"> 赵老师以驱动化核心问题为主线,提出有梯度的小问题串做支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对新知有了一定的应用能力之后,鼓励学生运用新知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自我挑战的过程中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谈完本节课的收获后,赵老师出示丹霞地貌的壮丽景观,分析它独特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课堂片段节选:同学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大江大河,造就了我们眼前的壮丽山河、美丽景色,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都有它独特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地质科研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地形地貌正在遭到一些人的严重破坏,例如这样的丹霞地貌,由于它的岩石硬度比其他岩石稍低一些,所以它很容易被人们开采利用、加工成建筑材料。在2020年,有科学家地质学家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采访时称:这些特有的丹霞地貌一旦被破坏,可能需要600年甚至600万年都不一定能恢复,即便是恢复了也不是原来的样子。在这里老师希望咱们同学们当下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今后你们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去保护好这些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自然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深入解读教材,挖掘科学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向学生传递知识为根,以打牢学生思想阵地为本,立德树人,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有道,育人无痕,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言可厚己。课后,教研组老师们进行了评课议课,老师们各自说了自己听课后的看法和感受,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勤求索必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在教中研、研中思、思中悟、悟中得、得而进、进而教,以研促教、以研促改,学无边,教无涯,路漫修远,惟有求索,方得始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