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应北京电视台之邀,让我讲讲与杨在葆相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与杨老师相识于八十年代,2015年退休之后与杨老师接触频繁了起来。我喜欢书法,就常到他的书法工作室去玩儿。也就是在与他交谈和日常接人待物的事情上加深了对他的了解。说他普通,他与我们一样,每天都要面对家庭日常生活、迎来送往的世俗之事;说他不平凡,是他在处理世俗的事情上常常高出一般人。以下几个侧面,可以说是他的不凡之处。</p> <p class="ql-block">(一)从对方的角度关爱他人</p><p class="ql-block">杨老师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带着岳母和一子一女一块生活。他给我说:“我每月把工资都交给岳母,让她来支配家庭支出,这样她才没有寄人篱下之感”。杨老师说,他的岳母跟着他生活很舒心,活到九十多岁,颐享天年。</p><p class="ql-block">一次与杨老师在西直门沪园酒家吃晚饭,他把碗里的青菜都用筷子挑出来放在一边。我问杨老师:“你怎么把青菜都挑出来?”,他说“我不爱吃青菜”。一边吃饭一边打电话,问他的妻子陈丽明出差回京乘地铁到什么地方了。一会儿他妻子到了酒家共进晚餐,杨老师把青菜都夹给了他的妻子,他说陈丽明喜欢吃青菜。原来如此啊!</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间,杨老师受四人帮迫害入狱四年多。在监狱期间,由于他的知名度监狱安排他给其他服刑人员分饭。他说:“分饭从来没有多吃过份外的一口饭”。有一位狱友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杨老师出狱后第一件事不是与自己家人团聚,而是跑到浙江看望那位狱友的家人。</p> <p class="ql-block">(二)“我不能因为赚钱伤了观众的心”</p><p class="ql-block">一次闲聊,杨老师说到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告公司找他拍商业广告被拒绝的事情。一家广告公司找杨老师拍商业广告,见杨老师没有回音,又找上门儿来给他交涉,说“如果50万嫌少,那就涨到100万”。杨老师回答“俺娘在世的时候,没说我这张脸多少钱可以卖!”。听到这样决绝的话,广告公司告辞了。不拍商业广告,是杨老师的一贯原则。他多次向我说“我不知道广告宣传的商品质量好不好,万一坑害了消费者,我不能因为赚钱伤了观众的心!”</p><p class="ql-block">杨老师是中书协会员,他的书法受到一些爱好者的追捧。杨老师从不标价售字。他说:“我就是一个演员,不是书法家。喜欢我的字,可以送给你;你让我标价多少钱一尺,不卖!”</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家庭负担很重,他需要钱,但他从不为钱去做违心的事。他说自己“是商品社会环境下的一个败将,但不是一个降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这句话是他家乡的一个谚语,字芯装裱在在一个小小的镜框里,挂在工作室的玄关边,进出房间都能看见。这可能就是杨老师的座右铭。</span></p><p class="ql-block">杨老师以观众的心为自己的心,以观众的感情为自己的感情,以观众的尊重为自己的尊重。他对艺术的崇尚精神在电影表演界确属凤毛麟角,当下更显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三)他的气节,让外国人钦佩</p><p class="ql-block">他说:八十年代,他以中国电影家艺术访问团成员的身份访问德国,在招待宴会上,对方人员友好地说“西餐吃得惯吗、好吃吧?”,杨老师笑着回答“好吃,仅次于我母亲做的饭!”对方佩服他的机智回答,竖起了大拇指。</p> <p class="ql-block">(四)指导我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平时在杨老师工作室练练书法,杨老师很耐心地讲解他的学书心得。他给我一项任务,让我每年写春联。他说:“写春联送亲友,可以检验你的学习成果、促进学习。”,“过春节,咱们对亲友送不起别的,送去祝福不是很好吗?还可以促进感情交流”。杨老师的话很有道理,我现在每年都坚持写春联送亲友。<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想当年教诲情景,写上以下几句话,以追忆杨老师传授学书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没有金玉送亲朋,三尺春联表寸情。</p><p class="ql-block">学用结合诲吾法,习书路上忆杨公。</p> <p class="ql-block">此美篇欢迎转发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