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时光里,我对西藏的概念只有两个:一个是青藏高原的皑皑白雪,一个是布达拉宫的佛教圣地。以前经常和从西藏回来的人们闲聊,讨教西藏之行的感受和体会,听到最多的就是那里的天特别蓝,寺庙特别多,再有就是笑聊一些传说而已。<br> <br> 有一种说法:此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可为什么西藏非去不可,在我却找不出缘由。首先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大山深处,晴朗的日子,晨光下碧空如洗,天特别的蓝,时而飘过几片白云,让人心旷神怡,觉得西藏的蓝天也不过如此。其次对佛教的认识基本是空白,我是本着“可以不信,不可不敬”的原则,对佛教教人学好的理念也是很赞同的,但到寺庙去就觉得很陌生。因此总找不到一生必须去一次西藏的理由,去西藏看什么,体验什么,感受什么,一直是没有找到答案的。<div> 有一天,一条只有时间地点没有具体内容的群发微信,一场东北某电视主持人关于西藏旅游的讲座,似乎在帮助我寻觅去一次西藏的理由。身边的许多亲朋好友好像都被演说者口中美丽的西藏深深打动,加之品欣公司的鼓动和包机前往,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硬是被推上了去一次西藏的征程,这也许是我和西藏的缘分吧。<br></div> 飞机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当晚就住到山南。我们的旅程就是从山南开始的,然后沿雅鲁藏布江到林芝,从林芝经318国道回到拉萨。期间游览了西藏的象征布达拉宫、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桑耶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以及大昭寺广场、药王山观景台;领略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号称雅江第二大峡谷的达古峡谷、雅江风光带、雅尼湿地、帮杰塘草原、苯日神山、乃钦康桑雪山、尼洋阁、鲁朗林海等高原风光;欣赏了巴松措、羊卓雍措等美丽的高山湖泊;体验了西藏民俗村强钦青稞第一村的民宿生活。<br> 游览的过程中还听取了爽直好学的阿旺导游介绍的西藏历史演变,山川丽水,风土人情等藏地景观文化;深入到藏民西诺家了解藏族家庭结构、信仰婚俗等民俗风情。<br> 翻山越岭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查阅资料可知: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占青藏高原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 <br> 想到最近在看一本《跟着诗词去旅行》的书,作者希望追寻古人的足迹,踏着春花夏草,品味诗风词韵。书中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西安到“何当共剪西窗烛”的重庆,从“造化钟神秀”的泰山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从“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敦煌到“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洞庭湖……唯独没有提到关于西藏的唐诗宋词。是作者的疏忽吗,我觉得非也。太白先生到四川就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当年那些文人雅士何尝不想去西藏看看,领略一下吐蕃王朝的风情,可以留下千古名篇,可没有天路终难上天,我想这也许是李杜们的最大遗憾吧。如今的青藏高原已是漫漫天路纵横交错,有跨越海拔最高处的318国道,拉贡拉林两条高速公路,翻高山、跨急流,一路美景养眼,有雪山、草原、冰川和原始森林、大江大河。进藏的路从不同的方向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线等,高铁、机场也早就登上高原,可以说西藏已经建成了立体的交通网。曾几何时,一首《天路》响遍天南海北,寄托了多少人对西藏的祝福,也为祖国的强盛而高歌。<br> 西藏,是一个未曾相见只有默念的地方,而当你身处青藏高原时,就会被它深深地震撼。在如洗的碧空下,举目远眺,喜玛拉雅山脉壮美巍峨,目不暇接,连绵不断的群峰裸露着躯体,以自己的赤诚迎接霜雪冰封,又与阳光结缘用身体的温暖融化雪山,将源源的甘泉送往远方。山坳处,不时有汹涌澎湃的流云飞流直下,转瞬即逝。雅鲁藏布江碧水涟漪,奔流东去,浪花翻腾。山下的缓坡中,偶有成群的牦牛和绵羊,悠闲地啃着贴地的草根。 <br> 只有真真切切地站立在那雪域高原,才能感知天地、自然的广袤浩瀚、无边无垠,才能感知命运、天道的博大神奇、丰富多彩,同时更能感知自身的渺小、卑微和力不从心。面对茫茫大山,我更加懂得了人类不仅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更要感恩自然、感恩生命。人只有心存敬畏,回归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理性、良知与道德感,生命的存在才更有价值,更有保障,人类才能健康有序的传承下去。只有真真切切地行走在天路上,触摸到藏民的衣食住行,才能知道什么是万丈深渊,什么是不毛之地,才能懂得什么是传说,什么是真实。<br> 西藏的自然景观特色鲜明,人文历史非常丰富,去西藏感悟人生注定是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旅行。 <br> 布达拉宫在人们心目中很大程度上是和西藏可以划等号的,世界屋脊上的这座圣殿,就是一个千年的传奇。它位于拉萨市区西北的布日山上,最初由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为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而兴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集宫殿、城堡、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一群人的卓越智慧,是中华民族古建筑之精华。<br> 沿着之字形的台阶拾级而上,触摸着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白色砖墙,其脑子的晕眩和内心的震撼绝不仅仅是因为3500多米海拔的高原反应。<br> 布达拉宫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据说这些墙体全是花岗岩砌筑,每一面高达数十米,中间还用铁汁灌注,上面是白玛草和糯米做成的墙领,外墙涂料中含有一种磷的成份,夜间会散发出光亮。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份,相互依偎,外观13层,内为9层,共有上千间屋子。外观造型独特精致,内部设计匠心独具,的确是震撼人心的建筑,不得不为当时设计、建设者的智慧叹服!<br> 白宫与红宫之间有一个小广场,据说之前是晒经的场所。从广场踏上大殿再沿着窄窄的木质楼梯,可以上到红宫的内室。红宫主要是承担宗教事务的场所,里面佛像,历代班禅达赖的坐像林立,大小不一,都装饰得珠光宝气,墙壁上壁画彩绣辉煌,令人眼花缭乱,祭台上的珍玩珠宝琳琅满目,最上层有一间特别宽敞的大厅,里面的灵塔高大森严,各色经幡从高高的天花板上垂下,的确有一种进入神仙洞府的幻觉。布达拉宫是藏族圣徒的天堂,也是聚集了藏人千年财富的神殿。为了它,朝拜者三步一磕,五体投地磕长头,不远漫漫雪山长路,把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它,用坚韧和虔诚寄托他们的诉求和希望。据说整个布达拉宫积累的财富,足以买下半个上海滩,令人咋舌。藏人的信仰成就了一座宝殿,留给了后世一笔可贵的物质遗产与精神财富。<br> 藏语中的“措”是湖的意思,巴松措藏语意为“绿色的水”,羊卓雍措藏语意为“碧玉湖”,它们都位于高峡深谷中,像巨大蜿蜒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原洁白的云朵下。蓝色覆盖的圣湖,清澈而透明,湖水倒影着雪山,像是一块被大自然对折的玉屏,你分不清孰真孰假,只是你已沉醉其中,而全然不察。掬一捧湖水洒向天空,水花飞溅在空气中,晶莹剔透,洁白无瑕,令人心醉。<br>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中国最美大峡谷。游览在大峡谷途中,无限美景尽收眼底,尤其是南迦巴瓦雪山,海拔为7782米,是世界上最美山峰之一,当地人称为神山,大多数时候是云雾笼罩,能看到雪山美景时,当地人称为显圣。而我们遇到的是晴空万里,神山向我们展示了最美的尊荣,我想那时大家心中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愿世界太平,让人类幸福,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心愿。<br> 充满神秘色彩的西藏是许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到西藏感受那里的神圣。西藏是一片充满善意的土地,那里虽然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极差,生存环境恶劣,藏民生活艰苦。但令人感受最深的不是这里的风景,而是这里的人。尽管高原的风霜过早地在他们的脸庞刻下深深的纹路,但难以摧垮他们那颗正直善良的心。<br> 为了切实改善藏民的生活条件,国家实行东西部合作扶贫政策,支持西藏改善民生,在各省(市)对口支援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山沟里的藏民大都迁入新居,走进藏民家,亲眼目睹了藏民的幸福生活。据说前些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菜,每天的食品就是青稞饼就酥油茶。国家实施扶贫攻坚后,西藏实现了人均年收入3000元的最低脱贫目标,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虽然物质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但他们精神却很是富有。<br> <b>他们虔诚坚韧</b>。在西藏,藏人没有被名利缰绳绑缚的心,人们从不为金钱担忧。藏族人凡是信仰佛教的,每人一生都要有一次朝圣,从自己的家门,轻装上路,三步一磕头,走到大昭寺去。为了名利,多少人疲于奔命,又有多少人钩心斗角,甚至铤而走险,而藏人对宗教的信仰,却把心中的那些纠结与烦恼洗刷一空。 <br> <b> 他们懂得感恩</b>。西藏空气虽然稀薄,但藏民的情意却是浓厚的。路途上可以看到许多显眼处有感谢中国共产党,感恩脱贫奔小康政策,建设美丽西藏的标语,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情。藏民家里的显要位置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许多藏家都挂着国旗,以此表达他们的心声。 <br> <b>他们相互信任</b>。我们眼里藏民的日常生活似乎超乎想象地枯燥乏味,但是藏民的眼里却闪烁着坚定自信的光芒。他们相信一切都是有安排的,人与人之间是要相互信任的。他们养的牲口都是自由自在的,饿了渴了自己会回家,从不担心被人家牵走。我们住的民宿,他们自己住的房间不上锁,我们住的房间也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门栓,稍一用力就可以打开房门。<br> <b>他们敬畏生命</b>。藏民族自古就在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繁衍,所孕育出的生死观必然包含着对生命、对灵魂的深刻追问与解答。他们向死而生,敬畏生命,其生死观令人震撼。死,在藏族大众观念中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藏人推崇天葬,认为用"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在他们的眼里,人和兀鹫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死了最终可以奉献的就是皮囊,也就回归了自然。他们不但临终者能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受任何精神折磨,而且逝者的亲朋好友也不象其他地区那样表现得那么悲戚、沉痛,他们对汉民族厚葬的做法很不理解。藏族的生死观使人们能坦然面对死亡,全无恐惧和悲痛。对生与死的这种独到理解、诠释,是藏民族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逐步形成的,值得我们尊重,也是其它民族在生命教育、殡葬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br> 西藏自然资源贫乏,旅游已成为重要产业。那里有因为天葬习俗而成就的神奇藏医药文化,有源远流长的藏传佛教文化,有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银器银饰文化等西藏特有的地域文化,还有牛羊、牛奶制品,富有高原特色的滋补品等,都可以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经营。只要产品质量优良,价格公道,是能激起游客购买欲望的。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价格严重偏离价值,采用杀鸡取卵的办法经营的话,必然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br> 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当地要未雨绸缪,加强政策引导,规范旅游从业者的行为,如导游引游客进入医药场所、银饰工场,不能强制游客购物,尤其是导游对未购物的游客不能不恭、讥讽,更不能辱骂、诅咒,否则就会影响旅游环境,造成外部的不信任感,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应该引起当地决策者的重视,以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br> 西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那神圣的雪山,壮美的峡谷,五彩的经幡,古老的文明……都是很多人向往的理由。西藏最美的风景不是定格在照片上,而是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br> 人生的岁月里,如果有机会去一次西藏,就和雪域高原结了缘,我想,无论过去多少春秋冬夏,总会记起,西藏那一段不老的传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