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沟套沟来,山连着山,山沟沟故事没遮拦,酸甜苦辣麻绳绳穿,心里疙瘩谁来解?阳婆子落山又下山,黄河有水咱也心不甘……”,这首古老的陕北歌谣曾经传唱了陕北黄土地多少年,唱碎了多少人的心,唱出了多少人的泪?这首歌也唱出了陕北横山最南端白于山区双城乡柏树渠村人曾经的苦难和辛酸。</p><p class="ql-block"> 柏树渠村有(柏树渠、秦山、土豁子、石槽沟、乔石畔)5个自然、207户、1160人,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属典型的白于山区地形地貌。百十年来,这里的乡民苦苦挣扎在四面环山,中间深沟的大山沟岔,近乎与世隔绝。当地村民曾告诉我,老祖先所以选这方土地居住,缘由此地是“神仙福地”。传说现在柏树渠村沟口处有个叫柏庙沟的地方,曾经有一百座庙,庙的前山、后山、背山、靠山都长有成片的柏树林,一年四季长青茂盛,所以老祖先就选此地定居,一则“神仙福地”,庇佑百姓:二则荒乱年代,乡安无事。2011年,本村村民集资募捐新修“安乐寺”,也是取意于:百(寺)事顺意,平安快乐。然而,就是这“百事顺意,平安快乐”的柏树渠村,在过去并没有过上美满幸福生活。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发生过村民“抗粮抗税”事件,名扬县里。2000年,柏树渠村因生活贫困,连续几年不能完成乡政府摊派的征购粮任务和农、林特产税任务,在当时没有取消征购粮和各种税费摊派的特殊年代里,行政村组不能完成“皇粮国税”就意味对抗政府。一度出现了乡村关系紧张、对立的局面,乡政府干部不能到村工作,这在当时真有“犯上作乱”之问题。</p><p class="ql-block"> 2000年6月份,由县委成立整建工作组到双城柏树渠凋查“问题”,化解矛盾。县委抽调时任县委副书记雒风祥(现任子洲县委书记)任双城乡整建工作队队长,我任柏树渠村整建工作组组长,虽然过去在乡(镇)工作期问搞过农村工作,对农村工作还算了解些,但对此次县委“委以重任”实心里七上八下,心无底数。作为共产党员、部门领导,必须无条件服从县委安排下村开展工作。刚进村的第一天,人常讲的“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柏树渠村自然面貌真真实实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自然条件太差了。下到村里的办公室是多年不用的几孔破窑洞和破旧办公桌椅,简单的几件灶具家什。刚过而立之年的村支书李长久,只能将我这个县上下派干部安排他家食宿。当时,他家上有老下有小的七八口之家食宿,真是够难为他的了,为了照顾好我的生活,长久书记和他的老父亲(原村老支书)总是叮咛媳妇给我调剂好伙食,纯朴善良的一家人,那时他们的生活也拮据啊!抱着一个做人的良知和党员干部的职责,我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整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首先搞好调查研究,找出村民抗粮抗税的根源所在。四十多天时间,我带乡政府派一名民政干部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与老队干、老党员、村民促膝谈心,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柏树渠村工作一月有余,我将一份3 万余字调查报告递到了雒副书记案头,引起了他的高度度重视及支持。清楚记得,在乔石畔村组调查时,村委离乔石畔村组大概是五里路的样子,一天早晨七时起床就开始去乔石畔村组的行程,整整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了那个村组,路程的艰难难以言表,先是爬上对面他们所称的牛脊梁大山,然后再是下沟,走很深很深的一道沟,不是羊肠小道,就是小河泥泞难以行走,在秦山村组调查时,‘晚开完村两委会议之后又去秦山村组调查,就与当时村组干部赵子明晚上打着手电,爬上了村对面一座大山,又翻了两道沟。深一脚浅一脚走了近两小时,才来到了老赵的家,那时村组与村组之间的道路有通架子车的路很少,到春季播种、秋季收割庄稼全靠人背驴驮。从柏树渠村通往魏家楼乡、石湾川的路,要趟过七道河八道湾,村民赤着脚赶集上会是常有的事情,也成为居住川道村民的笑谈有:“好女不嫁柏树渠男,赤脚趟七河八道湾”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难以忘记的是:2000年7月8日,由县委副书记雒风祥带队,县委办副主任曹锋,双城乡党委书记李清杰及我,乘车先到魏家楼乡,下午5时左右在该乡吃过饭,从乡政府出发,徒步赶往柏树渠村,是为了参加晚上定下的会议。那天,天气阴沉沉的,还不时响着雷,当时我们沿公路走到魏家偻乡一个村叫拓家峁村,拐沟进去就是去柏树渠村的路,越往进走路越难走,走着走着下起了了大雨,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有挽起裤脚,脱掉鞋子,冒雨前行,当地叫蚂蚁河的水开始大了起来,先还勉强过去,我们几个真是趟了不知多少道河,一路泥泞,一路艰辛,在约晚10时左右才走到了魏家楼乡一个叫思阳台村的地方,敲开了老乡家的门勉强睡了一晚,第二天早八时起来,又开始了去柏树渠村的行程,于早11时左右来到了我们所去的地方。魏家楼乡政府距柏树渠村30里路的样子,我们走了整整8小时,至今难以忘记,为此曾写了一篇“泥腿子县委书记下乡记”文章在《榆林报》登载发表。那时的柏树渠村民真是交通不便出行难啊。</p><p class="ql-block"> 我的三万余字调查报告引起了雒凤祥副书记重视,他曾四次到柏树渠村化解乡村矛盾,解决问题,这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方法解开了乡村干部心中的疙瘩,化解了矛盾,也就是通过那年的整建工作,使得李长久书记能放下包袱,放开手脚,投入到柏树渠改天换地的工作中……。离开柏树渠村十余年时间,不时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知道柏树渠发生的变化,知道李长久书记先进事迹,令我欣慰、激动。</p><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14日晚,我接到了李长久电话,特邀请我去柏树渠村走一走,看一看。盛情难却,于第二天早从县城乘车出发来到阔别十二年的柏树渠。刚到村口,就有一幅大彩门吸引了我,彩门正面横幅是:“大山深处党旗红,齐心协力建和皆。”两边竖幅是:“一名党员一盏灯,一个支部一面旗。彩门背后横幅是:“美丽村庄是我家,村里不比城里差”。两边竖幅是:“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做率先发展的带头人”。顺着彩门往村里走,看到了一排红门灰 墙院里院外栽有的果树、梨树、枣树挂满了黄灿灿、红彤彤的果实,香气扑鼻;绕村而过河滩已经打起了长约500多米、高约6米的石挡墙,新开辟围造出一大片平台地里玉米长势喜人。清清的河水哗哗地流淌着,整个村庄被树和庄稼的绿色所包围,村对面的大山沟岔整个是一片绿色的世界,大山与村庄之间的青银高速似一条黑色的裙带飘逸远去,来往车辆川流不息,我真有似曾认识不相识的感觉。顺着村庄上空迎风飘扬的红旗指引,来到了村委会院子,那镶有白瓷砖的七间村委办公院干净整洁,院里栽的松柏树郁郁葱葱。赶得正好,村委召开的一个会议刚刚结束,院里站着三十多人还没有散去。当李长久书记看到我到来时激动地迎了上来,告诉我:刚刚召开的会议是秋季植树造林和封山禁牧工作会议,乡政府四名干部参加指导会议。这时候,原整建工作期间老相识赵子明、李俊厚、李俊东、张树忠等人也围了上来,问长问短,那份热情激动使我感动。看到他们原有忧伤哀怨现在露出的灿烂笑容,长久书记告诉我,从2011年柏树渠村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以来,他们采取乔灌草与经济林相结合的办法,整架山整条沟的退耕绿化,为的就是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绿化造林十年如一日不停止,保证造一块绿一块。带我上山,顺着他指的一座座大山,一道道深沟长满成片的绿色树林,令我和同行的乡下部感叹。他还告诉我,现在村里村外公路通达,山里耕田种地再不要受从前人背驴驮的苦了。同行的张树忠主任告诉我道:“长久书记这人可有能耐了,没有他就没有柏树渠的今天”。他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2007年,银太线铁路动工穿村境而过,但只是穿洞不占地,本没有多少理由争取铁路指挥部予以当地村民的占地资金补偿,但长久书记点子多,在那年“五一”劳动节日,宰了七只羊,带领着村民敲锣打鼓、高高兴兴地把羊肉抬到施工指挥部,慰问一线的铁路施工人员,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指挥长,当指挥长答应给他们承包一段工程做时,长久书记谢绝了,硬是做工作要铁路指挥部帮他们修通村通魏家楼乡的450米断头路。</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李长久书记父亲李俊明(原老支书)曾组织率领村民连羊肠小道没有的,当地人所称的“鹰鹞崖”,硬是几个冬春人凿炮炸,肩扛人摊,开通了350米长的简易公路,后由于村民困难,资金难筹,修路工程被迫终止,多少年来,是继任父亲担子李长久的一块心病,他下定决心必须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工作,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一幕。他的真诚打动了铁路指挥部指挥长的心,答应了打通‘‘鹰鹞崖”450米断头路,于2008年5月份真正实现了“鹰鹞崖”断头路全线贯通。现在,出进魏家楼乡、石湾大理河川再不要趟七道河八道湾了。</p><p class="ql-block"> 李长久,这个1.7米高的陕北汉子,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讲不不出什么惊人骇语,但就是凭对柏树渠家乡的热爱和对党的事业忠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村民们向我讲述着他为村里办的一件件好事一件件实事。十多年来,带领村民修通了6架山、5条沟,40多公里环山进沟道路,修通了10多公里村民公路,结束了人背驴驮的历史。建起水泵站5处,解决了本村207户村民吃水难“问题”;家家户户电话、电视通;修建移民新村平房62间;植树造林4500亩,人工种草3400亩;嫁接大扁杏700亩,围河造田60亩;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累计达120万余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应有尽有,以“抓党建、构和谐,促发展、保民生。”为主体的“献爱心助贫困学生”、“好公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科技致富带头人”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立足本村实际,种植养殖业走“农户+公司”发展的路子,典型示范带动全村,同时紧紧抓住青银高速、太银铁路机遇,大搞劳务输出。从2006年以来,每年实现人均纯收入过万。</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来,李长久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柏树渠村支书:甘洒青春在农村,默默奉献为乡民,用他光辉的业绩书写着无悔人生。他因此被评选为横山县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6次被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3次被县乡评为先进工作者。2004年、2005年,分别被横山县委、榆林市委授予“劳动模范”;2010年被榆林市委评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个人”;2010年被横山县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十大优秀调解员”。2012年被横山县委、县政府评为”创业致富带头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退休老教师、老党员李俊东说得好:“李长久书记是‘策为民谋,群众顺气;事为民办,群众实惠;官为民做,群众满意’”。当我看到柏树渠未来五年规划发展蓝图的一组数字:绿化26条沟、51架山;打淤地坝10座,整合土地300亩,人均高产、稳产田1亩;舍饲养羊10000只,人均实现经济收入1.8万元……。我在想:到时一个山清水秀、富裕文明的柏树渠村将会以崭新的面容出现在横山大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上报李长久先进事迹材料</p> <p class="ql-block"> 李长久,陕北横山县双城乡柏树渠人,1994年起担任村支书至今。担任村支书18年来,他“策为民谋,群众顺气;事为民办,群众实惠;官为民做,群众满意”。凭着对家乡的爱和党和事业忠诚,十余年如一日,率领村民绿化大山130座,深沟16条,改变了当地的恶劣生态环境,走出了白于山区群众“抓绿色产业,促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修通6架山、5条沟、40多里环山路、10多公里村民走出大山深沟的公路,结束了,世代村民耕种地人背驴驮历史;家家吃上自来水,住上新砖房,户户电视、电话通;争项目、跑投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在他的带领下,柏树渠5个自然村、207户、1160人,从2006年以来,每年实现人均经济纯收入过万元,成为“白于山区”脱贫致富的典型示范村。李长久,用他的光辉业绩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是县十五、十六、十七届横山县人大代表,6次被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3次被县乡评为“先进T作者”。2004、2005年分别被横山县委、榆林市委授予“劳动模范”,2010年被横山县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十大优秀调解员”,2012年被中共横山县委、横山县人民政府评为“十大创业致富的带头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写者:付世财</p> <p class="ql-block"> 《检察文学》编委付世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