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临县一中赴山大附中跟岗培训第七天

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二期跟岗培训 <p class="ql-block">  周二又是个忙碌的日子,从7:45开始到11:11的四节课,晚上7:30到8:58的两节辅导让我既充实又收货满满。</p><p class="ql-block"> 上午师傅谢美凤老师讲的是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与探索椭圆的生成方式两大块新内容。</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相应配套的导学设计的预习下,谢老师导入今日新课。通过方程的角度与图形的角度研究了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这些简单几何性质。每个点都扣得特别细,把做题会涉及到的每个“坑”都提醒到。</p><p class="ql-block"> 对于“探索椭圆的生成方式”,类比圆方程求解轨迹方程的方法经验,总结出椭圆部分涉及到的轨迹方程问题的通解通法。实现了从特殊到一般,在从一般回到特殊的双向奔赴。</p><p class="ql-block"> 晚自习再通过配套的跟进,巩固基础知识点,掌握技巧方法。</p><p class="ql-block"> 今天一天,真是学到了不少,虽然累点,但是不亏,值得!</p> <p class="ql-block">  今天跟着陈老师听了一节高三的复习课,课题为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核外电子排布。</p><p class="ql-block"> 本课题中有很多个概念辨析,比如能层、能级、轨道;价电子排布式、轨道排布图、粒子结构排布图;伸展方向、不同能量、运动状态、空间运动状态等等!该老师紧扣易混概念,以高考题为载体,清楚地进行辨析。用词非常精准,遇到表述题也是紧扣几个关键要点,得分点!</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师以提问式、板展式地与学生交流,整节课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并且有效及时地评价学生。</p><p class="ql-block"> 总之,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与陈老师交流心得。今天抽空与程老师进行了交流,收获非常多。首先是上阅读课的时候,可以把词汇处理放在上阅读课之前,然后在上阅读课的时候呢,主要理解文章的语境语义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文章所体现的文化知识等等,从整体上来感知文章。二是词汇的教学方面,一定要大力的缩减,把1单元要学的重点词汇缩减到4~5个,而且只讲最基本的用法和句型,词汇的学习和理解更多的要放在在文章中去体会,不要孤立的去记忆。如果讲授太多学生的负担重,教师老师讲的累,但是效果却很差,往往会出现讲了多遍之后,学生还根本没有掌握的情况,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三在讲解习题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技巧和方法,还有思路的传授,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p> <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唐老师的一节新授课,听了王老师的一节习题课,共同的特点是板书特别好,课容量特别大,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唐老师的课堂,没有什么花架子,能做到按教学需要设计流程、ppt,不设计华而不实的环节,不设计死板的模式,课堂流畅顺利的完成预期教学任务。王老师讲习题部分,基本没提问学生,而是一针见血点出题目突破口,再进行深度拓展或者归纳总结,学生安静的思考,不时的写笔记,整节课从容又快速,容量很大,教师功底深厚,学生思维活跃。</p> <p class="ql-block">  听课进程仍然不紧不慢的进行着,我今天听了杨柳絮老师和陶婷婷老师的课,杨柳絮老师讲的是高二理科班的哲学内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虽然是理科班的政治课,但是杨老师的课仍然是可圈可点。因为是为了备会考,与文科班的政治课讲授略有不同,杨老师的授课还是一如既往的精致干练,从课堂的导入以及整个课堂的讲授,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纠正错点,紧抓重点,直击考点!随后听了高一陶婷婷老师关于对必修二第一课第一框第一部分“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的讲述。整体来说,该课堂用知识结构图来讲授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晦涩抽象内容,使得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同样用三个词来概括: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整洁工整。</p> <p class="ql-block">  今天花了一些时间整理一些任务,再一次认识到,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堂新的内容需要花大量时间整理知识脉络,了解案例,研究预设学生的反应……一起学习的老师们热情饱满的参与附中的教学活动,午餐时间激情讨论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这让我有些羞愧,有经验的前辈们如此刻苦努力,和自己一对比,深感自己必须打起精神来,努力跟上大家成长的速度。</p> <p class="ql-block">  今天虽然听了四节课,但依然是周考习题讲评课。自从踏入山大附中跟岗培训的门,一直畅游在试题的海洋中……武老师将每个题每个选项都要落实到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且每次讲题都会有新的角度和方法,</span>所以进度虽慢了些,但师生对所做习题的掌握也确实踏实了许多。期待开启课本中课文的翱翔之旅吧[合十]</p> <p class="ql-block">  山大附中跟岗学习将近10天,今天第1次听了李老师的新课——《欧姆表的原理》,课堂较为传统,但李欣老师的课知识点全覆盖,无一遗漏,重点难点巧妙突破,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下午在实验室听了李学军老师的实验课——《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他们的实验器材很先进,传感器与气垫导轨等仪器随处可见,测量更加精确。实验课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质疑,对他们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第二次听成益龙老师的课,总结就是四个字——举重若轻。成老师从来不用PPT,也没有学习目标展示和导入,每次都是单刀直入,通过教材子目标题来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他所谓的目标。比起我们从课件上逐条将目标“读”给学生,成老师的做法简单明了,不搞花样,接地气,学生也更加明确。仔细想来,这不就是我们教学的作用吗?把内容大而化简,变成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模仿一下王星老师的风格,就是学生咋容易明白,就咋来。纵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大多都具有这种技能,而成老师和王老师是用的炉火纯青的两位。而这样的方式,也使得课堂不再是沉闷的、刻板的、按部就班的,而是活跃的、生动的、水到渠成的。就学生而言,或许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吧,笑着,叫着,想着,学着,进步着。</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学习生活又结束了,晚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