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观察目的</b>:</p><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户外的角色游戏区就像一块巨大的魔方,丰富充足的材料深深地吸引孩子们,每天早上孩子们来园看到后,总会争先恐后地兴奋地指着:“老师,我要玩”。11月秋高气爽,我们班近段时间都选择了户外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游戏形式,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模仿成人的行为,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通过对袁嘉希小朋友连续性地追踪观察,他通过假想和替代活动进行情景的转变,开始了以人代人,以物代物的假想游戏,发展了他的思维能力,并从假想的活动中获得游戏的愉悦感和趣味。研究表明,角色游戏与社会游戏之间密切相关,假装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经常与同伴进行假装游戏的幼儿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欢迎,社会技能更强。在游戏中预设的教育目标是有初步的角色意识,能运用玩具、材料扮演角色,并有典型行为和语言,同时能进行角色间的简单交往。在观察内容主要关注小袁能否主动选择各种厨房用品开展游戏并是否有以物代物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b>观察记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场景一</span>:第一天小袁走到材料箱,翻找了一阵,拿了一个炒锅来到了炉子旁,站了一会儿又回头来到材料箱,从里面找出一个锅铲,开始炒起来。他一个人不断地炒来炒去,小嘴念念有词,10分钟后提着锅子把它放到了草地上又炒了起来,这时阙子然跑过来说:“你在玩什么”。小袁也不理他,自顾自地在翻炒,阙子然看了一会儿就跑走了。在近20多分钟里小袁基本上都是在重复炒的动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场景二</span>:第二次来到户外角色游戏区,小袁之还是拿着锅和铲在炉子上翻炒,这时冯子奕走过来问:“你在炒什么呀?锅子里什么都没有?”说完就走了。小袁好像想了想,突然跑到对面的草地上捡了一些东西,他把东西放进了锅子里,我定晴一看,原来是几片树叶,他又拿了一个小碗跑到小笼头那接了少许水,倒进锅子里,乐此不疲又炒了起来。我忍不住地问:袁大厨,你在炒什么呀?”他望着我开心地说:“我没炒什么?”那这树叶是做什么的呀”“这不是树叶,是油”“那你准备用这油做什么菜呀”。他也不搭理我了自顾自地在炒,中途又捡了几片树叶放到锅子里。冯子奕又走过来说:“你在炒树叶吗”,“不是,我炒的是树叶菜”,小袁回答。随后小袁找了一把塑料小刀,把部分树叶从锅子里一片片拿出来,找到旁边的案板,把树叶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重新放到锅子里炒起来,然后他又找来了浅黄的彩色笔,一边挤一边说:“放盐了、放盐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场景三</span>:又再一次地来到了角色游戏区,小袁依旧还是选择了锅和铲,他他在锅里放了树叶、树枝、仿真的小玉米、鸡蛋及鱼,他拿着铲子非常熟练地炒起来,嘴里还一直嘀咕着。炒完后,他顺手关上煤气灶,右手拿着铲子熟练自如地把锅子里的食物一样样的铲进盘子里,当还剩下仿真鱼时,他一手提着锅子一手拿着勺子把鱼铲进了盘里。出锅装盘他双手拿着盘子兴奋地跑进了小木屋,对着小木屋的孩子们说说:“这是我做的鱼,你们快吃呀,吃完了我还要去捞鱼”,孩子们接过他送的菜,开心地说:“谢谢,真好吃”。从小木屋出来后他手里拿了一个捕鱼的小网,又到材料箱去找小鱼了,找到小鱼后他看到阙子然也在炒菜,走过去说:“炒完菜要洗锅的”。一说完他拿着自己的小锅来到了水龙头假装洗了起来,一边洗一边说:“洗洗洗,洗干净”。旁边的阙子然也跟着学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b>行为解析</b>:</p><p class="ql-block"> 经过对小袁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发现他在游戏中表现出较强的角色意识。在连续多次选择厨师的工作时他一直都非常的专注认真,兴趣盎然,这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很难得的,并且可以看到他的游戏经验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游戏时,只是单纯的炒,并且持续了将近20多分钟儿,而我并没有去介入,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孩子的愉悦投入。因此不必纠缠于他们的一举一动与生活的原样是否契合,而放手才能让他们去体验游戏的嬉戏性。</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游戏时,同伴的发问、我的提问等方式唤醒了小袁原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惊喜地看到了他开始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丰富的想象,进行了以物代物的假想游戏,比如把树叶当做油,彩笔当做调料,切好的树叶当作树叶菜等。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环节,正是以物代物的游戏行为,让幼儿思维从具体形象为主慢慢萌发出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游戏时,小袁开始了与同伴的互动交往,比如主动给朋友送菜、告诉他人洗锅等。角色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再现,其核心价值是幼儿社会性的培养。社会化过程就是在日常生活情景和游戏情景之中形成的,他们的交往、合作、妥协分享等社会行为和技能主要是幼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并与其他人共同建构了社会认知。同时在小袁熟练自如地翻炒中、切菜、倒菜中可以看到他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良好。 </p> <p class="ql-block"><b>游戏反思:</b></p><p class="ql-block">1、遵循幼儿发展的路线图,适时适宜地推进游戏进程。幼儿的角色游戏和角色扮演能力的发展与其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小班的孩子开始具有角色意识,但并不清晰。在形象玩具的诱导下,会出现一系列连贯而有序的装扮动作,逐步形成他们的游戏主题,但情节单一。幼儿角色扮演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允许幼儿慢慢积累经验,体会游戏的乐趣,比如开始玩时老师的观察和等待;过程中老师适宜的介入等。同时尽可能满足幼儿以物代物的假想性游戏的需要,它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的想象、分析、概括、综合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智能的综合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重视角色游戏中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比如我园的角色游戏区就设置了小木屋、桌椅板凳、废旧生活物品、仿真水果蔬菜、户外自然物等,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p><p class="ql-block">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助推游戏主题深入。生活经验是幼儿角色游戏主题的主要来源,也是决定幼儿游戏主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幼儿的生活体验。又如可以利用谈话及材料投放的方式唤醒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不去开展某些主题的游戏或游戏中没有出现某些情节,并不是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而是这些经验没有被唤醒。一旦这些经验被唤醒,相应的游戏主题自然会出现在游戏中。比如我在和小袁的妈妈交流中得知,小时候基本是奶奶一个人带他,平时做饭的时候也是抱着他,他看得比较多。因此在家中就特别喜欢模仿大人去做饭炒菜装菜,家中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玩具。同时在沟通中引导家长认识到生活经验的重要性,让其了解到它为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对幼儿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3.利用分享交流环节,提升游戏水平。通过游戏前的互动交流谈话激发幼儿兴趣,比如说说最喜欢玩的游戏、展示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及其他幼儿玩过的游戏等。还可通过观看回顾游戏照片、视频等,与幼儿聊聊他们的游戏、别人的游戏,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共同确定角色的设置与分配,还可以通过适时的语言提醒以及运用道具提示的方式(如领带、围裙、眼镜等),帮助小班幼儿建立比较牢固的角色意识;还可以通过游戏前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与幼儿共同分析了解游戏中角色的特点,帮助幼儿更投入更深入地开展游戏。比如在游戏后以“再现”的方式(照片和视频)请小袁来介绍自己的游戏,如他说到:“我用树叶来当油炒菜更好吃”、“我还把树叶切成一片一片的就变成了青菜” “菜炒完了一定要把锅洗干净”“下次玩时我还想邀请好朋友和我一起当厨师来炒菜”。 他的分享获得了同伴的认可,孩子们也纷纷说到:“兴兴说那我就做外卖快递,帮你送菜”、“沐沐说到我要到餐厅当服务员”、“子然说我要和你一起当厨师”......在分享中不仅增强了小袁的自信心及语言表达能力,其他孩子们的游戏兴趣更高了,经验也更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还引发了新的游戏主题。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游戏中孩子们更能感受和体验游戏的快乐,从而学会合作共享游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建议</b>: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深入地去解读小班幼儿,除了上述的游戏直接分享,还可以在深度倾听中去发现不一样的幼儿,比如让小班幼儿去记录去画他们的游戏故事,虽然往往是涂鸦为主,但在这过程中他们更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由此发现他们丰富的内心感受。让“游戏故事”的方法突破教师的局限,从幼儿的兴趣视角来构建课程,推动幼儿更好地反思与表达,促使自身不断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 幼儿的世界是纯真而美好的,他们通过游戏再现着这美好而富有童趣的现实世界,因此,作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游戏环境,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指出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