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4日,赣州中学地理组组织地理研学社团的成员进行“探秘千年福寿沟、领略古人治水情”研学活动,研学,我们是认真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ed2308">第一站:福寿沟博物馆</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福寿沟——千年宋城不涝之谜</b></font></div></div> 凡事预则立,余老师、刘老师活动前给学生进行安全、纪律、知识培训,理解水循环及各环节。学生通过通读研学手册,理解今日研学活动的任务。 认真研读的孩子真美。 刘老师、余老师讲解风趣幽默,科学严谨。快乐研学中,学生理解了赣州城依水而建的原因,高琰筑城、卢王扩城的过程,但水患灾害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每一个环节都能引发学生思考,不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让参观过程不断有思想火花迸发。 通过光、电、影、像方式,全方位展示历朝历代名人志士在消除水患、让人民安居乐方面的举措,最有代表性的是以福寿沟为主体的地下排水系统。经过卢王伐石冶铁夯实城墙、刘彝修建水窗、明清维护沟渠,让赣州古城千年不涝。感叹古人智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让学生理解福寿沟是劳动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了解到福寿沟依地势而休,通过篦子、宽窄坡度不一的沟渠、沉井、度龙桥、水窗等结构,实现对雨水、污水进行集、运、通、蓄、滤、排,防止城市内涝。千年的福寿沟目前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修人刘彝在赣州为父母官的时候,因勤政为民传为佳话,并留有千古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胸怀。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第二站:灶儿巷</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灶儿巷——古城百姓生活之地</b></font></div> 灶儿巷,曾经是古代衙役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因他们衣着黑色而得名“皂儿巷”,后演变为灶儿巷。在这里,同学们实地看到了集水的篦子,也闻到了古城百姓的烟火气息,见识了依地势而建的沟渠,也尝到了老城区独有的炸果子。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可以不喝,但这种研学必须亲自感受。<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三站:古城墙</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古城墙——城池铁壁铜墙之状</b></font></div> 站在古老的城门下,真正感受铁墙铜壁的厚重与守护。看到现代铁质水窗的瞬间,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如今生活美好都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守护下来的。走在古朴的城墙上,迎着江风,这美好画面,正如古人所愿。江山美好,我们热血向前。 通过这次研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地理,认识本地地理事物。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生活生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