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同分享,交流促成长”——亳州学院实验小学数学组教学经验交流会

沐浴阳光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学经验的相互学习,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11月16日下午,<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亳州学院实验小学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span>进行数学学科教学经验交流研讨。本次研讨会由数学组教研组长陆敏老师主持,全体数学老师参与学习。</p> <p class="ql-block"> 张慧敏老师交流的题目是《让数学课堂无声渗透德育》。张老师结合自己所做课题的研究过程,向大家进行了分享:让数学课堂无声渗透德育,首先教师要扎实利用教材,深入分析教材,让德育走进数学课堂。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适时渗透德育。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丰富,挖掘教材的德育渗透点,形成德育教育的无痕化。</p> <p class="ql-block">  陆敏老师分享的题目是《数感的培养》。陆老师从四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培养数感,2 在数数的过程中培养数感,3利用直观模型培养数感,4在运算中培养数感。陆老师还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以及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家明确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明确数感就是对数的感悟,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是架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情境学习是儿童数学学习的“承重墙”,有了情境做支撑,不断给孩子创造机会,数感才能稳固。</p> <p class="ql-block">  杨子慧分享的题目是《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学具运用》,杨老师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具就是直观的事物,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的形成中获得感性知识。我们使用学具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获得学习本事和探索兴趣。</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葛亚军老师分享了《数学主题图使用的误区及对策》。主题图是新课标下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他发现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如下:</p><p class="ql-block">1.忽视存在――淡化了主题图的承载功能。</p><p class="ql-block">2.随意更换――曲解了主题图的编写意图。</p><p class="ql-block">3.机械使用――缺少了应有的灵活处理。</p><p class="ql-block">4.过分铺展――忽视了目标的有效落实。</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让教师走出主题图使用的误区,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呢?葛老师声情并茂的为我们进行了解读分析,他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p><p class="ql-block">第一,理解内涵</p><p class="ql-block">第二、适度开发主题图。</p><p class="ql-block">第三、灵活使用主题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宁老师分享的题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培养》 。李老师指出,数学是学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同时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然后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向学生渗透,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与技能的把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葛梦雅老师就学习兴趣,高效课堂以及学习习惯这三个方面与我们进行了分享。她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领进数学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葛老师的精彩发言,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同。</p> <p class="ql-block"> 聆听了本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之后,相信老师们都会进一步在学思践悟中深化思想认识,在教学相长中锤炼工作能力,在比学赶超中提升教学水平,为实验小学教育教学贡献一份力量。</p>

数学

学生

教学

数感

老师

学习

渗透

分享

主题

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