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抚 摸 燕 山 野 长 城</b></p><p class="ql-block"> 林 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向往着在河北燕山山脉爬上一段没有经过修复的野长城,在山峦起伏中感受一下与气势恢宏的八达岭长城不一样的民族符号。 所谓野长城其实是驴友们的一种叫法,特指那些没有经过开发的原始状态的长城旧址。而在我眼里所有破败的废墟都承载过曾经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十一黄金周后,我终于实现了与野长城的零距离接触,触摸了一段残垣断壁中的历史沧桑,感受到它的真实样貌,也让我探究了一下它过往的辉煌与悲壮。</p> <p class="ql-block"> 驶向迁安白羊峪高速公路段几乎没什么车,驾车非常惬意。到了白羊峪景区为节省时间并迅速到达我想去的位置,我并未进入修建好的景区正门,而是左转向西一路盘山道,九九八十一弯,沿陡峭狭窄的山崖行驶,十分险峻紧张。三四十多公里开了近一小时,终于来到属迁安段的绿野山道明代野长城。难怪这里游览的人不多,实在有些偏僻。</p> <p class="ql-block"> 河北的白羊峪又称白羊关,是塞北通往中原的咽喉,曾是清军入关、奉军入中原、日寇侵华的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地的长城绵延横卧于崇山峻岭之间,据传为战国时期燕国始建,明朝隆庆、万历年间修复,特别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曾多次组织修复。现存的城墙为明代的遗存,有城楼21座,保存完好的城墙约4552米。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时东北军参与的长城抗战部分战斗也曾在此暴发。虽然它终未能抵挡住敌人铁蹄,但一世英名都彪炳史册。</p> <p class="ql-block"> 我和爱人到了山谷间绿野山道的起点,还需徒步穿越茂密的丛林,沿崎岖狭小的山道步行40多分钟,终于来到了野长城的谷底。只见层峦叠障的燕山山脉间起伏的长城呈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城墙横亘于连绵的山脊和山峰之间,气贯雄浑。但走近一看,巍峨的条状城墙己坍塌多半,只剩一半的墙基由无数大小不一的碎石垒成。远处的战台、敌楼、峰火台还清晰地屹立着。</p><p class="ql-block"> 当地老乡说这两边的野长城因为是依山而建,坡度较陡,都不太好爬。爬到东边的烽火台上最少也得一个小时。爱人恐高,我于是让她在半山腰等着我,自己背着相机鼓起勇气迈开双腿向上攀爬。因为脚下都是大小不一的碎石,且坡度较陡,有的地方坡度超过了45度,经常得手脚并用,期间有两次脚下石滑险些摔倒。这样一步步走,爬,我更接近了真实的野长城。</p> <p class="ql-block">我摔了两跤终于爬上这座小山顶。</p> <p class="ql-block"> 起伏的城墙和烽火台大部分在岁月的风雨侵蚀下几乎都倒塌了,但有的部分主体框架和轮廓还在,好几百年前烧制的灰色砖块在白色的石灰加糯米粉粘合下依然团结在一起,固守着这片荒芜的土地,有的部分两侧墙体已坍圮,但由砖石铺成的地面还比较平整,只是两旁杂草丛生。由于长期没有人维护和修缮,城墙内外似乎显得荒凉,走近敌楼或烽火台里面墙体破败,窗孔的形状也不完整,几乎满目疮痍。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p> <p class="ql-block"> 从窗孔望出去残破的城墙在起伏的山蛮上依然不失一种豪迈,这景象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联想。难怪这样的地方人迹罕至人烟稀少,人们似乎更喜欢修葺完整知名度高的长城,诸如八达岭,居庸关长城之类,而不大喜欢跑到偏僻荒芜之地去探寻废墟背后藏着的真正的历史和辉煌。</p><p class="ql-block"> 这使我陷入了一种悖论:古代的伟大建筑遗址,如果毫无修缮就无法恒久地保护;而如果过度修缮,又缺少了历史的沧桑与真实。虽然我们现在说修复文物和遗址要修旧如旧,但究竟历史沧桑的旧是什么样子?修旧真能如旧吗?标准如何来把握?秦汉时期的许多长城段落已经在岁月的风尘中坍塌了,对于这样的长城,难道还要把它重新修筑起来?</p> <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我去过甘肃嘉峪关、玉门关,如果把西部边塞地区的土砖城墙、毛石土筑长城加一起总长超过2.1万千米。无论是古还是今,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度。秦汉时期的长城,大多是用毛石和泥土堆砌而成。到明代则开始大规模的烧制灰砖,运用一种夯土的材料进行建造,这种夯土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用红泥,粗砂和石灰块进行融合而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明长城最西端的河西咽喉嘉峪关城墙上向外遥望的土城墙。</p> <p class="ql-block">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丝路要道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像不像一个戴着高帽的西域人?</p> <p class="ql-block"> 遥想千百年前,古人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千里跋涉勘察地形,设计筹划,组织人力、物力、材料,人拉肩扛,牛马驮运,施工,几十年几百年前赴后继,这条横亘中华的伟大民族雕塑,蕴含着我们先人多少智慧、艰辛和苦难!而今有专家曾说,万里长城目前留下的遗址绝大多数都是残破的,未经修复的。这些野长城才代表着长城的原始的风貌。长城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部雄浑悲壮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在爬行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地段墙基和城垛还很完整,但上半段的垛墙已经消失。途中遇到一位身体健朗的老者也缓步而行,他前面有一个年轻人。我一问老人,回答己73岁,竟能跟自己的儿子一起爬长城。年逾古稀的老者是廊坊人。他说:“只要每年有时间都会到野长城这来看看,还是野长城有味道。” “前年我还去了喜峰口长城,那边儿还有个水库,很漂亮。三三年小鬼子进犯热河的时候,长城抗战就在那边打的。” 我不禁心生敬意。马上拿起手机查阅一下:当年西北军和东北军的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等将领率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生死搏斗,苦战七昼夜,歼敌五千,一战成名。去年这位老爷子又去了白羊峪的东侧的大理石城墙,比这面还难走些。但景色更壮观。他还问我去看看没,我说明天再去。</p> <p class="ql-block"> 暮色之中,我顶着秋风,徒手攀爬于古老苍凉的长城,俯瞰苍茫的天空下逶迤的巨龙。城墙的主体沿着山峦起伏,时而陡峭,时而平缓,蜿蜒迂回如笔走龙蛇一般书写在壮丽的山河上,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抚摸着明代城墙上白灰夹层中的砖石,我试图感触一种历史的余脉。残垣断壁,砖石瓦砾,尤其在暮色苍茫下从残垣断壁的垛口和烽火台向城墙外眺望一轮落日,感觉似乎在送走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北方的版图上,野长城实在是太浩大、太悠远了!以为去过八达岭的居庸关就能了解或代表长城的全貌,这实在是肤浅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 长城,无疑是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座雕塑,一部史诗,一个符号。它的注脚就是战争与和平。它凝聚了一个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汗水和血泪,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也守护了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安宁,但它却并未可能守住一个王朝永远的和平。甚至某些阶段,它还成了一种禁锢。1933年1月,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在议会发表演说:“满蒙与中国系以长城为境界者,由历史而言,亦无议论之余地。”2月日军便发起了对热河的进攻。随后日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城防线。伪满洲国于长城各地树立“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的界碑。</p><p class="ql-block"> 回溯长城历史,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从秦始皇修长城开始,历史上长城也确实起到了它不可估量的防御作用。当然也不仅仅是被动防御。查阅史料,贾谊的《过秦论》中有这么段话:“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武帝修长城的时候也曾把它作为对塞外匈奴发起北征的基线,并且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 但也得承认,秦长城没能挡住冒顿单于统治下的匈奴勃勃发展;隋长城在突厥十万兵峰前也宛如土墙;而长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过于分散,某些局部区段也容易被异族突破。元明期间,蒙古瓦喇、俺答汗都曾从古北口突破长城防线而大举骚扰北京。一个民族的蓬勃崛起,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仅靠修筑漫长的边境城墙是不可能达成长治久安的。“金界壕”是在成吉思汗的铁蹄下被夷为平地。即便是修筑规模最大,最完善的明长城,其实也没能拦住鞑靼、后金的几次北京“游弋”,最终未能阻挡女真人的铁蹄。</p> <p class="ql-block">它像不像一个思想者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野长城的砖</p><p class="ql-block">每一块砖都曾团结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横竖挤在崇山峻岭</p><p class="ql-block">守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背影</p><p class="ql-block">经受着风霜雨雪</p><p class="ql-block">目睹着朝代的更迭</p><p class="ql-block">几百年,甚至千年风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方巨龙的头上</p><p class="ql-block">戴上了一顶辉煌而沉重的王冠</p><p class="ql-block">又如长长的颈项上套上了</p><p class="ql-block">一串金色而又日渐斑驳的项链</p><p class="ql-block">如今,它也有些锈迹斑斑。</p><p class="ql-block">巨龙身上一些砖石白灰累了,松动了,</p><p class="ql-block">城墙大块大块地坍圮</p><p class="ql-block">砖石被风雨吹打成四分五裂</p><p class="ql-block">默默的躺在大地上</p><p class="ql-block">与草木为伴</p><p class="ql-block">迎送每一个日出日落,沉默不语</p><p class="ql-block">夕阳几度</p><p class="ql-block">给破败的窗孔镶嵌了一只眼睛</p><p class="ql-block">似有万语千言</p><p class="ql-block">短暂过后就是一片阴暗</p><p class="ql-block">之后便是期待新的黎明</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又来到了白羊峪的景区东侧,仍然没有从正门进入,而是从东边再次穿过灌木丛爬上了野长城。攀爬过程中我看到一段城墙的残体还伫立在石基上,它像一尊断臂的雕塑一样似乎向着日月诉说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爬到远处的敌楼和烽火台,近处打量也已经成了残垣断壁。墙体根基埋在山石之中,砖石破碎,白色石灰裸露在外,每一寸破损或斑驳的墙壁、台阶,似乎都记录着昔日战火的硝烟,印刻着战火纷飞的岁月和风沙雨雪的侵蚀。</p> <p class="ql-block"> 在网上查阅了一下史料:南北朝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种叫做糯米石灰浆的建筑材料,把糯米汤掺入石灰砂浆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砂浆,糯米石灰浆的强度远远大于纯石灰砂浆,非常的坚固,到了明代不断发展,更多的建筑的砖墙是用糯米石灰加糯米汤砌成的,历经百年而屹立不倒,明长城以及各地的明城墙就是用的这种技术。但它终究还是挡不住战火的袭击和风雨的侵蚀。</p> <p class="ql-block"> 站立于山脊上的城墙台上极目远眺,感觉这里的气势确实比昨天的更壮阔些。因为有了山下河水的灵秀,就像在边关一个经历沧桑的军人,不远处守一个水灵灵的女人。 而横亘在起伏山脉上的长城似一个有灵魂的横卧在苍茫大地上的历史巨人一般,默默等待着后人的打量或敬畏。</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一段大理石长城长约1.5公里,高10米,宽5米,城底及敌楼基础多为大理石,这在万里关山中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 学者余秋雨在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说:我对埋在我们民族心底的“长城情结”一直不敢恭维,读了康熙这段话,简直是找到了一个远年知音——“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p><p class="ql-block">“由于康熙这样说,清代成了中国古代基本上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对此我也觉得不无痛快。当然,我们今天从保护文物的意义上修理长城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只要不把长城永远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高象征就好。”此话我深以为然。但我觉得需要补充的是,康乾盛世后期闭关锁国自以为是天下中心的封闭思想,也仿佛是被一个巨大城墙所深深禁锢了。而思想禁锢了,什么城墙恐怕也守不住。</p> <p class="ql-block">该哈德良长城照选自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古罗马也有引以为豪的“千里长城”哈德良长城。 修建于公元2世纪初的古罗马长城是古罗马帝国用以抵御外族入侵的边墙,根据帝国边境自然地势,因地制宜,时断时续,分布在从英国、德国至黑海、红海,经北非至大西洋的广阔地区。</p> <p class="ql-block">选自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哈德良长城从未发生过太大的战事,也没有太多的英雄传奇。无论是罗马诗人,还是不列颠诗人也没有留下太多的诗篇。随着罗马帝国衰落,哈德良长城383年终于弃守。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不列颠长期陷于割据状态,这条罗马人强加的边界长城不再有任何意义。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大量石块被盗、还有很长一段被平整造路,哈德良长城已成残迹。面对哈德良长城,人们会怀想罗马帝国的荣耀,也会感叹岁月的无情。</p> <p class="ql-block">九门口破败的城墙上,成为羊群们吃草和徜徉之地。我想起古人的诗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 由此再回到我们面前的长城,它作为昔日珍贵的历史存在无疑代表着曾经伟大的过去,但它书写的并不完全都是辉煌胜利的乐章,也更代表不了民族辉煌的未来。它只是我们民族的曾经的文化符号。尽管如此,我对它的伟大还是无比崇拜和敬畏,就像对历史的敬畏。只是在这种情感当中,还有一种理性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回到山脚下70多岁的老太太家,我把车停放在她家门口了。爱人从她这买了几斤土鸡蛋和蘑菇。老人笑开了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