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俩口自驾游记49】阳雀坡抗战古村落

涛歌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11月16日,早晨就下起了雨,我们计划赶往隆回花瑶。由于下雨,不想安排其它游览内容。</p><p class="ql-block">  然而,途中遇到了“阳雀坡抗战村落”,尽管雨还在下,仍然决定进村看看。</p><p class="ql-block"> 阳雀坡古村落位于溆浦县横板桥乡株木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p> 走进村子,首先来到了“抗战地下指挥部”。这里曾著名的雪峰山会战龙潭战役的指挥地。<div>  说到这,恐怕你不知道“雪峰山会战”是怎么回事吧?那就往下看。</div> 1945年4月,侵华日军集结重兵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企图合围怀化的芷江机场,摧毁中美空军的前沿阵地,进而威胁重庆,挽回整场战争的败势。中国军队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并最终夺得胜利。<br>  此次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次大会战,而怀化溆浦的龙潭镇是此次会战的关键主战场之一。在这里,中国将士用自己的鲜血,紧紧扼住了直通芷江的咽喉,最后让日军仓皇溃退。 国民党陆军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亲自指挥湘西雪峰山战役。日军以坂西一良中将为指挥,纠集6个师团的兵力,约10余万人,沿湘黔公路向芷江进犯。王耀武率十八军、七十三军、七十四军、一OO军及湖南省吴奇伟所率保安部队共约30万兵力迎击日军。 战役历时近两个月,日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后来中国军队从防御转入进攻,日军溃不成军。战役结束后,计伤毙敌28174人,俘敌军官17人,士兵230人,战马347匹,火炮24门,机枪100挺,步枪1300余支,其他战利品20余吨。正是这一战役的成功,不久他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当时他年仅40岁。<div>  “龙潭战役胜利,阻止了日军的西进。”这场胜利既是湘西大捷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的重要内容。3个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br></div> 此战之后,中国著名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钟书之父)特意为此撰写碑文:“彼狡者寇,堕我百城。百城可堕,众志不倾!龙潭寸隘,屹莫我争。非隘之严,而气愤盈。成师以出,誓死无生。刈寇如草,曾不闻声。寇血以沥,我尸亦横。敛骸巍冢,化魄长庚。千秋万岁,仰莫与京!”<br> 正是由于1945年的雪峰山战役,抗日名将王耀武将指挥中心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雪峰山会战,通过两个余月的激烈厮杀,打败了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结束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攻势,保住了芷江机场,保护了大西南。作为抗日最后一战的指挥中心,阳雀坡古村落已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抗日名村。<br><br><br> 出了地下指挥部,一片古居建筑群便展现在眼前。这里古民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溆浦唯一一处历史久远却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阳雀坡古村,座落处群山环抱之中,较为隐蔽,有人说:“站在虎头山,明珠在眼前,双脚踏岩湾,两眼望龙潭,五爪在发啸,太极把图现。”极具风水格调。回望:阳雀坡古村落所处之地是一山间小盆地,宛如太极天成,四周树木葱茏,翠竹如菌,冬无寒风侵扰之苦,夏无酷暑蒸腾之忧。 相传,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王家第二十四代祖王文宗随母冯氏莲娥从黄茅园镇茅坪迁至阳雀坡,修建了第一栋正屋,即老屋。而后于乾隆年间又修了北屋,到道光年间建了南屋,形成了现有的第一院落。随后逐次由其后代先后建了另外五个院落,到道光年间六个院落全部建好。据王氏族谱记载,王家曾立下“与人为善,取财有道、只许修屋、不许拆房”的祖训。 为什么叫阳雀坡?相传王氏第23代祖王守迪29岁的时候病故了,他的妻子冯娥带着的未满四岁的儿子,因为受不了亡夫弟弟的刁难,以及乡邻的闲言碎语,所以就带着她的儿子离开了家。有一天带着一位风水大师出来看风水。当日这里正好是艳阳高照,阳雀四起,觉得这里是个好地方,而且这里的地势像一个平底锅一样,中间低,四面高,像个鸟窝一样于给它取名为阳雀窝。后来当地的村民认为这个名字不好听,所以改成了阳雀坡。 阳雀坡古村,村落之间没有河流,饮用、灌溉全为地下泉水;各院落中都有两口百年水井一高一低相相通,饮用井盈满后自然流入第二口,第二口井盈满后再顺屋檐水沟流入稻田或鱼塘。井水水质上乘,口感特好,尤其是第二院落的井水,据说还具有止泻、退热的功效。古宅中的人民虽然世世代代保持喝生水的习惯,大都高寿。据统计,全村200余人中,100岁以上1人,90岁以上的5人。 阳雀坡古村,建筑特征为古典式四合院,层次分明,一律木质结构,中间为户外活动场所,厅堂重门无不保留历史原貌,雕窗画梁、围墙彩绘更突出村落出村落建筑群的古香古色。 阳雀坡古村,林木以楠竹、松、杉为主,林果有杨梅、梨、桃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红薯、玉米。 走过的古村落虽然很多,但其都有各自的特点,只要细细地观察、探求,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味道.....<div>  旅游就是这样,走万里路,读万卷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