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的华山(上)

转山

年轻时有个奢望,这一生要把祖国有大名气的山(当然不敢包括珠峰那样的山)转一遍。<br>随着身体条件的变化,去“转山”的念头越来越强烈。<br>人说华山是中华可游览的第一险山,自然要在身体允许时先转华山。<br>以上当然是我悄悄话。如果我的话让山上挑工、或是一周登三次华山南峰的那些老者听到,太伤自尊了。<br><br>记得是06年7月底到华阴,晚上花二十元不到,吃了一顿大餐,喝了一个大倒,睡了个大觉,26日上午9点才从宾馆出发。<br>(应该是:凌晨3点起床,4点前进山)<br><br>好在很近,半个小时后进了玉泉院的大门。<div>奇怪,玉泉院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不收门票,让人怀疑是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前结束了。<br></div><div><br></div> 玉泉院建于宋代,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是道士贾得升为师傅陈抟所建。原名希夷祠(宋太祖赐陈抟 “希夷先生”),到了明清,更名玉泉院。<br><br>陈抟老祖,就是希夷,是在世118岁的全真派名人,据传得道成仙。<br>他在世给百姓治病,草药大多采自华山。希夷石洞内有他的石头卧像,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华山古庙会,各地的善男信女都来朝拜,说摸了陈抟睡像能治百病,保平安。<br><div><br></div> 这个院子,顾炎武、冯玉祥曾经是常客。<div><br></div> 院中有不少名人题刻<div><br></div> 回京后查阅,才知玉泉院中的这个地方叫百狮台。<div><br><div>因进山已经9点半,容不得让我仔细看看这个道教名院,只能写上几笔,算是给将来再游玉泉院时,为自己提前备课吧。<br><br>(1) 玉泉院的主体建筑区,是江南园林式建筑,以水池为中心,周围配上亭、台、楼阁,主要有无忧亭、七十二窗、全真七子殿、大殿、通天亭等。共有殿宇53间。<br><br>(2) 根据我国古代《礼记•月令篇》七十二物候现象设计,院内的七十二窗长廊在我国园林史上有一席之地,值得一看。<br><br>(3) 玉泉院的记载:道教华山派的创始人,是郝大通。(与金雍先生的戏说不同)<br><br>(4) 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金仙公主修道在华山,她发现,过水凉亭下的泉水和山顶玉井是相通的,这也是后人把希夷祠改名为玉泉院的原因。<br><br>(5) 据传,希夷(就是陈传)精通睡功,一觉能睡八百年,当地把懒惰爱睡觉的人俗称“陈抟爷”。<br></div></div><div><br></div> 从这个门向南,大概就是通天亭。<br>通天亭,因和山顶金锁关通天门遥遥相对,所以叫“通天亭”,从这儿出玉泉院,“自古华山一条路”就从脚下开始,全长25华里,共有9567个台阶, “惊心动魄”的登山就算开始了。<br><div><br></div> 用十分钟穿过玉泉院,来到了华山牌楼。<div><br></div> 售票处对面的石桥<div><br></div> 2006年的售票处,门票100元,外加5元人身意外保险。<div><br>上午10点,在这里看到了三三两两从山上下来的大侠们,年龄比我大的大有人在。<br>大侠们一致劝说:</div><div>“如果要上南峰,你们肯定是摸黑下山,危险无比。多住一天,明早四点到这里,</div><div>带好头灯(不能拿手电,手有它用),</div><div>捆好饮水(山上山泉论杯卖),</div><div>备好登山杖(其实就是拐棍),</div><div>备好结组绳(太看不起我们了),</div><div>再登不迟”。</div><div><br>那天我手上,只有手套两只。<br><br>在售票处门口磨讥了有二十多分钟,最后决定,上到哪儿算哪,安全第一。<br></div><div><br></div> 这算是北峰脚下吧,当地人说,这里距华山谷口6公里(走了两个小时后,当地人又说有10公里),<br><br>从华山脚下到青坷坪,一路幽静、青翠,鸟语花香,流泉垂挂,真可以说是心旷神怡,全没有心里准备好的“爬”山的影子。<br><br>说到青坷坪,是指山溪旁片片青坷树,这些树像是浮在巨大白色山体上的黛色浮雕,能说是一景观,称:青坷坪。<br><br>这几公里路,如此清幽,却也说有五关(没记错吧)。<br>画面中是第一关:五里关(入山至此五里),也称桃林坪。<br><div><br></div> 从清幽的山路往两边看,时不时会出现这样的这样骇人的画面:<div>山开一线,看不到薄雾上方的山的尽头,这是希夷峡,陈传老祖的仙化处。<br>危崖百尺上,有一方方崖穴,感叹古人身体的健魄。</div><div><br>随处可见这样的悬空、半悬空崖穴,说是有72座。</div><div>站在崖下,久久凝视,思量着他们的生活起居,思量着他们的为得道的付出。<br></div><div><br></div> 记不清这是第几关了,时间已经是中午11点半,该是快到青坷坪了。<div><br></div> 过青坷坪,登山算开始了吧。 生活在山中的小动物们。 毛女洞,门前牌子上写了毛女洞旅馆,因有免费二字,所以没敢进去<br><br> 开始有点登山的感觉了<div><br></div> 过这座桥,享受今天最后的轻松。<div><br></div> 山变得越来越陡峭<div><br></div> 下午1点40分,来到了通仙观。<div>通仙观的背面是直直的峭壁,映射着“通仙”二字的有趣。<br>通仙的名字起的太好了,想通仙的,只需从这个大门进入,短短几步就可以成“仙”。具传真有取巧之人,成仙不成,到给当地山管找了些麻烦</div><div>。<br>如今,通仙观的门已经被乱石堵上。<br><div><br></div></div> 下午2点20分,终于到了回心石。<div>从进山到这里,已经走了四个多小时,如果没有心里准备,按我现在的身体条件,应该是打道回府的时候了。<br>可心里的意识告诉我,爬山从这里开始。<br><br>从这里开始,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突兀凌空的“千尺幢”看得让人眼晕,许多胆小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会思量再三,望山兴叹,无功而返。<br></div><div><br></div> 过了回心石,眼前的这一段山路应该是最舒服的一段吧<div><br></div> 初试险道。<br>画面中就是我刚刚爬(已经开始用手了)过的山路,但与后面的千尺幢、老君犁沟、猢狲愁,苍龙背相比,就不敢说这里是险道了。<br><div><br></div> 下午2点34分,来到了千尺幢口。<br>千尺幢是登华山主峰的第一个险道,因其仰望一线天开,俯视如临深井,故此处又名天井。<br>原井口置有铁盖,覆之则上山唯一的通路被封,“太华咽喉”即其写照。<br><div><br></div> 经千尺幢登顶,始于汉代。<br>当时有人北斗坪隐约看到,有猿猴从此上下,好奇的人循猴径由此而上,当然这是传说。<br>魏晋时,登幢则“穴空迂回,倾曲而上”(这是幢口石刻上说的)<br>明代时,登幢以“执金绳探石,窝以上”(还是石刻上说的,窝以上是什么意思,实在搞不懂)<br>直到清代,才开始凿刻石阶。<br><div><br></div> 千尺幢有370多个石级,因石梯很窄,很陡,窄陡的石梯上,经常容不得两人同时上下,又因石级本身很窄,非铁索牵挽,难以攀登。 从这里上来后,感觉身上到处都在抖,<div><br></div> 近代几经修整,于1984年,又在千尺幢北侧修了一条复道,这才使华山能同时容纳更多的游客。<div><br></div> 回京后,在画面中寻找我上来的路,也是有趣的一件事。 千尺幢中的百尺峡,惊心石<div><br></div> 山路上一个可以休息的好去处。<div>这里有个善良的女老板,带着她的女儿,辛苦地经营着这个小店。<br>说她善良,也可以说她会经营。我们在那里坐定后,注意到了小店里有不少当地的土特产,最诱人的是一大笸箩漂亮的辣椒和一捆洗干净了的大葱。老板看到后淡淡地说:这是我们自家吃的,你们尝一尝,不收费的。<br>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我拿了几个(是打算给她钱的)开心的吃着喝着,老板却在一旁非常专心的给她小女儿讲着书上的故事,全没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这里。<br><br>结果是,我在小店里买了很多根本就吃不着的东西,想尽量回报母女的善良。<br></div><div><br></div> 从高处看母女俩经营的那个小商店 7月26日,下午3点50分,来到“太华咽喉”石刻。<br>民国五年七月一日,他们是用“太华咽喉”的石刻,有意在给山客们渲染了爬华山的紧张气氛吧。<br><div><br></div> 画面左侧细细的白线,是我上山的路。<div><br></div> 北峰附近有影响的景观颇多,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崖、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br><br>向上已经能看到峭壁上大片的建筑群,只是无法准确说出看到的是何仙所了。<br><div><br></div> “老君犁沟”附近的铸铁护栏。有建国初期的,也有民国时期的,如果当时要留意这些铸铁,那应该是很有意思的题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