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吟诵经典,</p><p class="ql-block">我们用高低长短叩开诗词的大门;</p><p class="ql-block">韵入人心,</p><p class="ql-block">我们用浅吟低唱追寻时空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汇小学吟诵工作坊第二期“吟诵经典,韵入人心”学生展示活动开始了。我是今天的吟诵少年王若涵,来自五年级一班,感谢我的语文老师周营营带我打开吟诵的大门,让我能够穿越时空,与诗人更近地对话!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古诗《枫桥夜泊》。</p> <p class="ql-block"> 根据《唐オ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的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那种情况下,江南地方相对比较安定,不少文人们纷纷逃到江苏、浙江一带躲避战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夜,张继将船停在了苏州城外的枫桥下,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言诗。</p> <p class="ql-block"> 开头的两个入声字“月落”读得高而短促,与后面的“乌啼”形成强烈对比。月落时分让作者心惊,天就要亮了,而忧愁此时涌向心头。末句的入声字“客”点出了愁归羁旅的主题,短读,有一种哽咽之感。“啼”字拖长,有乌鸦长啼之意,感觉作者的愁思无限。“愁”字拖长,有一种愁绪之感。“钟声”拖长,有一种悠扬、余音不绝之感。</p> <p class="ql-block">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张继逃往江浙一带躲避战乱。在一个深秋的夜里,他将船停于姑苏城外的枫桥下休息。诗中“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城外”“寒山”“夜半”“客船”等意象都是寒冷孤独的感觉。然而,这首诗用的韵却是大开口的“an”,这个声音拖长,有伸展、遥远的感觉。诗中还有“霜满天”“江枫”“城外寒山”“夜半钟声”这些开口音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开阔、空旷的感觉。空旷带来孤独感,就像李白《静夜思》用“ang”韵一样,空旷也带来豁达感,使得张继的寒冷体会带出了一种坚守希望的生命力。这就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客愁诗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