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记•莺湖

花开潋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落西林欲曙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莺湖风静水如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朝废寺无僧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犹有钟声警客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过平林诗》唐 陆龟蒙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莺湖风静水如烟,莫名的喜欢……</p> <div>  </div>   与小镇,非亲似故。如同三十多年前初见,这么些年,似乎一直淡淡的,却总有些说不出的与众不同。也是,久了,或是日渐生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年少时总想仗剑天涯,如今,只想与往昔重修旧好。日子慢下来以后,才发现曾一直想要的诗和远方原不过是身边的细碎美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小镇的晨曦初现、黄昏日落,甚至每个午间,若是有心,散落的都是风景。想来,也都是幸福。细细的回看随手留存的那些瞬间,小镇风物,静水如烟。   湿地公园的黄昏。记得刚工作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居民区,靠岸边时常停着许多的船驳,时有交易,也曾繁忙。   路的尽头,便是莺湖。远远的,夕阳如火,似乎很少有这样静静地闲看日落的时候。欣喜或是感伤,风景从来只是风景,看风景不同,大抵都只因了那一刻看风景的心情不同罢了。日暮西山、倦鸟归林、残阳如血,而更多时候,归家的心切,因了这份温暖的期待,斜阳便亦如诗若画…… <h1><b>北大街</b></h1>   早春四月,新枝嫩叶,于粉墙黛瓦间无声登场。于是乎,这一天便整个地清新起来。   很多次擦肩而过,很少有更多的关注。偶尔的驻足,也只是瞬间的停顿。那一次的惊艳,是因了陆老师的美图,冬日里,楝果满树。想起幼时,冬天的时候会跟着小伙伴们去打楝果,据说是味中药,可以换得几文。如今想来,那会并无多少的概念,挎着个小竹篮,跟在邻家哥哥姐姐们后面,欢愉的只是享受一行人肆意撒欢的自由。   据说从前,这里曾是京杭运河穿镇而过的河段,如今早不见船来船往。这么些年,岸边的民舍变化也不大,似乎仍是从前的模样,又似乎早不再是那年那时……   初冬的早晨,阳光暖暖,远远的安民桥依然如故。有段日子,曾时常自桥上来来往往,一转眼又已成往昔。   折桥而下,就近围观楝树,许是时节未到,青瓦掩映,老树依然青葱如旧。   沿着河东街缓行,小院门虚掩,阿婆晾晒的黄豆静寂无声。想来晾晒的何止是这一匾豆豆,还有这悄然无声渐渐流逝的岁月……   相对安民桥,这桥就显得平实普通,甚至于我都不曾留意过桥是否有名字?   斑驳的外墙,裸露着的青砖,一定是曾见证过许多次来来往往的路人…… <p class="ql-block">  就近安民桥,顽强的生命,在石缝间肆意蓬勃着。</p> <p class="ql-block">  原本是背阴的北侧,一样是青草满被。</p>   老桥,生机依然无处不在。   这一日阴雨,临近下桥的时候,无意回眸,水墨浸染,烟雨江南。多想就此沉醉,痴迷不回。 <p class="ql-block">  临走的时候,开始淅沥的飘起雨来,穿桥而过的小船,细看竟是阿婆在悠悠的摇着橹,而非如今司空见惯的机动船。随着船浆节奏的摆动,漾起阵阵涟漪。</p> <h1><b>司前街</b></h1>   司前街的入口,因了小镇的规划有了明显的改变。   早七点的小巷,并无人声喧哗,只有阳光懒懒。 <p class="ql-block">  司前街尽头便是南前街,不长,尤为欣慰的是日常安静宜人。那时路过尚是早春四月,杜鹃灿烂,转眼已是初冬,也不知曾酣畅绽放的花儿如今可安在?</p>   “通运江南,缘来平望”,这几年渐渐成了小镇外宣主打。檐角高高悬挂的红灯笼,清新湛蓝的天际,云儿朵朵,这一刻的心绪也定是平和安宁。   窄窄的弄堂,历经岁月沉淀,静静倚靠着老墙的自行车,散落在两边的旧木板,吸引我的是墙角攀爬探出的植物,远远的看不真切,许是凌霄,明媚的花儿兀自安静着俏立枝头……   拐入南前街,拱门应是新近修缮的,正对着粮仓的侧门。   阴雨时的司前街又是另一番感觉,其实很喜欢这样微湿的路面,似乎与小巷的气质更相符合。 <h1><b>粮仓</b></h1>   粮仓便在安德桥边,从前出行都是水路,自然便倚河而设。墙上“粮库安全生产十条规定”仍是从前浓浓的岁月痕迹。   高高的粮仓,新增的墙绘,似乎隐约有热火朝天交粮存仓的画面浮现。   一号粮仓,这里便显得安静低调了许多。   九华寺不远,隔河相望。   粮仓早另行易址,如今这里,更多陈设着当年的旧物。矮桌一个,竹椅仨俩,从前车马慢……   斗笠、旧蓑衣,熟悉的回忆。小的时候,六七月里时不时一阵台风一阵雨,而农活不等人,斗笠蓑衣便是农家的标配。沉沉的蓑衣,田间弓腰劳作的大人们,如今都已是久远的回忆。 <p class="ql-block">  那时,出行远没有现在这般方便,江南水乡,船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平望-杭州,1.5元的票价,在那时是一笔不小的金额,记忆里第一次去杭州,已是工作之后了。不曾有过体验坐着船一路去往杭州,想象着沿着京杭运河,星夜兼程,一路山水,晓出昼行,或许也是别样的感受。</p>   粮仓东侧的一溜,已经改建成了味道博物馆。      可甜可辣,味道平望。<div>  确实,辣酱、酱菜都是小镇的特产。因了自己向来不喜辣,所以于辣酱并无更多感受,只是时常见散落小镇各种的面馆里,桌上都毫无例外的摆着瓶辣酱。倒是酱菜,深得我心。特别是乳黄瓜,就着白粥,脆脆甜甜的,有着说不出的满足。</div>   后来,终于去了味道博物馆,浅尝了菌菇小笼,尤是精致小巧。才明白点餐时服务员的讶异,远不是印象里来一笼便可裹腹。一碟四个,细尝慢品,享用的定然不只是味道,还有这一刻的悠闲从容。 <h1><b>安德桥</b></h1>   如果说九华寺是平望的代言人,那么安德桥自然是小镇必不可少的名片。   驿站遗址。   也许从前是小镇出行的要道,而今,更多的成了游人打卡所在。   记忆里,夏日晚间,桥上时常有附近居民纳凉闲聊。   阴雨的早晨,寂寞的小船,安静的古寺…… <p class="ql-block">  午间,闲坐桥头,又惹旁人何事?</p>   隔着风物记二楼半掩的窗,安德桥半隐半现。是否从前,清风明月伴轩窗? <h1><b>九华景区</b></h1>   南前街的小巷里,墙头杂草摇曳。正午的阳光下,丛草尽染,与寺庙的塔尖遥相辉映。   纵是渺小如草,就着阳光雨露,也成就自己绚丽的舞台。   过安德桥向南,便见驿站遗址。   沿着九华寺的围墙,这条石板路宜散步宜慢行。 <p class="ql-block">  那时九月,绿树掩映,紫薇盛开。</p>   长长的灯笼,一路蜿蜒。 <p class="ql-block">  頔塘新渡。</p>   原本的农贸市场早已搬迁多年,据说这里从前便是渡口。旧也罢,新也罢,而我都只是路人。 <h1><b>莺湖公园</b></h1>   莺湖公园自然也是小镇不可或缺的重要打卡地,较之老街,与小镇结缘始于这里。印象里第一次去莺湖公园已三十余载,那时刚结束中考,一群同学相约而行。七公里多的路程,那时的坐骑有自行车已属奢侈,而向来慢半拍的我尚不会骑,同学们的书包架是我一路颠簸的宝座。   长廊依旧……   这一方太湖石不知是还不是当年的那座?   临水的平台倒不似公园惯例的安静,早起的大爷大妈们已敬业上线,中国舞、击剑,太极拳……次第登场。   小桥仍是当年模样,而那时的我们早四散各方。   穿过洞门,记忆里曾有的乐园如今早不见踪影。   传说中的莺湖书场,一直不曾走近。晨曦中,暖阳斜照,静静的站着,不再靠近,耳畔似乎隐约传来阵阵咿呀,婉转悠扬…… <h1><b>街头巷尾</b></h1> <p class="ql-block">  或许这才是小镇原本的模样。早起的阿婆已在河边忙碌,咸菜罐中的鸢尾郁郁葱葱,想来已彼此相伴多年。</p>   肥硕的猫丝毫不怯人,又或许反恼我扰了它的自在,不屑的拂袖而去。 <p class="ql-block">  偶然抬头,天蓝得格外清新。无关晴雨,若每天的心情也如此清新,便是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投缘、走运……</p><p class="ql-block">  河边民舍外墙这两年新增的标语,每回路过总觉讨喜。</p><p class="ql-block">  也是,所有相遇皆因缘起,愿余生无坎走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