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基本功,我校于10月中旬举行了数学组教学大比武活动。我们三年级组精心准备、深挖教材,制订了教研主题。</p> <p class="ql-block">【<b>研究主题】</b></p><p class="ql-block">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研究背景】</b></p><p class="ql-block">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图形的识别活动,处于由依据表象为主的直观辨别水平,逐步向以依据特征为主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发展,所以通过各种动手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p> <p class="ql-block"><b>课例1</b>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四边形》</p><p class="ql-block">执教教师:詹慧英 王宁</p><p class="ql-block"><b>课例2</b> 第七单元第二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p><p class="ql-block">执教教师:何玉涛 张飒</p> 课例1 第一次执教 <p class="ql-block">执教教师:詹慧英</p><p class="ql-block">执教教室:三(2)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边形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辨一辨、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直观中充分感知四边形,探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詹老师首先从把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一个角剪掉入手,让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剩余部分有几条边和几个角引出这节课的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圈一圈的方式来直观的认识四边形,通过自主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孩子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四边形的特征,学生能画出不同的四边形,并能在挑战中准确地判断出那些图形是四边形 ,最后,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让孩子们对四边形的理解又多了一层,并体会到数学中各种各样的四边形把生活装扮的多姿多彩。不足之处是在总结特征时让学生发言太少,后边的练习题设计形式不多。</p> <p class="ql-block"> 数学组评课意见</p> 第二次执教 <p class="ql-block">执教教师 王宁</p><p class="ql-block">执教教室 三(3)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王老师在教学《四边形》时,在导课环节用“一个三角形减掉一个角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 探究新知时,先让学生凭自己对四边形的理解,在书中圈出四边形,然后小组讨论四边形的特点。在小组汇报时利用多媒体分别从四边形的“边”和“角”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直的边,有4个尖尖的角,是封闭图形,是平面图形),并让学生利用四边形的特点在点子图上进行画四边形。学以致用,使学生充分理解、加深四边形的特征。课堂的检测,王老师设计了三个“挑战”,一个“课堂活动”,设计练习题的多样化,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巩固,通过游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从练习反馈来看,学生都已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本课中唯一存在的不足是没有给学生过多的动手操作时间。如果能给学生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摆一摆,就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四边形有4条边和4个角的理解。</p> 课例2 第一次执教 <p class="ql-block">执教教师 何玉涛</p><p class="ql-block">执教教室 三(4)班</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的设计何老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找出身边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 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这节课,何老师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 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课后老师们及时评课</p> <p class="ql-block">修改课件</p> 第二次执教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执教教师 张飒</p><p class="ql-block">执教教室 三(5)班</p> <p class="ql-block">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探索过程,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张老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猜想,再用“ 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自主探究来验证长方形的边、角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归纳出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合作探究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合作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这一环节,张老师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p><p class="ql-block">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在探究活动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课堂上该让孩子说的尽量留给孩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再进行总结概括,要相信孩子们会做得更好,不要操之过急。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时,可以设计提问:是长方形肯定是正方形吗?是正方形肯定是长方形吗?让学生真正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此项活动虽已结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身上肩负的重任,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地开拓进取,迎接更大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审核:魏小君</p><p class="ql-block">供稿:三年级全体数学教师</p><p class="ql-block">编辑:詹慧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