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个装腔作势“官相十足”的小丑形象大家还记得吗?其实,这正是普通民众人生观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现实性的鲜明折射 。当时所谓的“五道杠”事件,报道了一个好学上进且“官瘾”爆棚的小学生,在自己少先队员臂章上,如何把大队长的三道杠“改装”成“行政级别”更高的“五道杠”,在拍照时还装模作样地假扮出一副“领导”派头,举手投足间都要矫揉造作地展现出“官员”模样……后面一个同学却以极其鄙夷的眼光不屑地斜视着他,精彩瞬间都被摄影师捕捉入境。</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十数年过去了,后续报道称,以当官为人生理想的“装某哥”,与“不屑弟”之间的巨大反差,不得不说成了一个幽默而辛辣的讽刺。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望子成龙的、望女成凤的核心理念是,风水轮流转,祖坟冒青烟,儿女能当官。更高层次的追求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孙悟空替大家说出来了,一般人没这个胆子和实力。因为,那可不仅仅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事情,而是能够直接带来各种实质性的好处,办事有门路,赚钱有财路,即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权有势”就是最贴切的诠释。除了对权势的摩拜与崇尚之外,老百姓还信奉另外两个俗语,即“财大气粗”和“名利双收”,这三样东西正是平民百姓趋之若鹜的人生梦想。</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对“官”的情结可谓是求之若渴,五味杂陈,从中就体现出了封建思想阴魂不散,它与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现实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冲突。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老百姓对关系和特权的迷信与崇拜,一遇到任何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托关系”,这也是传统的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 那么,中国人的“官瘾”由何而来呢?宋代以前“官家”指称国家和朝廷,到了宋朝就演变成了臣下对皇帝的专属尊称,因为国体是家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自然就成了国家的代表。“官家”怎么听上去都比曾经的“圣上”与“陛下”要俗气一些,既然皇帝成“官家”了,老百姓又该叫啥呢?根据清代赵翼的考证,“唐以前唯有官者方称官人,至宋已为时俗通称,明代以后遍及士庶,奴仆称主及尊长呼幼,皆可称某官人”,如女子称呼丈夫为“官人”。可以看出到了宋代,中国社会男人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已到了大众都可称为“官人”的地步。如果望文生义地理解,是不是可以解读为黎民都是皇帝的人,皇帝是“官家”,大家自然就是“官人”了呢?这似乎也恰好满足了平民百姓的虚荣和愿望,毕竟当官是绝大数人终生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使是如宋代科举取士大肆“扩编扩招”的时候。意犹未尽,更上层楼,后来“官人”又进一步升级为“相公”,真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为“相公”这个词,最早就是称呼宰相的。众所周知,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万众仰慕,这下就又满足了老百姓的宰相梦,真可谓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剩下就差弑君篡位登基称帝了,那可是要满门抄斩诛杀九族的吆。再比如“新郎官”的称谓,也同出此理,朝廷官员正式称谓除外,历史上但凡含有“官”的俗称,都隐含着普通人的黄粱美梦。</p><p class="ql-block"> 其实,如果追根溯源,最早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初心,是涵盖了孔子所倡导的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在里面的。从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范仲淹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再至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但是随着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劝学诗》的流传,避而不谈修养和奉献,只字不提家国与天下,而只言升官发财、五子登科,就把原本崇高而美好的士子理念引入歧途,肆意亵渎。于是,代代相传,耳濡目染,最终逐步就演变成了普罗大众的人生信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