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遇见敦煌

制美

<p class="ql-block">常听人讲,中国人这生一定要去趟“敦煌莫高窟”,才不枉此生!</p><p class="ql-block">遗憾了目前为止还未成行,可巧有幸今在北京故宫遇上“敦行故远”先一饱眼福吧!</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说法图(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49窟西魏(公元534-556年)</p><p class="ql-block">莫高窟西魏时期说法图代表作之一。佛陀居中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握衣,端立在宝池的莲花之上,两侧菩萨身姿修长体态婀娜。佛光上方高悬装饰着兽头和双凤的华盖;华盖两侧的流云中画四身飞天。图中人物形象、衣饰、华盖融合了西域和中原两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降魔成道(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4窟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的诞生、降魔、成道、涅槃被称作“四相”。降魔变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将要成佛时,魔王波旬加以干扰的情景。这幅降魔变是敦煌石窟中最早的一幅,画面采用中心对称的构图,佛居中结跏趺坐,魔众分立两侧。作品中魔众象征着心中的烦恼魔障,而释迦战胜魔女的诱惑、降服魔王则意味着最终彻悟解脱生死轮回的真谛,悟道成佛。</p> <p class="ql-block">尸毗王本生(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4窟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 (386-534)这是早期洞窟的流行主题,讲述尸毗王为救鸽子,自愿割肉甚至奉献生命的故事。在古印度有一位国王名尸毗,久行菩萨道。为了考验其道心的坚固,帝释天变化为老鹰,将他的大臣毗首羯摩天变为鸽子,以鹰逐鸽。鸽子逃至尸毗王处求保护,鹰向尸毗王索取,说若不食鸽,将被饿死。尸毗王为了两全其生,便割自己的肉赎鸽,鹰求肉与鸽体同重,王全身肉将尽,其重犹不如鸽,遂举身坐秤盘内,以身救鸽。作品中尸毗王割肉的情节画在中心位置,以突出主题。</p><p class="ql-block">绘画技法采用从西域传入的凹凸晕染法,着重表现人物面部与肢体的立体感,其特点是以朱色(红色)沿人物轮廓的边缘层层叠染,形成深浅不同的色阶,而后在眼睛、鼻梁等高隆的部位加绘白色表现高光。由于颜料的氧化,原有壁画中的红色已变为淡褐色,使得面部表现高光的白色更加突出。</p> <p class="ql-block">254窟—摩诃萨埵舍身救虎</p> <p class="ql-block">428窟—萨埵太子舍身全图</p> <p class="ql-block">同题材的不同审美选择</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4窟和第428窟的壁画均表现了释迦牟尼舍身饲虎、救世救人的本生故事。通过同一个题材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东方和西方绘画的区别,以及各自不同审美的选择。</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4窟的舍身饲虎图位于主室南壁,在一幅画中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各种情节交织在一起,体现出西方“异时同图”的绘画特点。莫高窟第428窟的舍身饲虎图位于主室东壁门南,画面分为三段,情节走向为“S”形,体现出东方绘画注重故事性叙事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鹿王本生故事画(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故事讲述:古印度恒河边生活着一只美丽的九色鹿(释迦牟尼佛前世),曾经不顾安危,救起一名失足落水之人。获救的溺水者贪图富贵,向国王告密,泄露了九色鹿的行踪。国王率大军入山捕鹿,无法脱身的九色鹿认出向导正是自己搭救的溺水者,毫无惧色地来到国王面前,控诉了溺水者见利忘义的卑鄙行经。国王听后,认为九色鹿有功于人,于是放鹿归山,并下令全国禁止猎捕九色鹿。此时溺水者浑身长出了毒疮,口中发出恶臭,最后遭到所有人的唾弃。鹿王本生是敦煌最早的横卷连环故事画。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作品的两端向画面的中间过渡,最终结束的独特构图,以突出故事的高潮部分(九色鹿与国王相遇),构思十分巧妙。</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对图</p> <p class="ql-block">普贤变(李冰凌临摹)</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公元766-835年)</p><p class="ql-block">文殊变(李秀华临摹)</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公元766-835年)两铺经变分别以普贤菩萨(左)及文殊菩萨(右)为题材,文殊菩萨以智慧闻名,普贤菩萨以行德闻名,两位菩萨是众菩萨之首,其画像经常成对出现。这两铺是中唐时期同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敦煌壁画中普贤骑象和文殊骑狮的形象在初唐时已形成,但构图较简单。盛唐以来,随着文殊和普贤信仰兴盛,经变画数量大增,画面亦由简而繁,有八部护卫、帝释天尊、仪卫侍从等相簇拥,青狮和白象由皮肤黝黑的昆仑奴引领,热闹非常。画面彩以石绿、赭石、石黄等为主,色调雅淡柔和。面部、肢体薄施晕染,线描细致,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敦煌的飞天</p> <p class="ql-block">禅定佛像(杜永卫临摹)</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9窟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这尊禅定像是莫高窟早期彩塑代表作之一。佛像结跏跌坐,双手放于腹前作禅定印;土红袈通肩覆体,细密的阴刻衣纹表现衣服褶皱贴身,给人以薄衣透体之感;神情恬静和悦,露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表现出禅定特有的空灵意境。</p> <p class="ql-block">女供养人像(史苇湘临摹)</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9窟晚唐(公元836-907年)</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9窟是晚唐时期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修造的功德窟,画面中立于毡毯上的三位女供养人为节度使的女眷,她们双手捧供或合十,正在虔心礼佛。供养人行列中画有一骑竹马的儿童;另有五名手捧衣包、奁盒,持纨扇的侍女相随。画中三位贵妇全身上下花团锦簇,艳丽照人,尽显典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供养人像(欧阳琳临摹)</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98窟五代(公元907-960年)</p><p class="ql-block">敦煌当地官宦豪门的曹氏家族,其供养像在莫高窟中保留最多,这两身女供养像是曹氏家族的贵妇,装饰华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供养人像(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61窟五代(公元907-960年)是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所建的功德窟,窟内画有众多的曹氏家族供养人像。图中供养人从左至右依次为回鹘的公主、甘州回鹘可汗的夫人、于阗国王李圣天的夫人、窟主的母亲。这几位供养人的衣冠服饰具有各自族属的服饰特征。</p> <p class="ql-block">观无量寿经变(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72窖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在西方极乐世界,一所华美庭院的正中,阿弥陀佛端坐在雕圈宝台上集会说法,台前七座平台虚凌于七宝莲池之上。这组建筑高低错,参有序,虽然是唐人想象中的西方极乐世界,但描给和星现的是盛唐时期的佛教寺</p> <p class="ql-block">弥勒经变(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55窟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幅的《弥勒经变》是据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绘制而成。画面上部是须弥山与其顶上华丽辉煌的天宫,天宫分为三座院落,每座院落内有两层楼阁,中间院落楼阁顶层内端坐弥勒菩萨说法,楼阁间绘诸赴会佛并菩萨众,象征弥勒上生世界。因此,此铺经变同时反映了弥勒上生与下生,上、下生世界以须弥山和日、月天连接。三会下部为水榭、宝池、莲花等内容。画面</p><p class="ql-block">下部则是一座瑰丽奇特的三层宝幢。</p> <p class="ql-block">东方净土变(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48窟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经变依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制,描绘东方净土世界的美妙庄。佛经说在我们所处世界的东方,由近而远依次有七个佛国,是净土世界,其中最远的名为“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为此世界的教主,在这幅经变中,宏伟开阔的寺院空间容纳了丰富的建筑形象。庭院中有一大型台,前面布置着五座大小错落的小舞台,中轴线上有五开大殿,左右两侧向属开十八间回,大及回廊前,月台宽,众多的佛与萨、侍从等漫步其间。回意之后,更是宇恢宏,镜,飞虹当空,是当时宫险观华建筑群的写,为罕见l</p> <p class="ql-block">西方净土变(复制)</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17窟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这是莫高最具代表性的经变画之一,表现的是阿弥陀净土。正中是佛及萨、天人侍从所在的莲池与露台中轴线上有前后佛殿,前两侧有楼、阁、台、碑各一座,后殿建于平座上,佛两侧有回廊周绕,环抱之势,形成寺院后部的突出部分,成为“凸”字形布局,使回意产生曲折变化,增加寺院平面的进深,体现出匠意巧思高第217北壁经变中的建筑,是初、盛唐建筑画的重要分水岭。气度非凡的梵宫琳宇居中,左右端各有一座楼,在它们之间对称地安置了六座高台,有两座砖台,四座竖楼式木台,台上都设有方亭或歇山顶的小事。整个组群横向连以通长的折,富有规律性的变化。穿越楼台碑间的多资飞天,飘带婉转,流云清逸与建筑的梁柱檐方正的直线适成对比,流动和凝重互映,典雅灵动</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85窟(整窟原大临)</p><p class="ql-block">该窟开凿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534—556年)</span>西魏大统年间,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大统五年(539年)的墨书题记,是敦煌石窟中现存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记录的洞窟。主室为覆斗顶形窟,平面呈方形。窟室中央现存一座,元代所建的方形坛台,南壁和北壁对称开凿四个小禅室部分禅室内还残存元代所修小塔的塔身。窟顶中心画华盖式藻井。四披绘中国传统神话中诸神与佛教护法神的形象,有摩尼宝珠、力士飞天、雷公、乌获、伏羲、女娲等。四披下部一周绘三十六身禅僧于山间草庐中坐禅。山林间绘有各种野兽及捕猎场景。</p><p class="ql-block">西壁中央凿圆券形大龛,两侧各有一小龛。主龛内为倚坐说法佛,两侧小龛内各一身禅僧塑像。龛外壁两侧画佛教诸天形象,有日天、月天、诸星辰、摩醯首罗天、毗瑟纽天、鸠摩罗天、毗那夜迦天等。龛沿以忍冬纹装饰。</p><p class="ql-block">南壁依上、中、下三段分布不同题材。上段绘十一身持乐器的伎乐飞天;中段绘《五百强盗因缘》故事画;下段则绘有《化跋提长者及姊因缘》《度恶牛因缘》《沙弥守戒自杀因缘》和《婆罗门施身闻偈因缘》故事画,其构图为中国传统的长卷连环画形式。</p><p class="ql-block">北壁分上、下二段,上段绘有七铺说法图,每铺下方均有发愿文和男、女供养人像,北壁下段亦开有四个小禅室,与南壁小禅室相对应。</p><p class="ql-block">东壁门上方绘有三身坐佛;门南、北两侧各绘大型佛说法图一铺。雨道顶层残存中唐所绘坐菩萨一铺;南壁为中唐画不空绢索观音经变一铺;北壁为中唐画如意轮观音经变一铺。前室平面横长方形,窟顶为一面斜坡形,存宋画残痕。前室西壁门上开一小窟(第286窟),门南残存宋代供养人像,底层可见中唐画,最底层为西魏壁画。门北为第287窟,存宋画男供养人像。</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20窟(整窟原大临)</p><p class="ql-block">初唐(公元618—712年)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开凿于初唐(中唐、晚唐、五代、宋、清重修)。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当四壁之上层壁画大面积脱落,经敦煌艺术研究所剥离后,初唐艺术杰作赫然重晖。主室西壁开禽,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清重修),龛沿下画初唐供养人像。龛外两侧画文殊、普贤变各一铺。此窟南北壁均为通壁巨制,南壁画“无量寿经变”,北壁画“药师经变”。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男女供养人各一身,另有贞观十六年(642年)题记一方门两侧绘“维摩经变”。</p><p class="ql-block">197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此窟重层甬道进行了整体搬迁,底层壁画完好如初,甬道北壁有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画新样文殊变一铺;翟奉达等供养人画像七身;题记一方;甬道南壁晚唐画一佛、一比丘、七供养人;五代翟奉达书“检家谱”题记一方。此窟壁画,每幅皆为上乘之作,是唐代莫高窟中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莫高窟第320窟(整窟原大临)</span></p><p class="ql-block">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此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开凿于盛唐(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佛龛。主室平面近方形,顶藻井画云头牡丹纹井心,周围绘方胜、半团花、菱形、团花、鱼鳞等纹样。边饰以朱、青、绿敷色叠染,色彩浓艳厚重,保存犹新。四披画千佛。南壁中央画释迦说法图一铺(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损坏两方)。西壁内塑像仅存一佛、一弟子、二萨。龛顶弥勒说法图中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依次而立,天王身着锁子甲、髀,为说法图中见。龛内壁绘有八弟子、二菩萨,菩萨服饰华丽;龛外两侧绘观音。北壁画三联式布局的“观无量寿经变”,中间是“极乐净土”内容,两侧为“未生怨”“十六观”,形式与阿弥陀经变相类似。画面突出宝池中莲花化生、祥禽瑞鸟与伎乐的描绘,境界优雅色彩以青、绿、黑为主,色调清淡,是盛唐同题材经变画的统一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