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14)——(阿里篇)边境线上的扎达(二)古格王国之谜

慧云

<p class="ql-block">  清晨,由托林出发继续西行,去古格王国。山路蜿蜒,没有一点绿色,但已不再觉得荒凉,国王与平民,英雄与士卒,都曾在这里走过。这里曾经与内地各个时期的王朝更替一样热闹过、惊悚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初听到扎达这名字时感到很有趣,一片寸草不生的高寒之地,竟与一个“富翁”(渣打)的名字同音!现在看来,这里的财富绝不输于那个闻名于世的银行。且不说墨彩渲染的山色,嵯峨峭立的土林,单是眼前这片荒漠,就埋藏着多少象雄文明的宝藏;雍仲苯教的智慧;还有前方那个曾经物阜民丰的古格王国。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在青藏线上看到巍巍昆仑时的感觉,面对着横亘于天地间的灰褐色山体,其上虽无寸草,却不敢有丝毫不恭、不肃,心中除了敬畏,还是敬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文章说:荒漠中寻找人类的居所,只要有河流,尽管沿河走,“趋水而居”是规律。果真我们在距托林20公里的象泉河边,土林环绕的土山上看到了古格王国的都城,这里是札布让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在史书中,在传说中一直隐在云雾中的古格王国,终于在清晨的阳光里明朗地矗立在我们面前了。这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王朝古城堡遗址。虽然满山遗留的房基、洞窟形如破损的蜂巢,但整座山依然残存着些许睥睨与傲然。故事、典故、壁画神话俯拾皆是,写满了古格王国的断壁残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历史要回到7世纪初,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了日喀则地区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象雄)、青海的吐谷浑诸部后,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迁都逻些(拉萨),一时强盛无比。200年后吐蕃王国分崩离析,贵族各自拥兵立邦,战乱四起。此时的吐蕃,内忧外患,周围基本没了朋友,全是被自己打过、怼过,和正在打自己的王朝,最后在不停踩雷的节奏上,走向了灭亡。这期间上映了一幕幕宗教与政权博弈,母子、兄弟相残的混杀格斗剧……比最富想象力的虚构,还要惊险、精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而松赞干布的后人吉德尼玛衮为保命逃到阿里,令人没想到的是:被吐蕃管辖称臣二百余年的象雄王后裔向他伸出了援手,且将辖地与女儿一并交给了这个松赞干布的十一代孙,从而建立地方政权,将所辖地盘改称阿里。历史上曾经把冰雪围绕的“普兰”、土林围绕的“古格”、湖泊围绕的“玛宇”,称为“阿里三围”。吉德尼玛衮晚年将“阿里三围”分封三个儿子,史称“三衮占三围”。由此小儿子德祖衮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之君。</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古格王国得天独厚:象泉河及支流浇灌着良田、哺育着牲畜,养育着沿河十万之众。另有盐湖、金矿、草原上的羊绒,都是边贸生意的资源。<span style="font-size:18px;">鼎盛时期的古格王国是商业、艺术与宗教的中心,受四方膜拜。</span>连现在的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的部分地区都属它的疆土。此时,正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横扫中亚和欧洲时。</p><p class="ql-block">  我们拾级而上,王朝故都遗址一览无余,资料中提到的外围城墙、四角碉楼、山顶王宫、山腰寺庙,以及山脚下比比相邻的数百个民居洞穴,统统在300余年大自然的风化中,变为断壁残垣,坍塌涂地。虽有近年来抢修的房屋殿宇,却是修旧如新,令人扼腕痛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疫情中没有解说员,也无游人,我们便寻找那些显然的旧物察看揣摩。山体下部民居窟中有窟,洞中有洞,约2——10平方米不等,还有大点的三室相连带厨房间,被认为是部分贵族的居室,全部依山就势,利用土林的自然形势挖掘而成,有数百余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上是王宫,国王的居室。还有当年的“议事大厅”,如今只剩围墙绕着一片空旷的土地。没有了屋顶,没有了当年的神威,只有山风在里面呼啸、起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连接国王“地宫”的隧道,曲径通幽;白殿、红殿、度母殿、大威德殿还能看到残存的泥塑佛像和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为古格城堡最后被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人占领,绘有格鲁派宗教领袖宗喀巴的佛殿得以保存。宗喀巴就是曾创建甘丹寺被藏族人尊称为第二佛陀的佛教理论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画中可见,古格人衣着华美,生活富庶,还有与周边印度、克什米尔等南亚国家及中原的贸易往来,陶瓷、茶叶、珊瑚、羊绒……商品繁多,商贾云集。</p> <p class="ql-block">  “供养天女”,被认为是代表了古格壁画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古格庙堂的壁画使用了矿物质颜料,虽历数百年岁月,色泽依然鲜丽,仿佛刚刚搁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特别注意到其绘画风格,女子体态丰腴,<span style="font-size:18px;">线条准确,造型精致秀美。</span>在西藏,除了扎达的托林寺,你很难在其他地方见到如此曼妙的佛教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托林寺与古格壁画所表现出的克什米尔艺术风格,是集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印度和波斯艺术之大成。由此可见,当时的古格王国不仅与周边国家有贸易往来,也有文化艺术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取了一幅大图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  从壁画中的信息感到,当年象泉河流域是一片绿洲的推测似乎可信。另外,也证实古格的确是古代东西方交汇的枢纽地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富庶的王朝开始重新弘扬佛法,崇尚佛教,甚至连古格王阔热都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法号意希沃),后来为延请印度高僧、佛学大师阿底峡来古格讲学而献出了生命。王国还曾多次派人到印度、克什米尔学经,大译师仁钦桑布即是被古格国王选中与其他21位年轻人一起被派往迦湿弥罗(今天克什米尔地区)求法取经的。因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条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相继客死异乡,最后只有大译师仁钦桑布和小译师勒巴喜绕学成归来。他们在托林寺译出佛经、医药等100余部著作,在西藏佛教史上,仁钦桑布被视为后弘期佛教的开山祖师之一。</p><p class="ql-block"> 虔诚的宗教徒们,寡欲向善,踏实隐忍,让国王省却了许多麻烦。宗教使古格王国于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古格宗教的发展在西藏宗教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遗址、遗迹,真不明白:这个有着七百年灿烂历史的大国,怎么会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那10万古格人去了哪里?那个击败它的敌国为什么没有占据这里?在以后的几百年中,也没有人类来此生活?如果没有那些拙劣的修补,它一定还保留着更多当年被毁灭时的现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史料看,关于古格王国所有的历史记录停留在了1630年之前,之后汉藏文字皆无记载。</p> <p class="ql-block">  这个被人类遗忘了的昔日王国,直到300年后,才被英国人吉拉德·麦克沃斯·杨(Gerard Mackworth-Young)发现。1912年,他从印度沿象泉河逆流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1930年代,又有意大利藏学家朱塞佩·图齐 (Giuseppe Tucci )多次入藏,终于历尽艰辛来到古格。当他在气喘吁吁的高反中看到这座世界屋脊上的王国遗址时,深为震撼:在生存条件如此恶劣的生命禁区,居然存在过一个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他在这里考察了多日,写道:“在我们眼前,整面山体被废墟覆盖。看似一个死城,却好像还在守护着奇形怪状的石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齐在几次入藏中还对大译师仁钦桑布的出生地——底雅及热尼一带,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考察,文章收在他的著作《梵天佛地》中。</span>底雅就在古格遗址的西北方向,与克什米尔接壤,海拔不到3000米,盛产杏与厚皮苹果,可谓之扎达的江南。这是回京后看到的资料,当时大脑中没有储存过底雅的信息,擦肩而过了,很是遗憾,知识限制了视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半个世纪,1985年前后,中国考察队在古格进行了新一轮考察,发现了一些颇具历史价值的古物,古格王国一夜消失的疑团渐渐揭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624年两名基督教神父翻过海拔5300多米的玛拉山口,从印度来到这里,意外的受到古格王礼遇。此时古格王弟弟为佛教首领,他的威力已震慑到国王的政权。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633年,僧侣们为反对国王对佛教的背弃而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借机引来克什米尔地区的拉达克王室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但古格王宫固若军事城堡,三面山体斧劈刀削,险不可攀,<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暗道,从山脚通向王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的确是冷兵器时代完美的城堡</span>。围攻月余,没有拿下。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如何使这个存在了700余年的古格王朝至此戛然而止的?没留下只言片语。</p><p class="ql-block"> 于是关于它的消亡,有了各种推测:战争、瘟疫、天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考察队将资料一一梳理,窟穴中有粮仓、武器库,库中存有大批箭杆、铠甲、盾牌,山路上还有散落的铁箭头;山下的洞穴里有30多具无头尸骨,在古格王国存活的最后时刻,应该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们又从一个纸糊的、用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跳神的</span>骷髅面具里,看到了贴在里层的纸上写有葡萄牙文的《圣经》及葡萄牙基督会的地址。由此确认当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教士是葡萄牙人安德拉德,并找到了他撰写的关于古格的</span>书籍与信件。证实他在古格待了5、6年,还在国王帮助下建起了教堂。但战争开始时,他刚刚离开古格,去了印度,书信中只有几句听闻记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说国王的弟弟与拉达克人始终攻不下王宫,便让山下的民众去远山背石头,要依山建一道与王宫同样高的石墙,打败国王。民不堪其苦,悲声弥天。国王动了恻隐之心,开城投降,然后被杀,国亲王戚亦被杀,其弟也被拉达克人杀死。真是兄弟阋墙,引狼入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说是国王从王宫跳下山崖自杀,嫔妃们也随之跳下。有一首诗,记不清哪里看到的了:“身着华美衣裙的嫔妃们,像殉葬的鲜花,飘落山谷……” 悲剧,将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就这样,一个王国当初像谜一样,旋起于雪域之巅;如今又像风一样,飘散在历史的山谷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人把古格王国的成败归结为“成也宗教,败也宗教”,其实是有人把宗教当成获取世俗利益的工具了。宗教信仰,在当权者与平民百姓那里有着不同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年在新疆一整天的行车中看不到人影。竟然寂寞得期盼收费站。在古格的山上却没这感觉,我知道有许多灵魂在上面的王宫里,在下面的洞穴里,他们和我一样,曾看过前面的土林、河流,殿堂的壁画,他们或许未曾走远。人逾七十,300年的光阴,已不觉得有多么长,仿佛抬眼便看到:他们正蹒跚在历史的走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得山来,再次回望空荡残缺的古格遗址,忽然感到它也不再有睥睨天下的神气,在无限的时空中,谁都是沧海一粟,谁都是无可奈何。残缺是一种美,消失也是一种美,因为它留下了空旷,也留下了无尽的回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