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村我永生难忘的地方

黑馬

清華村我曾经的軍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热血青年响应祖国召唤从东西南北来到秦岭脚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铁道兵独立汽车团第十连(代号8784部队)营地,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军旅生活。 清华村,它坐落在终南山北麓八百里秦川南际,隶属陕西省长安县辖区。营区的门口有一条延绵不断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中的小鱼儿时不时扭动着身躯探出脑袋欲与兵共舞,门前淌过的秦岭山水哗啦哗啦淙淙悬溜……,余音绕梁之感于耳不绝,好象是一次心灵的滋润,感觉有如春日细雨在脸上亲吻,真的有点情不自禁,在心里默默为它合拍。喧嚣的流水声好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诉说着军营里的故事。延着石板搭建的桥面直通马路,南面是一条水渠和新二大队的苹果树、毛栗子树、柿子树,营区东面是第五机械工业部二〇三研究所,营区的西面是五机部第二〇三研究所的生活区、邮电局、供销社、印刷厂、职工医院、职工子弟学校,再往西穿过一条巷子就是我新训结束后要驻守的军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汽车修理营(代号59095部队、后字第261部队),出营门就是210国道,应该是古人开拓的子午道,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四川万源的公路。从西万公路往沣峪口可延伸至国营关山机器制造厂(代号206信箱)。营区的北面是五机部第二〇三研究所职工宿舍楼、母子楼、劳动服务公司、印刷厂,再往北是一条战备路和新二大队村民居住集散地、变电站。 我们的营房是一栋红砖混结构设外楼梯的小二楼。营房一分为三,左边是我们新兵一连的营房,中间是训练队的营房,右边是新兵二连的营房、厨房。各连队各走各的门,整个营区南高北低 ,二层楼房北面东是蓝球场、西是器械训练场,从蓝球场到操场有条坡道,站在坡道上对整个操场一览无余。 小二楼的东边建有一长排平房,分别为新兵一连的炊事班、厨房、司务处、仓库、多用途礼堂。进大门右边是原铁道兵独立汽车团第十连的材料库、汽车场,沿坡道往南直通营房,我们新兵一、二连的生活、学习、训练操课全都在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的一天,出于恋旧的心怀,约了几个老战友去寻找曾经难以忘怀的新兵训练营地。步入那个熟悉的营门,一脸望去,山还是那个山,楼还是那个楼,操场空旷,平房未改,坡道依旧,只是营房旧了好多,杂草多了不少,寂静荒野不热闹了,看起来有些凄凉,当年热火朝天的营区也完全没有了军绿色,院落荒草半人高,破砖烂瓦满地是,围墙、操场、宿舍显得破败不堪,心情一下子落了千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0多年前,原总后勤部第一汽车修理营征招的新兵就在这个沙场点兵的(因铁道兵独立汽车团第十连移防,部分营房闲置,修理营用此场地新训)。当年这个营院兵声鼎沸,歌声嘹亮,军号昂扬,杀声震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每每想到,脑海里都会升腾起旌旗飘扬、沙场点兵的壮观场面。每每想起我穿着崭新的绿军装,打着背包昂首挺胸走向军营门口的那一幕……那天下午,老首长、老班长们举着横幅敲锣打鼓列队欢迎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新兵蛋子入列时,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副营长赵兴国、连长张俊林、苏志荣、指导员谢玉寿,排长任德军、肖道明,班长李阳军、霍守举等领导在点兵台唱花名册的那一幕幕永生难忘……。 白驹过隙,日光荏苒,不知不觉地从青年走到老年。有多少故事值得回忆,有多少语言可以诉说,有多少真情留了下来,有多少机会让我们选择?一切仿佛都还是昨天。时光流逝了,记忆往事走远了,却深深的留在了记忆和脑海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