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岁,是一个人闪耀璀璨光辉的青春岁月,也是人生中最值得留恋的花样年华。当年,我也二十岁。但是我的二十岁却没有光辉闪耀。那年,我用二十岁的年华作睹注,头顶上被套着“回乡知青”的光环,回到了当年被称之为广阔天地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田野里,在磨练中度过了我一生中黄金般的三年。三年的“回乡知青”生涯,是我走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我人生旅途中受锻炼最艰苦的一段经历。回乡知青的经历五味杂陈,在那段心路历程中我愤慲过,痛苦过,甚至想把它从人生经历中抹去。可是,那些镌刻在心灵上的回乡知青生活的回忆,往往又被淳扑善良的乡土人情所复盖。使我又情不自禁地去怀念那段回乡知青生活,不得不搜寻艰苦岁月里,磨砺过的乡野小村的点点滴滴 ...... 。</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高中学生,户籍都要转变为城市户籍,即所谓商品粮户籍。但是伟大领袖一声号令,前后三届即六六,六七,六八届高中学生全部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即所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户籍也随之变成农村户籍。当年下放到广阔天地农村的,有两类知识青年,一是家在城市的属“上山下乡知青”,由政府直接安排到农村。二是家在农村的属“回乡知青”,学生本人直接回到自己的家。我是家在农村的六七届高中学生,属“回乡知青”。我们的回乡,学校没有欢送大会,家乡也没有夹道欢迎的队伍。也就没有了表决心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锣鼓喧天的场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踌躇满志的我,离开熟悉的校园,宣告我的中学生涯结束,结束浪漫色彩的学生时代,回到了野猪湖东畔,一个近乎赤贫的小乡村。成了我们这个小乡村的一名新社员,公社的一名为数不多的回乡务农知青,一段痛苦经历就此开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乍暖还寒。可能是水土不服,我的小腿上长满了小水泡,一个接着一个,成片成串明晃晃的,又痛又痒。只要一抓,水泡破了,脓水流哪,哪就再长新水泡。当时吃也不安睡也不宁,下田劳作时,疼痛得更加难以忍受。但是,为了在“再教育”中讨个好印象,自己只有忍受着疼痛,咬紧牙关跟着社员们拼命地干。</p><p class="ql-block">回乡的第一个忙季开始了。当时口号是“不栽五一秧” ,就是要求在五月一日之前插完早稻秧。生产队为了争取早日完成插秧任务,起早贪黑地干。我这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社员,“插秧"却是我的唯一专长。农历三,四月天,阴雨绵绵,气温很低,人下到水田里,一股冰寒气直刺骨子心。不大一会功夫,擞擞北风吹得全身冰凉,手也冻僵了,清亮的鼻涕也掛在鼻尖,让我难受极了。还有那水田里的蚂蟥,总是光顾我最多。用村里小姑大婶们讥笑我的话说,那些蚂蟥是“欺生”,书生的小腿又白又嫩,正好喂喂蚂蟥。每天我的两条小腿至少爬上七八条上十条蚂蟥,它们一条接一条,不声不响,不一会,瘪瘪的蚂蟥就变成一条红通通的血袋子。被蚂蟥咬过的地方,奇痒无比,一抓还溃烂。更可恨的是,下一批蚂蟥专咬溃烂处,使人疼痛难忍。说实在的,在插秧的日子里,冷不怕,累不怕,就怕蚂蟥腿上爬。</p><p class="ql-block"> 春忙的季节,也是村里"青黄不接 "的时候。当年生产队按工分分口粮,我们家劳动力少,分到的粮食很少,每年只够半年口粮,另外半年就只能青菜凑合着过。春忙时,每天在水田里躬着腰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收工前,早已肌肠漉漉。回到家,却只能喝上一碗青菜煮米糊,真是食不裹腹。那段缺吃少食煎熬人的经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使我有些后怕。</p><p class="ql-block"> 第一年的秋收后,适逢农村的兴修水利热潮。我背着行李,带上工具与村民一道步行二三十里路,到达了堤防湖地。一到现场,工地一片淤泥,让人倾刻傻了眼。但是村民们却一声不吭地卷起裤腿,下到泥坑里一锹一锹地清理淤泥。村民们这种样行动无声地感召了我,于是我也无奈地下到泥坑里开始了劳作。秋末初冬的季节,阵阵寒风袭人,泥水冰凉刺骨。一会功夫,泥腿上被河蚌泥螺划出一道道血口子,鲜血和着污泥糊滿了整个小腿。收工回到住地,腰酸背痛。腿上伤痕累累,手掌上磨破的血泡依旧糊着血水,火烧火辣疼痛难忍。晚上休息,就在农户堂屋的泥土地上,铺上几把稻草,打开铺盖就是床位。由于这些村庄都是地处湖区,地面十分潮湿。一觉醒来,铺盖湿漉漉的,年老的叔叔伯爷们都喊腰胀,叫苦不迭。但是那个年代,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第二天天还没亮,村民们照常一声不吭地上工地。如此这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往复经年。但不能忘却的是,在日后挑土爬坡筑堤中,我的双肩磨蹭破皮,小腿也肿得厉害。在我难以为继的紧要关头,大队堤坡需要人工用石夯夯实。打夯人齐备了,还缺一个领头叫号子的人。那时候村里人沒多少文化,只数我的文化水平高一点。大队一位带班的老领导,让我负责喊打夯号子。喊号子需要大量的文字内容,那时候在学校“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我熟读了毛主席诗词,老三篇文章,此时正好派上用场。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接受了这个美差。在多少年以后,每当回首这段经历时,对那位解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领导,仍然充满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在回乡的日子里,磨练自己的同时,也享受着乡亲们的关爱。记得有一次下了倾盆大雨,我没有雨具,祝家么房老大叔硬是把他的斗篷让给我,自己却淋着大雨。这使我感动之至,也使我领悟到老农民舍己待人的朴实情感。有一年夏季,连续几天倾盆大雨,村庄的冲田进水了,庄稼都被积水吞没,汪洋一片,分不清楚哪是水田,哪是田埂。我当时被安排在村北荒凉的山岗坡地上抜草,我远远地看着大水泛滥成灾,心中隐隐作痛,感觉很害怕。可是村民们团结在一起,顶着风雨挖沟引流,身体被雨水淋湿也全然不顾。经过村民的通力合作奋战,半天功夫,大水慢慢的退去了。在村民们的呵护下,后来水稻照常大丰收了。我亲身经历了这次大水的灾害,看到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村民们团结一心,顽强抗灾的场景。感觉我们乡下人也不平凡,小村虽穷,人们也没有多少文化,但人心却是这么样的善良,这么样的团结。可见,穷乡环境更能体现人性中朴实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在回乡的日子里,我很快与村民们关系融洽了,他们把我当成真正的村里人。在村里,不仅在各方面锻练了自己,同时也分享着他们的快乐。特别值得怀念的,是和村里的一群年轻人一起劳动一起娱乐的日子。当年村子里,与我年龄相当的小伙子有二十几号人,年轻人在一起相处,除了劳动的艰苦,更多的是别有情趣的欢乐。在早年农村,村民们是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谈不上有任何消遣活动,更没有业余的文化生活,既单调还乏味。但是后来的年轻人就大不一样,他们大多读了几天书,有的还不乏闯荡社会的阅历。特别地,同村子还有两个武汉下放回的知青。这两个知青,一个擅长拉二胡,吹口琴,一个擅长拉手提琴,歌也唱的不错,还会点武功。在大都市知青的影响下,我们这一群年轻人的生活就不只限于体力劳动。我们白天劳作,晚上更多的还是聚在一起,坐在谁家房头屋前,看着月亮冉冉升起,数着天上闪烁的繁星。大家兴趣盎然地谈天说地,玩乐器,吊嗓子,无鞠无束。在那些年月,我们特别盼望雨天,遇上雨天,特别是农闲的雨天,就是生产队放工休息的日子。在那些难得的放工日子里,青年们用自娱自乐的办法,尽情地吹着口琴、拉着二胡、手提琴、唱着歌曲。那婉转悠扬而熟悉的琴声,和着歌声嘻笑声飘逸在村庄的上空。那优美的旋律,欢乐的场景,深深地打动着我。只有这时我们才能渲泄内心的情感,忘记田间劳作的疲劳。在乡下劳动的日子里,是悠扬的琴声和着歌声支撑着、温暖着、慰藉着我们的心,也让那些苍白艰辛的日子有了一丝丝色彩,平添了生机和希望。</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蹉跎岁月里,我和我的同村小伙伴们,每天上工时荷着农具啍着小调,一同奔向田间地头;收工时,拖着疲乏的身子,仍然把一路欢歌洒在田野。春天,播种插早秧;盛夏,收割早稻,抢插晚稻秧;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我们摘棉花、刨红薯、收割晚稻、打场堆垛;隆冬,顶着风雪,参加生产大队统一安排的青年突击队,在零下的气温下开辟大寨田,兴修农田水利。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日落西山才返回。吃在田间地头,小憩在枯草遍地的荒坡上。</p><p class="ql-block"> 在回乡磨练的日子里,我尚感欣慰的是,还收获了大自然的美:当谷子成熟的季节,滿畈稻浪滚滚,金光闪闪;夕阳映红半边天,村里炊烟裊裊升起,一幅无需着墨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打谷场上,村民们堆垛的喊号声,打谷机脱粒声此起彼伏,交汇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在那些日子里,我也和村民们分享着劳动的喜悦。在田间地头,男村民们在水车上,在犁耙中放声唱着小调,水车和犁耙富有节奏的扑水声和着小调声飘逸在田野上空;女村民们在稻田中收割,清脆的鐮刀收割声和着女人们叽叽喳喳声,谱成了收获喜悦的协奏曲。在工间休息时间,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风生。热了,坐在老槐树下,摘下草帽当蒲扇,真是一种别致的享受。汗了,随手撩起一片衣襟擦擦汗。渴了,蹲在池塘边,双手捧上凉水喝一口,甜滋滋特别解凉。当夕阳藏进西山脚下,村民们收工了。他们有的挑着担儿,有的荷着农具走在田埂上。牛儿的”哞哞”叫声,社员们的说笑声汇集成一曲晚归的欢歌。这些最美最美的画面,是我亲身经历的一幅最完美的风景画。那景、那情直到今日仍是抹不去,挥不掉。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日子里,我品尝着各种各样的滋味,有艰苦也有欢乐,个中甘苦实难一一表述。但是这方肥沃的土地,养育着这方勤劳淳朴的人民。咸淡皆宜、朴实无华的村民无怨无悔,终日劳作在风雨中。那种吃苦耐劳,克勤克俭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们这些当年年轻火热的知青,也奠定了我人生走向的风向标准。</p><p class="ql-block"> 经过农村辛苦磨练三年,终于有一天我离开了那个仍然贫穷的乡村。在那里,我曾经做过事务长,在风雪弥漫的工地上,为数十名农工买过菜送过饭;我当过农民工的领工头,带领村子里二三十号衣衫褴褛,食不裹腹的村民,活跃在一望无际的汉南农场的田野里,东西湖区走马岭、跑马岗农场,也留下过我们的足迹;我曾经在农田里扶着犁,扬着鞭,吆喝着牛,身后阵阵泥浪翻腾声与吆喝声谱成绝妙的协奏曲,冲刷掉了满身的疲倦;我也曾经挑过土,筑过江堤,用自己的双肩担着装满沉重泥块的箢箕,在泥泞的堤坡上艰难地爬行,矗立在湖野上的大堤长年在那里为我作证;我还曾经做过公社水利工地宣传员,拧着纸糊的话筒,用我独有的高亢宏亮的男高音,宣讲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汇集在我久远的记忆名片中。也许这就是当年的我“在农村大有作为”的印证。回乡知青的经历,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那段经历虽然丰富过我们人生的阅历,但是应该说回乡知青题目很沉重,那段艰苦的生活是我们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现在,那段经历已经悄然过去了五十年。五十年的岁月,我们已经学会用浪漫主义情怀去诠释过去了。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始终怀念难忘的那段岁月,往事并不如烟,那逝去的日子历历在目。从那酸甜苦辣中一路走来,我们庆幸拥有了坚强,我们庆幸到现在还珍惜纯真,我们庆幸会心平气和地迎接明天。</p><p class="ql-block"> 感谢你,难忘的崢嵘岁月!铭记你,难忘的“回乡知青年代”!</p><p class="ql-block">2016 .9. 23. 写于“老三届"同学小聚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