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接着上一篇话题,我(七)上一篇介绍了流经所厂的通天河,在凤县唐藏的三线建设者们都不会忘记这条河,它带给了我们很多欢乐和美好的回忆。当然,在洪水泛滥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它桀骜不驯,自然奔放。没有人工开凿痕迹,亘古不变的自然流淌着。</p><p class="ql-block">黄风洞</p><p class="ql-block"> 黄风洞已成为所厂的地标,它位于杨家庄和李家庄的中心,也就是所厂的中心位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一下地图,下面一段是从网上查到的,关于黄风洞的记录。</p><p class="ql-block">把脉唐藏游 初探黄风洞</p><p class="ql-block"> 凤县旅游开发公司招商部、凤县旅游局发展规划部一行五人对凤县唐藏镇境内的黄风洞作了初步调研考察。</p><p class="ql-block"> 黄风洞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著名洞府,位于唐藏镇李家庄村和杨家庄村交界处,洞口处于一高耸挺立的岩石根部,洞径呈下坡状,怪石嶙峋,洞径曲折,幽深莫测。考察组经过入洞探察,认为该洞经专业人士做进一步的科学勘测后,可打造成一处集探险娱乐为一体的野外迷宫,进行科考探险活动。</p><p class="ql-block"> 随后,一行人员对唐藏镇老场村桥头建于道光年间的九神庙和该镇变电站附近的观音庙等几处古庙进行了实地考察。( 陈广 周海兰)</p><p class="ql-block"> 根据上面的记录,他们应该是在近些年考察的。为什么叫黄风洞?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黄风洞是山体的一角,是突出于山体的一块巨石,距地面垂直高度目测有150米左右,正面和地面近乎完全垂直,后面和山体紧密相连,靠近地面处有一个石洞,洞口高约一米五左右,宽约三米的样子。洞中有一条小溪流,水从洞的深处流出,经过洞口绕了一个弯,又流入洞的另一端深处,水从什么地方进的山洞,又流向哪里不得而知。这是我们1969年进山的状态,几年之后,洞中的小溪河流干涸了,直到后来一直再没有水流过。从贴近地面这个洞口向上几米有一个较大的洞口,就像一个高大的门洞对外敞开着,洞口向里迅速缩小,里面成为狭小的石洞和石缝,向里可以攀爬很深,都是钻挤过去的。小时候经常攀爬于洞中,找一块油毡纸,点着作为火把照明钻爬洞中深处,越向里石缝,石洞越小,有时爬进去几乎转不过身来,有时都很难爬出来,洞中有少量蝙蝠栖息,进洞破坏了寂静的环境,人和蝙蝠都受到惊吓,蝙蝠飞舞,人则迅速呈卷缩状保护。石洞不止于一个洞口,另一端某处肯定还和外界相连,否则洞中不会有风吹过,石壁上到处都是细微的尘土,爬出后一个个都成了土人。在1969年,我们刚进山时,石洞中经常会吹出黄风,就是大风夹杂着黄土,从洞中吹出黄风飞扬,这应该就是黄风洞名字的由来,但几年之后就不见了黄风的吹出,直到后来就和洞中的那条小河一样,再没有出现过。我想这可能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应该到过黄风洞唐藏这一地区,书中描写的地貌景物栩栩如生,如果没有经过实地考察,是很难写出生动作品的。</p><p class="ql-block"> 唐藏镇位于凤县县城北部,东南与本县红花铺镇、双石铺镇相连,西北与甘肃两当县张家乡、北道区东岔河乡交界。全镇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37.5公里,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269面,海拔在1100米以上,辖14个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1474户5856人,其中农业人口1385户5351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0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3元。双唐红公路跨境而过,交通便利。年平均气温 10.5摄氏度,降雨量600毫米,光照充沛,海拔高差悬殊,昼夜温差大,山区小气候明显,适宜发展农业。镇政府所在地辛家庄距县诚32公里,距辛家山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17公里。</p><p class="ql-block"> 唐藏镇历史悠久,富有传奇。传说唐朝高僧唐三藏去西天取经时曾来回路过此地,唐藏之名由此而得,还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通天河"、"倒回沟"、"黄风洞"、"晒经石"、"唐初古槐"等古迹见证了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唐藏镇山清水碧,风景秀丽。已建成对外开放的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太阳岛"自然风光旖旎,"奇石险峰立如屏,云海轻雾飘似锦,通天河畔冷杉林,透马峰上摘星辰。"美如仙境的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省内外游客前来现光、旅游,避暑。</p><p class="ql-block"> 唐藏镇小气候特点明显,多种经营各具特色。2003年多经产值达940万元。全镇核桃留存5000株。板栗1000株,杜仲10000株,中药材1500面,天麻10000窝,花椒180万栋,育优质凤椒苗300亩,苹果4000亩,其中澳洲青苹果1000亩。近年末,镇政府以农业"三县"建设为契机,狠抓多经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镇累计栽植花椒180万株。已挂果的有50万株,年产花椒25万斤,年产值250万元。其中建成千亩人红袍花椒示范园3个(辛家庄、曹家庄、李家庄杨家庄)。全镇发展苹果4000多亩,建成了以庞家河为龙头的市级千亩优质苹果示范园1个,已挂果2600亩,果园种三叶草300亩,果实套袋800万只,年产苹果3000吨,实现总产值300万元。花椒、苹果已成为全镇多经骨干项目也是群众增收的拳头产品。</p><p class="ql-block"> 以上关于唐藏镇的介绍摘自于网络。这些数字数据以及丰硕的成果,都是近些年的。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我们见证的整个近20年时间里,这一地区贫穷落后,人们只能顾及温饱,根本谈不上旅游。尽管有糖藏古镇和西游记小说中的《黄风洞》,但那个年代的交通不便,深山中和外界几乎没有通讯联络。选择在此建厂是一理想的靠山,隐蔽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在六区居住的小孩经常爬到黄风洞顶端去,顶端较为平坦,巨石顶端的石缝中长出很多树木,松柏居多,这些植物的生命力真是顽强,石缝中的少量泥土竟能使它们顽强的扎根生长,挺拔向上,傲然屹立。它们正印证了三线建设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不畏艰苦的环境,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山中奇迹。</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们还比赛,看谁先爬到山顶,在山顶疯玩一阵后,有时沿原路返回,有时又向更高的山爬去,在山梁上,在山涧中,在密林中穿行,每个小孩对黄蜂洞及周围山峰中的道路都烂熟于心,我们小时的寒暑假很多都是在山林中度过的。还搞了好几次很危险的自创游戏,我们几个小孩将汽车队的废旧轮胎用绳子捆绑好脱拽到山顶,大家分工明确,有在前面拉的,有在后面抬的,推的,真可谓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轮胎托拽上山顶。休息一番,每个人找好位置坐定,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将轮胎竖起,轻轻一推轮胎向山下滚去,由于事先选好了轮胎滚动的树木植被较少的的路线,轮胎急速向下滚落,当碰到大的石块时,轮胎弹起飞得很高,落下弹起再落下,继续滚动,直至滚到山下,山下就是通天河,落到河的乱石中,才能停下来。后来长大些了,才知道这种游戏是非常危险的,山下小路时常有人走动,如果碰巧了,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附近不太高的野山杏都被我们早早的摘下投打着玩儿了。待山杏成熟时就要去较高的山林中寻找,记得有一次我们兄弟三人去我们居住对面山上寻找山杏,爬得很高,在密林中找到一棵杏树,黄澄澄的杏挂满了一树,已经到了成熟期,有些先期成熟的已经落到地下,树下是多年积累的很厚的树叶,就像海绵一样,软绵绵的,我们非常高兴,并不急于采摘,而是捡了很多树下的杏,躺在软绵绵的草甸上边休息边吃了起来,掉下来的杏是熟透的,酸甜可口。野山杏树没有经过人工嫁接,果实都不是很大,味道非常好。我们兄弟三人躺在密林中,阳光从茂密枝叶的缝隙中星星散散的照射下来,微风吹动着树叶摆动,星稀的阳光不停的变换着投射的位置。我们兄弟躺着,说笑着,享受着我们辛苦寻找到的果实。我们并不多食,爸爸妈妈经常给我们讲,桃饱杏伤人,李子吃多更伤身。待吃完休息好后,我们开始采摘,大弟弟上到树上,使劲儿用力摇晃,金黄色的杏瞬间落满了一地,甚至可以用密密麻麻的一层来形容,我和小弟弟只管往书包中捡拾就是了,柔软的树叶层铺垫不会损伤山杏,有些损伤的是在下落过程中先砸到了树枝上,我们只捡拾好的。沿山坡滚落较远的和有擦伤的就不要了。很快就装满了我们兄弟三人的书包。准备下山。</p><p class="ql-block"> 爸爸说吃完杏把杏核留下,山杏已经成熟,那时也没有冰箱,两三天后,杏就开始腐烂了,爸爸把腐烂的杏剥开扔掉,杏核清洗后晾干,砸开取出杏仁,满满的两大碗杏仁,足有一两斤,野山杏杏仁较苦,但油性非常大,非常香,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去掉咖色外皮,洁白的杏仁就可以食用了,爸爸把黄豆和杏仁一起煮好后,用盐和大料腌制作为咸菜食用。爸爸给我们做油茶,放上杏仁是非常好吃的。油茶就是先蒋面炒熟,称为炒面,再烧开一锅水,把炒面放入,再放些杏仁,放些盐,就是油茶。物资匮乏,没有芝麻,没有麻花,没有其它配料可以放入。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换换口味儿,也不失是一种非常好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夏秋季节,山上的野果较多,有些能够食用,有些看着鲜艳无比,丰满圆润,外观喜人,但是有毒,家长也经常提醒。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把我们兄弟三人叫到一起说,附近山里的三线职工子弟在山上玩时吃了一种叫马桑果的植物,正在医院急救。各单位都发了通知,希望职工们回去后教育子女不能吃山上不认识,不熟悉的的野果。从此之后知道了马桑果这种果实是有毒的。在山上玩时也就不再吃不认识的野果了。下面是从网上查到的马桑植物。</p><p class="ql-block">马桑果</p><p class="ql-block"> 马桑果又名毒空木、水马桑、鸭食木、鸡瘟柴、马鞍子等,为马桑科植物,生长于山坡或山沟中,我国南方各省多见。马桑果豌豆大小,圆形多肉,未成熟时呈绿色。</p><p class="ql-block"> 常见为灌木,在湖北利川也偶有乔木状发现,分枝水平开展,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狭翅,每5~6月份成熟,初呈鲜红色,后渐变为紫黑色,味甜略涩,有剧毒,常被儿童采摘误食而中毒,甚至引起死亡。</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山中玩时,不认识的果实是绝对不吃。我们在山中常吃的有沙棘,酸溜溜,羊奶子,还有一种叫茜子的,有五味子,八月瓜,野山枣,山桃,山杏,李子那就不必说了。干果类的有毛栗子,榛子,松子,核桃,还有一种野核桃,外壳皱褶多,非常坚硬,仁少,但油性非常大。菌类的有各种野生蘑菇,如鸡腿蘑,松蘑,草菇,还有一种极为少见的龙须蘑,大家都知道不认识的蘑菇是绝对不能吃的。山中还有很多野菜,野韭菜,野蒜,蕨菜,竹笋,野生黄花。这些在现在看来是非常珍贵的山珍,但在当时,每人每月四两油,有时两三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以上的山珍不配上油,不拿肉炒还有味道么。</p><p class="ql-block"> 我和一位同学还有我的小弟弟去三岔河采集茜子。茜子学名叫什么不得而知,在网上没有查到这种植物,可能是由于名字不相符,茜子酷似沙棘或酸溜溜,是一种小的野果,不像沙棘或酸溜溜那样爆酸,使人无法接受,是微酸甜的小颗粒果,三岔河距离所厂有几公里远,小弟弟只有几岁,徒步行走来回,对于现在的小孩,肯定是没有这样毅力的。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和同学约好了一同前往。这种植物可能较喜水,常常生长在河道旁,附近的河道旁也有很多,但都被采摘了。这种野山果有绿豆大小,紧贴于植物枝叉上,不便采摘。基本上都是边采摘边吃掉了,回来时还撅了很多果实茂盛的枝叉带回家中。来回近十公里的山路只为吃点野果,不知疲乏,这就是大山中的孩子,在玩中锻炼了坚韧不屈的性格。现在和同学相聚在一起,谈起这件事时,他也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还说到很多细节,给我的记录提供了素材。</p><p class="ql-block"> 松塔是一种松树上产的塔状物,大的有20公分长左右,小臂粗细,未成熟时是青绿色,麟片壮包裹住松子,外表满是松油,成熟后通体变成褐色,鳞片张开,松子儿从中掉落出来。</p><p class="ql-block"> 一次和几个同学骑自行车去几十公里的新家山采松塔,上山途中有一颗很粗的朽木树桩有一人高左右,不知谁在旁边点火把树桩烧的非常黑。上山时没有注意到,当我们采完松塔背着下山时,远远看着黑色粗大的朽木,就像一只硕大的黑熊,在前方站立着,同学们都站定看着,越看越觉得就是一只大黑熊,有个同学甚至说它在动。大家都紧张起来,准备向山上撤退。这时有个同学说,咱们上来时好像有一个黑木桩。大家再仔细观察地形地貌和上来时的路线。确认就是那个黑木桩时,才放心的向山下走去,是一个趣事,也是一个有惊无险的经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