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美国66号公路自驾纪行 1

我在(woozii)

<p class="ql-block">2013年9月,我们一行5人租了一辆道奇面包车从芝加哥O'HARE国际机场开始了我们的66号公路之行。我们用了21天的时间到达加州的Santa Monica,走完了美国“母亲路”。我们一路上不紧不慢,风餐露宿,走马观花,感触良多。时到今日,老友见面说起了仍感慨不已! 翻出那时的照片,乐趣多多。由此想到借用《美篇》把它们连接起来。一来有便好友查阅,二来为走过此路的朋友抛砖引玉,更为打算走上这段旅途的驴友做个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的段落以时间顺序排列。</p> 66号公路的Logo (网络照片) 66号公路的地图。我们基本循此而行,但如遇到不远处有打卡景点时也有所伸延(网络照片)。 66号公路始建于1926年11月11日,于1938年才宣告全程完工。它起始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穿越密苏里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斜贯美国版图一直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后来延伸至圣蒙尼卡Santa Monica),跨八个州,三个时区,全长3943公里。(网络照片) 二战后根据1956年通过的「州际公路法案」而建起四车道的州际公路之后,当初沿著地形、起伏弯曲的66号公路逐渐沦落为地方公路、私人车道,或被弃用。而1985年66号公路正式被从地图上除名,寿归正寝。(网络照片) 虽然66号公路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对美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仍让人无法遗忘。1990年,在亚利桑那州和密苏里州成立了“66号公路联盟”。密苏里州更宣布此路为“州历史公路”(State Historic Route),并且设立了“历史66号公路”(Historic Route 66)路牌。在各地66号公路联盟的努力下,原本已经消失于地图的66线,又重新以「历史66号公路」之名回到地图。(网络照片) 正如美国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在小说《愤怒的葡萄》里所写的那样:“66号公路是母亲之路,是飞翔之路……”66号公路,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见证了美国人自由、勇敢与进取的精神。但如今再走这条公路,只是文化之旅,怀旧之旅。我们随着Bobby Troupe的“66号公路”歌声,沿着这条公路追寻老一代的美国梦。(网络照片) 第1-2天,芝加哥<div><br></div><div>芝加哥是我们66号公路之行的第一站。这座沿密执安湖岸铺展了100多公里的美国第三大城市让人望而生畏。计划只有两天的时间,走马观花而已。穿行于车水马龙之间,远眺于摩天大楼之巅,流连于浩渺大湖之畔,迷醉于灯红酒绿之乡...... 没来之前,对芝加哥的印象那部和城市同名的好莱坞电影以及那些20年代黑帮在街头巷尾火拼的场面。而现如今Al Capone只剩下了传奇。1871年的大火曾几乎烧毁了全城。而今天所见的这些宏大建筑无不是从当时的废墟里拔地而起。你不由得不佩服这里居民坚忍不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当年横贯美国的66号公路以这里为起点也绝不会是偶然吧。<br></div><div><br></div> 密执安湖畔的芝加哥中心区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格兰特公园公园一角 穿行于楼群之间的轨道车,经常在好莱坞的影片中见到。 鸟瞰芝加哥的CBD区和远处的密执安大湖 西尔斯大厦<br><br>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是美国最高的建筑。楼高443米,地上110层,地下3层,包括两个天线总高520米。这幢摩天大楼由1600名工人用3年时间建成。1974年对外开放,当时为世界最高建筑。这项纪录保持了20多年,直到1996年才被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双子塔打破。大楼的第103层叫摩天台(Skydeck),它距地面412米,对游人开放。在上面转一圈,全芝加哥一览无余。站立在特意修建的玻璃平台上就如悬在几百米高的空中,好不刺激! 格兰特公园<br><br>在芝加哥商务区和密持安大湖之间有一片巨大的空地。这里有喷泉,纪念碑,广场..... 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就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中杰出将领,前总统命名的格兰特公园。当初芝加哥开埠之时这个区域便被保留为公共绿地,不得建有任何建筑。二十世纪初曾有人在公园里建筑但也被有识之士付诸法律而予以阻止。如今这片被精心呵护的绿地被誉为“芝加哥的前花园”。芝加哥重大的公共活动如每年一度的芝加哥音乐节等都在这里上演。 晚上去大湖看夜景 第三天 新赛伦历史主题公园<br><br>1828年两位白人移民James Rutledge和John Camron在伊利诺斯州的Sangamon河畔盖了一座磨坊,这就是新赛伦(New Salem)小村的开端。后来村子里陆续建起了一些民房和商店然后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可惜好景不长,由于这里的河水太浅不适合蒸汽船行驶,再加上附近的县城搬了家,小镇在1840年前后被逐渐废弃了。像很多美国早期历史的移民点一样,小村的历史本来就此可以划上了句号了,但所幸的是1831年22岁的亚伯拉罕.林肯来到了这个小村。他在这里生活了6年,在村里做过店员,当过民兵,后来经营小店,干过邮递员,土地测量员,铁路扳道工.... 林肯最后从这里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经过了一次选举失败后林肯在这里成功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他1837年离开小村前往州议会所在地斯普林菲尔德赴任,再从那里赢得了美国第16任总统的大选。林肯在新赛伦生活期间像那时候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村子里租房居住,或者睡在所工作的商店或办公室里。林肯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于是这位仅受过十八个月非正规教育的年轻人在这里考上了律师资格。新赛伦在1930年代被辟为历史主题公园。小村按原貌重建。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都身着当时的服装展示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br><br> <div>林肯的城市 - Springfield<br></div><div><br>从66号公路起点西行200英里就到达了伊利诺斯的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汉译春田市)。这个十几万人口的小城依然弥漫着牧歌般乡村城镇的气息。由于1827-61年间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生活在这里并从这里出发入主白宫,于是似乎这里的一切都还散发着这位伟人的余温。清晨时议会广场还人行稀少,但屹立在广场上林肯总统高大青铜雕像在初升的朝阳下熠熠生辉。林肯总统的目光坚定地注视着他眼前的宽广大道 - 当年66号公路就是从这里继续西行,一直到达辽阔无际得太平洋。<br></div> 春田街拍<br><br>美国伊利诺斯的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市(Springfield)又译春田市。好美丽的名字。著名的66号公路从芝加哥到这里是前往西部的第一个大城市。这里街道行人不多,老城依然保持着旧大陆的古朴风格。走在这里就像走在英格兰,荷兰或德国的一个小镇上。 林肯故居<br><br>在伊利诺斯州首府春田市老城区第五街有一个完全保留了18世纪美国殖民建筑风格街区。街区中心一座木制二层小楼是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故居。林肯于1844年用了1200美元从主持他们婚礼的牧师手里购买了这块土地建屋。然后在这里生活了17年。在那段日子里,林肯每天从这里到不远处的律师事务所上班。妻子玛丽在家操持家务。他们4个儿子中有三个在这所房子里出生。1861年林肯赢得了总统选举,在这里和邻居一起隆重庆祝之后前往华盛顿入主白宫。林肯1865年遇刺后,林肯夫人再也没有回过这里。也许是不堪回首这太多的甜美记忆吧。现在这里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历史纪念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这座朴素的小屋缅怀这位改写了世界历史的世纪伟人。 林肯-亨顿律师事务所旧址<br><br>美国伊利诺斯州春田(Springfield)市第六街112号N是美国前总统林肯和他的合伙人赫登的律师事务所。林肯在1843-1852年在此执业。他同时在这里连任了四届伊利诺斯州众议员, 直到1861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除了在这里撰写了他的第一个就职演说稿之外他还在动身前往白宫前对他的合伙人说:“如果活着我会回来,到时候我们再一起办官司。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他的办公室,建筑物和街道没有变,可他再也没有回来。 林肯之墓<br><br>去过华盛顿的人都会对庄严肃穆的林肯纪念堂印象深刻。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林肯最后的长眠之地是伊利诺斯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城郊的橡树岭公墓 - 这是当地的一个普通公墓。但你不会错过 - 一座30米的花岗岩方尖塔。四周刻有美国各州的州名(在他的引领下没有分崩离析!)。塔的四角树有象征南北战争时殉难的北方士兵的青铜雕像。而林肯的青铜立像居于正中。方尖碑之下是林肯的墓穴。墓穴四壁上刻有包括葛底斯堡演说在内的林肯最重要的书简和文告,林肯的棺椁之上镌刻有:“如今他属于上苍。”一行大字。 林肯1837年骑着一匹借来的马驮着他的全部家当来到伊利诺斯。24年后在欢呼声中乘火车前往华盛顿就任总统。这位在拓荒生涯中成长起来的总统从来没有改变他俭朴的乡土气。虽然完全靠自学成才的他缺乏行政和外交技巧,但他机智幽默、正直睿智,一生追求公正、自由、博爱、统一和仁慈。而最终引领美利坚走上光荣之路。是他的夫人玛丽替他选择了这个长眠之地 - 和始终支持他并一辈子为之服务的人民永远在一起。 Shea's 博物馆<br><br>在老66号公路进入伊利诺斯州的首府斯普林菲尔德之前路边有这样一个小博物馆。这里都是有关这条美国母亲路的搜藏。老车的零部件,路标,信号灯,加油机,各种路边小店的标志应有尽有。从这个小小的博物馆你就能深深体会到这个没有多久历史的新大陆居民浓厚的怀旧之情。 第四天<div><br></div><div>玉米热狗<br><br>沿着66号公路有许多很有特色的美国食品。而伊利诺斯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一出城的这家Cozy Dog(玉米热狗)大概是最为著名。Ed Waldmire Jr夫妇1946年在这里正式推出这款油炸玉米糊包裹的肉香肠之时正是66号公路大行其道的鼎盛时代。于是这款快餐成了66号公路的一个符号,以致后来介绍66号公路的书籍无不对此津津乐道。我们赶到这里正是中午,小店生意不错。除了玉米热狗,小店还出售有关66号公路的纪念品,就连啤酒带着66的标志。问过旁边吃饭的警官,我们放心喝下66啤酒。因为这啤酒不含酒精,不会影响下午的驾驶。和一家就餐的当地居民聊天还爽快地我们拍照,说起我们大老远地来跑66号公路,他们的自豪溢于言表。<br></div> 圣路易斯拱门<br><br>由芬兰人E Sarrinen(图4)设计的高达192米的不锈钢拱门屹立在密苏里州最大的城市圣路易市的密西西比河畔。这座地标式建筑标志着当年移民的大潮从这里滚滚西去,开始他们的美国梦的旅途。大拱门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为此我们特意绕到城市的对岸。而紧挨着大拱门的一侧则是当年的66号公路。我们就是通过这条公路继续西行。 圣路易斯市<br><br>圣路易斯位于密苏里州东部与伊利诺伊州接界处,是密苏里州第二大城市。密苏里河与密西西比河在此汇合,造就了这个美国中西部的水陆交通枢纽。正是因为如此,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由此起起步 - 193米高的巨大不锈钢拱门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城市中心围绕着一座18世纪的Courthouse耸立着的都是高大的现代建筑,标志着圣路易斯的急速发展的镀金时代。圣路易斯和中国也颇有渊源,这里举办了1904的世博会,当时在美国的孙中山和以大清国贝子溥伦的官方代表团都曾前来参观。 MungeMoss汽车旅馆<br><br>我们当晚住在密苏里州小镇Lebanon附近的MungeMoss汽车旅馆。它大概是66号公路上最上镜的汽车旅馆以至于在所以有关66号公路的书中基本上都能读到有关的故事。尽管66号公路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但于之同时建立的这家老旅馆一直保持着那个时候的传统色彩。高高竖起的招牌和晚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大老远就给在高速公路上旅行的司机们送去暖暖的乡情....... <div>第五天</div><div><br></div>Galen矿业好运输博物馆以及约瑟夫的老爷车<br><br>约瑟夫今年81岁,开的这辆福特T型车比他还大6岁!我们沿着66号公路到达堪萨斯州小镇Galena的这个小博物馆时,他正好开着他的老爷车停下来。老人家热情地邀请我们坐他的车兜风,于是我们就在这西部小镇上风光了一把。约瑟夫就出生在附近,家里养马,二战时入伍当兵去了欧洲,九死一生地打到德国。战后务过农,作过工,退休之后在这个地方的小博物馆当志愿者。对当地的历史他如数家珍,但谈起已经不在的发小时不胜唏嘘。邀请他一起吃过午饭,被他谢绝了,说是老伴在家里饭都做好了。 彩虹桥<br><br>这是一座建于1923年,位于堪萨斯州里弗顿以西约 2 英里的 Brush Creek 上的一座旧桥,是前美国 66 号公路唯一幸存的原始桥梁。这座桥经常被涂鸦覆盖,经常需要被重新粉刷成白色。 由于它的历史作用,这座桥于 1983 年 3 月 10 日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 这座桥相当狭窄,为了便利交通,已经在它旁边建造了一座替代桥。现在只是一条短的单向道路将车辆通向彩虹桥。现在桥上仍可通行,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从漆着66号公路标志的桥面慢速通过。2000 年,乡村歌手布拉德·佩斯利 (Brad Paisley) 在桥上为 TLC 特辑“66 号公路:美国大街”演唱了“66 号公路”。 Baxter Springs<br><br>美国中部堪萨斯州小镇BaxterSprings在欧洲移民到达美洲之初是一个和当地印第安人进行贸易的地点。后来因为牛仔开始大规模赶牛从中西部前往东部途经这里而使小镇得以迅速膨胀,到1870左右这里成为堪萨斯的第一个”牛镇“。可是铁路随后修到了德克萨斯。陆路牛帮的消失带给小镇第一次衰落。东方不亮西方亮,后来小镇周围发现的铅矿又使得小镇又回光返照。而1926年66号公路从小镇中心通过也给小镇锦上添花。可惜好景不长,到1940年铅矿被挖掘殆尽,于是小镇再一次没落。现在的小镇居民努力以旅游业重振经济。可是看着沿街空荡荡的店铺,看来想要再牛一把似乎还得有一段长路好走。<br><br> 迈阿密的老剧院<br><br>这可不是佛罗里达的那个度假名城迈阿密。这是密苏里州的同名小镇,1890年最初由一个货栈发展而来。1904年附近的铅锌矿使小镇风生水起。66号公路的通车也给小镇带来了繁荣。这座Coleman剧院就是当时小镇鼎盛时期的写照。有着精美雕刻包厢和金叶修饰的天花板的豪华剧场上演过许多世界名剧,许<br>多明星大腕也曾在来此光彩登场。可惜好景不再,当我们循迹而至时大门紧锁。门口的大街上空荡荡的也没见几个人影。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5.cn/3w9t6n8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2013 美国66号公路自驾纪行 2</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