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中语文教学总离不开“课文”,而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被人所批评,其实也就是“课文”没教好。我们常说“课文”就是学习语文的“例子”,暂且抛开学生的“学”不说,单说老师的“教”,这课文也并不是好“教”的。为什么?因为这每一篇“小文章”其实都包含着“大世界”,知识点多不说,还能让人各有各的说法、教法。哪些知识要教?哪些要点须讲?哪些素养要训练?哪些能力要培养?可谓“众说纷纭”“各有其理”。</p> 文章,只要识字者,谁都可以读,而且还能够“各读各的味”。这很正常,也是应该的,因为那是泡一杯茶,拿一本书,躺在摇椅上的一种浪漫与惬意。但假如把它当作一篇“课文”,而且还是中小学课文,当我们再去读,那就不该是闲来袖手坐的“随心所欲”了。特别是对于那些以它为媒的语文老师来说,对它的“解读”,与那些学者的“欣赏”,以及与一般读者的“阅读”,那是很有区别的——“欣赏”与“阅读”大都是以己感受为主,并不需要顾及别人;而教师的“解读”不仅要有自己的感受,更要考虑到怎样传递给学生。比如,我们听了一些学者的讲座很振奋,读到一些教授的赏析文章,感叹其挖掘得深而佩服,可一到用他们所讲的那些在自己课堂教学时又泄了气——没法落实。这就是“欣赏”不能当作“解读”的最好明证。 这样说,对“课文”的“解读”该如何下手呢?<br> 那就是遵循“该教的”原则。一篇文章,在向中小学生去教学时,总有一些是必须要让学生知道的,有一些是可知道也可不知道的,有经验的老师就应该教那些“必须的”,那些可教又可不教的是从中选择的。比如,一篇课文中出现的较重要的字词等基本功底需要积累;还有课文的主旨、语言、结构、写法方面有突出的地方需要点明;还有教深与教浅,还需要顾及到学生年龄层次的不同,等等。不能随自己的喜好信马由缰,美其名曰“洒脱”,实则是“散漫”。 此本书,就是基于这样的立场——从能更好地落实好“教”的角度来“解读”课文,再进一步落到“可教”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有“解读”,更有基于这种解读之上的“教学设计”——这包含了从理论再到实践的完整环节。这更偏重于给年轻的语文老师提供一点帮助,好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课文”,再到更好地在课堂去落实好教学。 本人又特别倡导:一定不长篇大论,一定不装腔作秀;让读者们一看即明,让同仁们一做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纷乱的思想头绪化,把纸面上的设计可操作化。让“课文”教学回归本源,让语文老师找回自信。 国家统一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从2017年9月开始,与上一版本的人教社教材相比,新增不少课文。对于这些新增课文,老师们手边资料较少,解读起来有困难,教学实施更没参考,在此背景下,本人萌生了编一本“新增初中语文课文解读及教学设计”的想法,既为自己深入钻研这些新课文立下目标,又为一线的初中语文同行提供一点点可以借鉴的材料。这便是编写此书的初衷。由于水平有限,肯定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权当是自己的尝试与抛砖引玉吧,还请初中语文同行们批评指正;至于成效如何,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 是以为序,致敬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