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时保定行(上)2021.6.3——

anda

<p class="ql-block">位于保定城西一亩泉,地处山前平原。民间传说一亩泉水是当年宋代名将杨延昭任保州防御使时,因作战急于用水,是他用枪扎出来的。传说虽然离奇,却也寄托着保定人民对这条母亲河的款款深情。在真实的千载历史上,这条母亲河也与保定府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空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有一亩泉,后有保定府”所言非虚。</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清,一亩泉“带来”保定府。</p><p class="ql-block">宋朝,李继宣疏一亩泉河,保州始成都市。</p><p class="ql-block">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李继宣出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p><p class="ql-block">元朝,张柔引一亩泉之水,重建保州城。</p><p class="ql-block">丁亥年春,(张柔)以满城地隘不能容众,乃移镇于保……向者,井泉咸卤,不可饮食,遂引鸡距、一亩二泉,凿城门而入,疏为长河,以流秽浊。楼观相望,陂池映带,若图画然,遂为燕南一大都会。</p><p class="ql-block">明朝,明洪武元年,始置保定府。</p><p class="ql-block">保定府——元保定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九月为府。</p><p class="ql-block">清朝,直隶总督方观承,疏浚一亩泉河。</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七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奏,保定府属满城县奇村河,发源一亩泉……臣委员赴上游遍访……一律疏浚。</p><p class="ql-block">据《畿辅通志》载:“一亩泉”皆发源于易水岭之渝河,地下伏流而来。</p><p class="ql-block">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给一亩泉一带的养鱼、种稻,带来了良好条件。《宋史.渠志》载: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 ( 一亩泉〉为稻田,横广十里,深五尺至三尺,曰西塘泊。</p><p class="ql-block">滔滔鸡水自西北向东南,环绕保定古城,构成“上谷八景”之一的 “鸡水环清”。</p><p class="ql-block">民国《中国地名辞典》记载,一亩泉源出河北保定满城县贤台社,泉自地中涌出,方广一亩,故此得名。</p><p class="ql-block">“一亩泉,老河头,曲曲弯弯东南流”,一亩泉汇集众泉之水流向东南,为府河源头,曾为保定市饮用水水源地。</p><p class="ql-block">“先有一亩泉,后有保定府”——一亩泉与保定府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空间保定府。</p><p class="ql-block">一亩泉是保定的母亲泉,府河的发源地,古莲花池的汲水之源,孕育了保定府一文一武一衙署的灿烂文明,从古至今滋养着整个保定府。</p> <p class="ql-block">保定,古称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历来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三百年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区域性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保定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保定地区为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诞生了荆轲、刘备、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等一批历史名人,市内文物古迹众多,如古莲花池、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等。</p><p class="ql-block">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是中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WWF低碳试点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是戏曲之乡、游泳之乡、“长寿之城”,因体育冠军辈出,又称“冠军之城”,2017年,保定市入选“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涉及保定市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p><p class="ql-block">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今保定分属于冀州和幽州。周武王灭掉商王朝后,保定属燕侯国。</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保定西南部建立了鲜虞国,后来晋国不断东侵,保定南部逐渐被晋国和鲜虞国占领,北部则为燕国所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80年的战国中期,齐伐燕占领桑邱(距今保定城北10公里左右),保定为齐国所辖。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约中山国伐燕,燕国北部为齐国占领,南部被中山国占领,保定为中山国所辖。</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p><p class="ql-block">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置奉化军(治清苑县),天成三年(928年)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p><p class="ql-block">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半月余,称金台顿。太平兴国六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淳化三年(992年),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p><p class="ql-block">金天会七年(1129年),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金贞佑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侵,破保州城,保州遂为废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重建保州城,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p><p class="ql-block">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取永保安定之意,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区与今行政区范围大体相近,历代政区变化多在此基础上调整。</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正德十年(1515年),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崇祯十一年(1638年)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沿清代直隶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县。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废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复清苑县,设范阳道(治清苑),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民国五年(1916年)9月,置直隶督军署。民国七年(1918年)改川粤湘赣经略使署,民国九年(1920年)易直鲁豫巡阅使署。民国二十四(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保定设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保定,为河北省日伪军政首脑机关驻地。日本投降后,国民党 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迁回北平。</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保定市,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为省会,保定市为省辖市;8月9日,保定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同时成立定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p><p class="ql-block">1994年12月,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为省辖市。</p><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p><p class="ql-block">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p><p class="ql-block">保定市位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上游。大清河上游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水系上游为拒马河,自张坊出山口以下分为南、北拒马河。北拒马河在涿州市境内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汇入后称白沟河;南拒马河在定兴北河店有北易水、中易水汇入,白沟河、南拒马河在白沟新城汇流,以下称大清河。北支洪水经新盖房枢纽分别由白沟引河入白洋淀和新盖房分洪道入东淀。南支水系有潴龙河、唐河、孝义河、府河、漕河、萍河等,均汇入白洋淀,南支洪水经白洋淀下口的枣林庄枢纽入东淀。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积4.3万平方公里,白洋淀以上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境内水系的最大特点是呈扇形分布,自成水系。</p><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20个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保定仍为河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项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国家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落户保定,奠定了保定的工业基础,也增强了保定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保定的发展也有过曲折和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使保定各项事业的发展真正步入快车道。保定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兴的现代产业再次受到世人关注。</p><p class="ql-block">保定的行政区划几经变迁。1954年6月,定县专区撤销,原由其所辖的定县、曲阳、阜平、博野、蠡县、安国6县划归保定专区,行唐、新乐、无极、深泽、安平、饶阳划归石家庄专区。原属保定专区的固安县划归通县专区。保定专区辖22县。</p><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撤销专区建制,专、市合并称保定市。同年,撤销原市辖的满城、清苑、完县三个区建制,建清苑县(含原满城、完县、清苑)。保定市共辖10县1市区。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合并的大县陆续分置,1962年恢复22县1市。保定市区1953年建郊区,1957年撤销,1963年5月复建,1961年7月建新市区,1962年9月建北市区和南市区。1966年1月,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1968年2月,省会迁至石家庄。</p> 直隶总督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p><p class="ql-block">原建筑始建于元朝,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直隶地处京歌,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p><p class="ql-block">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总督、巡抚的设置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一般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统管全省官吏任免、节制军队、诉讼审判、外交处理、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负责。</p> <p class="ql-block">“公生明”坊为木质四柱三间结构,直对大堂而立。南向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红底金字“公生明”,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秋毫。北向亦刻有黄庭坚手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为官者的俸禄均来自于百姓血汗,为官要秉公执法,否则天理难容。这十六个字,总督坐于大堂之内便时时在目,告诫自己为官必公正廉明。</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里有个“公生明”坊,渊源很深</p><p class="ql-block">黄庭坚书《御制戒石铭》书法拓片。</p><p class="ql-block">此坊背后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千余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直隶是天子脚下的重地,其地位尤为重要,直隶总督经历了由中央直辖到地方统辖的过渡时期。统兵是总督的专责,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说明朝廷对直隶总督统兵保卫京师格外关注。</p><p class="ql-block">从雍正二年(1724年)李维钧首任直隶总督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止,187年中,共产生直隶总督75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数月,任职5年以上的只有方观承、周元理、李鸿章、袁世凯等10余人。其中李鸿章任期最长,他3次受命,先后达28年之久。这种平均不到两年一任次的频繁更替,原因除有的总督病故、革职或降调外,也是清朝中央驾驭地方大吏的一种手段,因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结党营私,难以控制,认为适当调换可免于此弊。</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为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与大宁都司署、参将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来的直隶巡抚升任直隶总督,仍驻节保定,于是在原基础上重建了总督衙署。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先后为直隶督军署、直鲁豫巡阅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机关所在地。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以更道相隔,衙署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即中路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并配有左右耳房、厢房等,三开间的黑色大门上方,悬挂雍正皇帝手书“直隶总督部院”匾额,封闭式的格局和威严的气氛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其它辅助建筑等如花厅、幕府院等分列在东西两路。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阶上,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银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鹰”称为衙内一景。</p><p class="ql-block">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东侧室为议事厅,西侧室为启事厅,是总督与幕僚议事之所。立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庞廊贯通。托凛、廊檐、门嵋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p> <p class="ql-block">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烙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p> <p class="ql-block">虽然直隶总督署的规模和等级与故宫无法项背,但它也是前朝后寝的格局,朝、寝的分界线就是二堂之后的内宅门,内宅包括三堂和四堂。三堂又称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内签押房(办公室),历任总督习经练字、著书立说,主要就在这里。四堂又称上房,这里花木繁茂,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东西宽1200余里。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臣,有的直隶总督在任期内也为地方办了些实事。史料记载,同治年间的曾国藩,曾由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而正式就任直隶总督。当时的直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处是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满地灾荒,民生凋敝,再加吏治腐败,武备废弛,社会秩序极端混乱。曾国藩上任后,一是整顿吏治,减轻民负,严令各地“不准于应征钱粮之外,加派分文”,告诫各级官员要“视民事须如家事”,为民众“休养生息”创造条件;二是清理狱讼,对长期积压的各类民刑案件进行了审理,并制定了《直隶清讼事宜十条》;三是治理河道,永定河清淤并加固南北两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灾的发生;四是赈济灾荒,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曾氏就任直隶总督虽只有一年多,但其所做所为,却对当时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代史上,直隶总督署曾与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保定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进犯保定,总督署被占领。留守总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员遵照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命直隶守军撤离省城,任侵略军烧杀抢掠,然而,侵略者却在总督署大堂以纵容“拳匪”杀洋人、烧教堂的罪名嫁祸于人,将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员加以审讯,并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外国侵略者端坐于总督署大堂审判中国官员,这在中华民族和直隶总督署的历史上都是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原名章桐,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享年87载,乃清朝末期重臣,清末近四十年的国家大事无不与其有关,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倡导了洋务运动,李鸿章曾经代表清廷签订了《中法新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p><p class="ql-block">李鸿章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国家大事,因此李鸿章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赞他的认为他是国之栋梁,是整个清朝的支柱,有人将其评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毁李鸿章的则认为其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旁落,国土分崩离析。</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的一生功过难辨,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并且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他治下严格,对于军中纪律十分重视,在任职期间,李鸿章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出身和文化。并且李鸿章很务实,不喜欢嘴上说得好听但是不知世事的人,李鸿章还很体恤民情,比起剥削贫困的农民,他更倾向于从商人手中多收一点军饷。李鸿章曾率领淮军,为剿灭太平天国做出卓越的贡献,虽然这种行为造成了过多的杀戮,但毕竟他结束了战争,给了国内一个平静发展的时机。李鸿章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倡导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主张“以夷制夷”的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个炼钢炉、第一支近代海军等等,这一切为了中国后来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后人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并不只是因为李鸿章签下的那些条约,更是因为李鸿章的一味求和的思想和很多错误的决策,他一心想着“和平发育”,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李鸿章在对外交涉时主张议和,妄图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然而却没有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列强是不会坐视中国的发展壮大,他们只会不断的挑起战争来进一步的侵略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想要和平是极不现实的,其艰难可想而知,而且李鸿章在决策上,也又严重的失误之处,主要表现在李鸿章在指挥中日甲午战争中出现失误,导致北洋水师大败;中法战争明明胜利了却和失败没有什么区别等等。</p><p class="ql-block">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李鸿章的功过评说。李鸿章,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家,“弱国无外交”,国家自身的羸弱这不是靠外交家就可以弥补回来的,虽然李鸿章是一个文化上的先进分子,他主张将西方的技术学来增强国家的能力,这很符合中国的实际需求。然而最后,归根到底李鸿章只是一个封建王朝的修补匠,为这个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清国修修补补。是历史造就了李鸿章的辉煌,也是历史给他带来身后骂名无数,对于这样的李鸿章只能说是“惋惜”。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的那样,“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p> 古莲花池 <p class="ql-block">保定古莲花池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足见它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始建于1227年,最初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雪香园”。而“莲花池”则是由于园里池塘中种满了荷花,一到夏天满园的荷花盛开,异常好看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保定古莲花池,乾隆多次写诗赞美,慈禧逃难西安时曾在此暂住。</p><p class="ql-block">美丽的古莲花池就建造在河北保定市内的闹市区,如果想要了解保定,这“涟漪夏艳”的美景自然是不能错过的。熟悉古莲花池的人一定也记得这样一句诗:林泉幽邃,云物苍然。</p><p class="ql-block">林泉幽邃,云物苍然。正是对古莲花池内优美风景的写照。这里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每年一到夏天,东塘芙蓉如面,粉红娇丽;西塘荷花如雪,淡雅清新。</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被誉为“城市蓬莱”和“小西湖”。是我国北方古代园林的明珠。古莲池占地24000平方米,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因为与莲池书院都在同一个地方而更加的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牌楼枋心正面篆书“古莲花池”,表达出本园历史悠久的含义;两侧栏额的题词“摇红”与“涤翠”,状写本园“茂树葱郁,异卉芬蒨”的景色。背面枋心籀书“莲漪夏艳”四字,是对本园夏季景观的精妙概括,是昔日“保定八景”景名之一;两侧栏额的题词“蜺带”与“霞衣”,是对北塘主要景观宛虹桥和满池荷花的赞美。牌楼上的题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黄绮的手笔。</p><p class="ql-block">黄绮(1914~2005年),我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为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第32代孙。</p> <p class="ql-block">直隶图书馆位于保定市古莲花池园内,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是年六月,直隶总督杨士骧为把遭受庚子之厄后的莲池重新建成读书治学的场所,拨银4800两,交直隶提学使卢靖,在水东楼之北、原“鹿柴”处建了直隶图书馆。该馆为一座两层42间的西式小楼,占地269平方尺,平面呈“凸”字形,凸出部分的顶部(三层)建有钟楼,馆名由卢靖题写。这是清代直隶省最早的图书馆。建成后,杨士骧决定把莲池书院万卷楼劫后余下的图书缮本全部移交给直隶图书馆,同时添置一些新书,使该馆的藏书达2000余种,于宣统元年十一月正式对外开放。“为了限制读者,来馆阅览需购买门券,每券收铜币两枚。”“民国以后又将直隶高等学堂的影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和莲池暂存于徐水漕河慈航寺中的《大清三藏圣教真经》全部移入。”1912年,曹锟在保定发动兵变,直隶图书馆被迫闭馆。1914年重新开馆,读者逐渐增多。1924年以后,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图书馆再一次被迫闭馆。1928年,直隶图书馆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图书馆,取消门票制,实行免费阅览。1932年,更名为河北省立莲池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濯锦亭,位于北塘的东北角上,春午坡西南濒水处,是一座红柱擎托、飞檐微翘的古亭。四角重檐攒尖顶。周围柳荫浓蔽,南面临水,是夏日观赏荷景的好处所。相传此亭建于元代,园主人乔维忠的侍女常在此间浣纱,时人因此摘取唐代诗人杜甫《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奉乞栽桃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末句的头二字为之命名。“濯锦”又暗喻荷花,与此处北塘实景切合。</p> <p class="ql-block">“莲叶托桃”指的是古莲花池内六座亭子的造型。这些亭子脊背上都雕塑有荷叶,荷叶上托着的是一只只仙桃。</p><p class="ql-block">莲叶托桃亭——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太后挟带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同年11月,英、法、德、意四国军队侵入保定,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莲花池内的宝物洗劫一空,亭台馆榭也遭到严重损毁。次年,北京“议和”成功,晚清政府签下了自己的最后一个,也是近代中国最为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八国联军撤离北京,慈禧光绪“回銮”。途中须经过保定,刚刚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为迎接銮驾,特令保定知府重新修缮古莲花池,用作“两宫”在保定的行宫。</p><p class="ql-block">修园子的工匠,可能是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愤青”,他们给自己的“老板”挖了个灭九族的坑: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子造型,谐音为“连夜脱逃”,意在讽刺慈禧太后一年前匆匆逃离北京时的仓皇。后来被进住这里的慈禧识破,就在园子里大开杀戒。</p><p class="ql-block">当然,这种说法显然是民间野史,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上“回銮”中的慈禧光绪在保定足足住了四天,对袁世凯的接驾工作十分满意。故事中被手下工匠摆了一道的袁世凯,不仅没遭到任何惩罚,反倒是坐稳了刚刚到手的直隶北洋重任,成为了继李鸿章、荣禄之后的又一位实力派强臣。</p> <p class="ql-block">水东楼,在莲花池园内正东。清同治“莲花池十二景”之一。楼高2层,下层面阔5间,顶为平台,上建轩厅3间,单檐,歇山布瓦顶,结构精巧。</p><p class="ql-block">登楼俯瞰莲池,但见园内诸亭榭顶部均作莲叶托桃形。楼南有碑2通,一为唐苏灵芝书写的《田琬德政碑》,笔法潇洒;一为明王阳明诗碑,笔力雄劲,气度不凡。1990年重修,保持了原来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含沧亭,它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这种亭桥又称屋桥、廊桥,可供游人避雨纳凉、驻足赏景。时任直隶总督的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含沧亭》中这样描述此亭:“亭跨池东水上。西挹瀰淼,东注石窦,湍飞流激。每凭风延咏,如闻濯缨之歌。”亭名取意于孔子、孟子对《沧浪歌》(濯缨之歌)的阐释。</p> <p class="ql-block">洞留篇取宋代苏轼诗:“清篇留峡洞”句意命名。清乾隆皇帝曾先后四次为它题诗。洞内水气充沛,凉爽湿润。洞上为园内最大的假山。</p> <p class="ql-block">昆阆院为小型庭院,南面是客厅,东、西、北三面为庑廊。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即在北廊正中。宫岛大八是日本留学生,因慕院长张裕钊之名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来莲池书院就读,回国后广泛传播张派的书法艺术。</p> 毛泽东在保定的足迹 <p class="ql-block">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其光辉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同志曾经八次来到保定,播火种,建功勋,抓建设,兴文教,青史流芳,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河北有着不解的情缘,他一生曾有30多次到河北。毛泽东唯一一次不是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河北是1918年8月,那时候25岁的毛泽东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而来。为了迎接从湖南到保定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10月6日,毛泽东和蔡和森从北京来到保定。7日,毛泽东同大家一起畅游了保定古莲花池。而毛泽东再次来到古莲花池是1952年11月,当时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连连感叹“不是那个样子了”。</p> <p class="ql-block">从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先后有20批约1800余名中国学生踏上了法兰西的国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p><p class="ql-block">回望历史,这次运动无论在中国的政治、科技、教育还是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皆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不仅有后来成为中国政界领袖及要员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还有科学家钱三强、郑大章,艺术家徐悲鸿、潘玉良、林风眠,文学家巴金、萧三等。</p><p class="ql-block">追寻这些伟大的历史足迹,我们不仅看到了百年前负笈求学的中国青年的身影,更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和百年未变之初心、使命。</p> <p class="ql-block">距毛泽东首次到河北30年后的1948年4月,他再次踏上河北大地。那时候他已经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了。他和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辗转来到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在此,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提出迅速召开民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毛泽东还起草了著名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5月27日,毛泽东到平山西柏坡。在近10个月的时间里,他在这里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报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各项准备。</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生注重调查研究,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到基层做调查研究。由于距离北京近,河北省往往是他调研的首选或者调研的第一站,而返京途中,往往再做停留。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毛泽东几乎每年都到河北(包括当时隶属河北的天津市)视察调研。据不完全统计,仅1958年到1966年,毛泽东来河北就达20余次。</p><p class="ql-block">1951年2月,襁褓中的新中国工作千头万绪,抗美援朝也正在进行中。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中央特意安排他到石家庄保育院(今白楼宾馆)休养。从2月4日到4月27日,休养中的毛泽东却夜以继日地工作,小白楼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他对即将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进行了精心编辑和修改,对当时开展的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作了大量的批示和指示,对石家庄的各项建设也作了指示。</p> <p class="ql-block">1954年,毛泽东于4月、8月两次到秦皇岛视察工作,秦皇岛美丽的景色和北戴河波翻浪涌的茫茫沧海给毛泽东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就在那个夏天,击涛搏浪的海中畅游让诗人毛泽东激情勃发,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浪淘沙 · 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也让秦皇岛北戴河从此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为了为即将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准备,毛泽东到徐水和安国进行了调研。1961年,毛泽东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同年9月下旬,毛泽东就基本核算问题到邯郸进行调研,后来据此调整了农村政策,受到了农民的欢迎。1963年1月,毛泽东从湖南返京在河北召开河北城乡工作会议。根据湖南和河北的经验,毛泽东和中央决定在农村进行“四清”。</p> <p class="ql-block">1963年8月,河北发生了特大洪水,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灾后8个月里,他四次来河北了解灾情。年已七旬的毛泽东心情沉重地说:“我现在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还为河北的抗洪展览写下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题词。</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重病中的毛泽东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做出指示,委托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组织抗震救灾工作,要求迅速派慰问团去唐山,慰问灾区人民,安置好灾民生活。唐山地震的报告是毛泽东生前圈阅的最后一份中共中央文件。</p><p class="ql-block">此外,毛泽东对河北的工农业建设也作出过许多重要批示。仅在河北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对遵化的“穷棒子社”、饶阳五公村的农业社、安平南王庄三个贫农的农业社、邢台王志琪的农业社、承德朝梁子的农业社作过著名批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河北的革命、调研实践活动始终贯彻着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这都成为河北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只有了解历史,知道党是怎么走过来的,才能真正走进那个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中国,才能理解是‘为人民谋幸福、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支撑革命先烈视死如归。”走出展馆,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显得更加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站在时光的渡口,历史用一种巨大的感召力让今人的梦想有了最具价值的指引和支撑。回望百年,保定能够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肇始之地,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骄傲。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已经载入史册,载入史册的还有保定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而如今,这种精神已经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并不断升华。</p><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相信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保定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为激励青年一代振兴中华而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李维汉、何长工等留法老前辈的建议与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下,中共中央于1983年2月批准,在保定育德中学旧址建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1992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3年7月,育德中学旧址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9月,留法纪念馆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8月,被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原保定育德中学</p><p class="ql-block">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是一所历史专题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李石曾先生是保定市高阳县人。原保定育德中学率先附设了留法预备班,现在还保留着一部分育德中学旧址。有关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文物史料多己收集到保定。</p> <p class="ql-block">1918年10月6日,在位于西大街与唐家胡同交叉口西南侧的保定第一客栈,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便是湖南籍青年领袖毛泽东。这是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保定,和他一同前来的还有24岁的萧子升和23岁的蔡和森。这几位给中国历史带来深刻影响的风云人物,此行的目的是看望保定地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湘籍同学。</p><p class="ql-block">第一客栈后来改称第一宾馆,现在被改造为书画协会,也兼做茶室、咖啡厅、书店。这是一座封闭式带天井的二层小楼,上下回廊相通,东、西房各有四间,南、北房各有三间,东房底层是门口。整个建筑小巧别致,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的特色。</p>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可谓名气非常大,它是名副其实的将军摇篮,一大批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就是从这里走出的。</p><p class="ql-block">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p><p class="ql-block">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冯国璋,当时称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后,军事学专家蒋百里、第二次直皖战争中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都先后担任过校长。</p><p class="ql-block">若从民初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共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多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军头衔。这些人遍布那一时期的军政各界,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清末的军队培训基地原本设在天津附近的小站,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练兵教员受制《辛丑条约》中不准驻扎天津附近的霸王条款,于是也移师保定。</p><p class="ql-block">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位于河北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处,占地总面积约一百公顷。军校初建时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于校园中心位置。</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建筑格局仿照日本士官学校,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壮观,气势可与当时直隶总督府大门媲美。</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在历史上只存在了21年,1923年彻底毁在后来因贿选总统出名的直系军阀曹锟手上。1920 年夏,直皖战争爆发。皖军前敌总指挥曲同丰(保定军校前任校长)在松林店被俘,皖军十五师向直军投降。当时正值放暑假,军校被直系作为临时收容营房。将投降后的皖系第十五师官兵收容在校园内。因十五师已欠军饷数月,引起下级军官不满,遂鼓动兵员发生哗变,把军校洗劫一遭,并纵火焚烧了部分校舍房屋。</p> <p class="ql-block">手握实权的直系军阀曹锟闻讯,立即派兵前来镇压。结果这伙官兵趁火打劫,公然掠走军校步枪2000支,骡马300匹。以致学校无法复课,只好停办。</p><p class="ql-block">军校停办后的1923年8月,曹锟把他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至保定。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也被停办,至此,保定军校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一座历史名校就这样被人为毁灭了。</p><p class="ql-block">人们普遍认为,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在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是与其培养的人才及这些人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之大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名将:</p><p class="ql-block">张治中、叶挺、薛岳(肄业)、顾祝同、邓演达、黄琪翔、余汉谋、赵博生、郝梦龄、吴奇伟、何柱国、黄镇球、上官云相、韩德勤、商震、周思诚、张辉赞、张群、王柏龄、杨杰、 陈调元、方本仁、何恩溥、刘文辉、唐生智、 邓锡侯、黄琪翔、傅作义、白崇禧、刘峙、陈诚、李品仙、蒋光鼐、蔡廷锴、楚溪春、陶峙岳、陈铭枢、熊式辉,李济深、张克侠、何基丰、陈长捷。</p> <p class="ql-block">步入保定军校纪念馆,“尚武堂”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尚武堂为当时的校长、教育长、副官长办公和居住的处所,是军校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建筑。门口抱柱联:“尚父阴符简练揣摩成一派,武侯韬略鞠躬尽瘁法千秋。”对联意在告诫保定军校生要学习前辈古人优秀的用兵方法,并形成自己的指挥风格,同时刻苦学习,把前辈的用兵方法传承下去。两侧写着“军魂”两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浑厚凝重,显得格外耀眼。</p><p class="ql-block">迈步进去,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校训”:“守信、守时、苦读、勤练、爱校、爱国”,现如今的“尚武堂”已成为了《保定军校文物史料展》的主展厅。尚武堂东、西厢房分别为“保定军校文物史料展”的第三和第四展室,尚武堂内为第一和第二展室。东围墙上还有纪念保定军校建校100周年时,该校专门制作的100位将军的铜像,蔚为壮观。尚武堂两侧的过道立着部分将军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漫步馆内,入目可见的教室、宿舍、检阅台等,建筑都是在遗址上修复。</p><p class="ql-block">通过图片、实物、文献等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现了军校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保定军校学员们在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业绩。他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义不容辞、挺身而出,为捍卫国家独立与民族的生存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全称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若从民国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其中包括蒋介石、白崇禧、叶挺、张治中、傅作义、李济琛等中国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保定军校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正规化军事学府,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军事科学教育的先河。一大批毕业生成为风云人物,他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义不容辞,挺身而出,为捍卫国家独立与民族的生存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这是一所值得纪念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在保定军校从教的校长(总办)有:冯国璋(民国大总统)、段祺瑞(民国总理)、蒋百里(陆军上将,著名军事理论家)。毕业生有:蒋介石、吴佩孚、孙传芳、李济深……</p> <p class="ql-block">杰出校友(国军叙任和追认二级上将及中将加上将衔):张群、靳云鹗、唐生智、王柏龄、蒋光鼐、周玳、张笃伦、宴道刚、杨爱源、苏炳文、刘文岛、门致中、王天培、李品仙、孙楚、孙震、陈铭枢、万耀煌、田颂尧、邓锡侯、陈继承、刘峙、刘文辉、秦德纯、廖磊、熊式辉、祝绍周、徐庭瑶、夏威、赵观涛、黄绍竑、周碞、何健、张贞、张治中、白崇禧、刘建绪、张荫梧、王靖国、赵承绶、鲁英麟、傅作义、赖世璜、楚溪春、周浑元、郝梦龄、余汉谋、吴奇伟、李文田、上官云相、邓龙光、吕超、杨杰、李汉魂、顾祝同、郭忏、黄琪翔、黄镇球、韩德勤、陈诚、刘珍年、周至柔、罗卓英、刘多荃、郭寄峤、钱大钧、王赞续、薛岳、余汉谋、商震、刘峙、刘兴等。</p> <p class="ql-block">将军墙——纪念馆东侧,有纪念保定军校建校100周年时,该校专门制作的100位将军的铜像,蔚为壮观,用青铜雕塑的形式展示了从保定军校中走出的100位将军。</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的教育成果是辉煌无比的,古今中外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所军校在短短的21年内培养出1600余名将军,这是一个奇迹。它所培养的学生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定军校在近现代史上,尤其是在近现代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保定军校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史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白洋淀 <p class="ql-block">白洋淀,属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湖泊。是保定市、沧州市交界143个相互联系的大小淀泊的总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平均年份蓄水量13.2亿立方米,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位于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九条较大的河流入湖,通过湖东北的泄洪闸及溢流堰经赵王新河,汇入大清河。白洋淀受湖体地形、气候变化、人类生产影响等因素,历史上时缩时扩,20世纪后叶-21世纪初缩减幅度较大,1980年代曾干涸,1988年大雨使白洋淀湖区恢复。白洋淀历为战国燕赵、宋辽边界,争战不断;民国以前白洋淀是沟通保定、天津之间的重要航道。湖区的传统产业是渔业及芦苇产业,20世纪后,随着中国国内旅游业的兴起,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并于2007年评定为中国5A级旅游景区。2017年以前,白洋淀为河北省保定市及沧州市共辖,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县、安新县、容城县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至此,白洋淀大部为雄安新区所辖,成为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安新白洋淀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白洋淀最早见于记载的名称或为“祖泽”,《水经注》记有大埿淀、小埿淀,也即大渥淀、小渥淀(渥,当与大清河古称渥城水有关,安新境内古有渥城),西晋时称掘鲤淀,左思在《魏都赋》中提到“掘鲤之淀”。唐李善注:“掘鲤之淀在河间鄚县西”。北魏时称西淀,北宋至明嘉靖间称西塘,并出现“白羊淀”名。宋代在宋辽边界开修塘泺作为塘泊军事防线,一段“……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洋(羊)淀为一水……”,这是白洋淀之名较早的历史记载中出现,《宋史·河渠志》:“……令注白羊淀矣”,当时“白羊淀”已成为白洋淀诸淀的总称了。明代以后,人们见到淀水汪洋浩渺,势连天际,遂演化写成“白洋淀”。为史载容城、雄县、安新间九十九淀之一,此后称“白洋淀”。清代,统称西淀,清代文献“大清自雄入,迳张青口(文安县),口西西淀,口东东淀。”因白洋淀本淀面积居诸淀之首,故今总称白洋淀。</p><p class="ql-block">白洋淀形成于第三纪晚期,成于第四纪,是河北平原北部古盆地的一部分,古雍奴薮的遗迹。白洋淀在地质构造上是属渤海凹陷(新华夏沉陷带)的一部分。早在海西运动时期曾两度下降,最后在第三纪末才沉没于海水之中,形成当时的北京湾。由于黄河和海河水系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成长发育,河北平原逐渐出露水面,冲积扇和三角洲上的坡流与分流,彼此汇合于冲积扇或三角洲的边缘地带,使洪水漫衍的低洼处储水成为湖洼。些洼地和湖泊成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如东淀、白洋淀、文安洼、大浪淀、千顷洼以及沿海的一些其他洼地等。</p> <p class="ql-block">白洋淀形成以后,由于水文气候的变化,海陆进退交替,人类开发利用等,致使古白洋淀经历了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演进过程。在距今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古洼地湖泊又经历了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演变过程。早全新世后期(距今10000-7000年),由于东南的热气团进人,雨水多、泥沙多,加之海面上升,干涸的洼淀再度扩张。到中晚全新世(距今7500-2500年),气候变得温凉、干旱,淀水变浅甚至收缩干涸。</p><p class="ql-block">唐以前,白洋淀地区人类影响较小。《新唐书》有:“鄚州有九十九淀”的记载。洼淀相连,一片泽野。宋初,在宋辽边境的白洋淀地区大建塘泺作为军事防线,使白洋淀范围一度扩大。而宋代的屯垦开发、元代对大运河的改造,使海河宣泄不畅的情况加剧,河北地区洪涝灾害频发。元在北京建大都,燕山、太行山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流域泥沙增多,加速了白洋淀的淤积。</p> <p class="ql-block">明代移民屯田加剧淀区缩小,白洋淀几度干涸,到明代弘治年间,白洋淀有些淀泊已经淤成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为牧马场。”明正德年间,杨村河决口,唐河决入白洋淀。形成了徐、漕、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入淀,白洋淀才具备了现代的规模。为防洪水泛滥,建设了大规模的堤防。尤其是南岸的千里堤的建设,对白洋淀的水面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明代清代,继续对白洋淀进行治理,特别是保天运河的开通,至乾隆28年(1763年)白洋淀东、西淀的界限正式确定下来,“大清自雄入,迳张青口(文安县),口西西淀,口东东淀。”到了清末,政府无力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白洋淀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加快了其衰废过程。民国以后,对海河流域的治理着重于下游航道的治理,中上游河道淤积严重,也加快了中流洼淀的淤积。白洋淀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近代,1950年代初白洋淀总面积为567.6平方公里,到了2010年代减少到366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在行政管辖上,白洋淀原分属于保定、沧州两市的安新、雄县、任丘、容城及高阳五个县市管辖。安新县辖白洋淀西部水域,面积312平方公里,占85%;雄县辖白洋淀东北部水域,面积18.3平方公里;任丘市辖东部水域,面积64.8平方公里。其余少量部分为北部容城县、南部高阳县所辖。2016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在此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淀区大部归入雄安新区辖区之内。2018年4月任丘市与雄县召开移交会议,鄚州镇与七间房乡、苟各庄镇因毗邻白洋淀由雄安新区雄县托管。</p><p class="ql-block">1983年到1988年曾出现连续五年的干淀。直到1988年的一场大型降雨,才使白洋淀得以重新蓄水。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人工调控白洋淀的水量,较好地解决了干淀问题。</p><p class="ql-block">根据2014年到2017年河北省环保厅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白洋淀的主要水污染物已经从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经过多年治理,2018年白洋淀淀区水质与上年相比改善效果明显,主要污染物总磷、氨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5.16%、45.45%。</p><p class="ql-block">白洋淀,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中游的缓洪滞洪区,位于九河下梢,承担着9条河流的洪水调蓄。白洋淀,及其上游几大支流,共同构成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南支。</p> <p class="ql-block">白洋淀河淀相连,沟壕交错,水村园田星罗棋布,沿边筑堤(主要堤防170公里)围埝。堤内洼地连片,堤外淀水荡漾,形成了半水半旱的独特地理特征。</p><p class="ql-block">白洋淀水域辽阔,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淀内有芦苇12万亩,年产量7500万公斤,是本县的重要特产,经济价值高,可编织苇席,加工苇箔,造纸,制作工艺品,故芦苇有“铁杆庄稼”、“寸苇寸金”之称,是淀区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2001年,安新县被河北省评为“芦苇之乡”。淀内有近10万亩荷花,鱼、虾、蟹、贝、莲、藕、芡等水生动植物品种繁多,鱼类有17科54种,以鲤科鱼类最多,经济鱼类约占64%,主要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鲂鱼、鲶鱼、乌鳢等,并盛产元鱼、青虾、河蟹等名优水产品,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鱼、苇在华北地区久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伫立在白洋淀,不禁想起著名作家孙犁在名篇散文《荷花淀》中所描述:“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白洋淀明丽的天然景色,伴随着残酷战争年代里根据地人民内心迸发出来的对祖国,对革命,对同志和亲人炽热无私的爱,像一股暖流,直冲你的心扉,使人经久难忘。一个作家的作品,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是多么的难能可贵。</p> 荆轲公园 <p class="ql-block">荆轲公园2000年开始兴建。2004年建成对外开放后,前来健身游玩的市民和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荆轲公园以荆轲塔为中心建设。荆轲塔又名圣塔院塔,始建于辽代,明清两代和近现代多次修缮。荆轲塔是为古义士荆轲而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户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悲歌从古唱到今。荆轲被称作舍生取义民族精神的代表。2006年6月,荆轲塔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荆轲公园内的荆轲塔在易县城西南一公里处的荆轲山村村南的荆轲山山顶上,形如利剑,直指苍天。塔高26米,须弥座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铃,清风摆动,清脆悦耳,音传四野。</p><p class="ql-block">建造时期辽乾统三年(1103年),塔建在荆轲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时荆轲馆故址,也是荆轲的衣冠冢。冢高34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燕太子丹诀别荆轲,知其有去无还,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为荆轲衣冠冢。大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绐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圣塔并寺院,之后历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5月已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刘楷复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贮以金瓶银阁,葬于地宫,复建塔于上。当时易属金辖,并非大辽之地,但碑刻铭额为“大辽易州重修圣塔记”,刻石用南宋纪元,可见当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国。</p> <p class="ql-block">元代张柔始建保定府、莲花池之后,他基于荆轲的知名度在荆轲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在山上栽植松柏,解放初还保留几棵。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并改圣塔寺为院,塔旁树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戊五月,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士荆轲里”碑一统,清康熙六年(公元六十年即公元1721年)再复并碑一统,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进行了维修。</p><p class="ql-block">荆轲塔,因此山有明代“古义士荆轲里”碑碣,旧传有荆轲衣冠冢和荆轲馆,因此得名。塔建于山上,清碑上又有“辛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故俗称荆轲塔。荆轲(?一前227年)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未遂身死。</p> <p class="ql-block">塔南明代立的石碑上,有明代万历十四年御史熊文熙所题“古义士荆轲里”和对他的评价。北侧有一块清代的残碑,碑额上有“重修圣塔寺记”的字样,碑文经风雨侵蚀,已不易辨认,大意是塔旁有寺院,名“圣塔寺院”,建有亭台楼阁,山上有荆轲馆和衣冠冢遗址,风和日丽之时,常有文人墨客会聚于此饮酒赋诗。作者是金天柱(1736-1795年),字北高,南京人,回族,曾任乾隆时翰林院四译馆正教序班(职司翻译)。&lt;易县县志&gt;有记载。</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六月,圣塔院塔列在全国第六批国保单位之列,荆轲随后列为历史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尊贤重义”、“勇于拼搏”的精神,荆轲是为燕国而死的,这一义举同样千古流传,荆轲塔也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沉湎吟诵。除了荆轲塔之外,共立易水河畔的还有樊於期的血山镇陵塔,太子丹的燕子塔,左伯桃的黑塔和羊角哀的白塔,这些并称“五塔镇燕山”的建筑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一个“义”字。五塔之中,荆轲塔居然在正中间。</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以荆轲为题为之吟咏者不计其数,仅记于史志者,名流不下数百篇。晋陶渊明《咏荆轲》诗曰:“其事虽已没,千载为伤心”;李白《结袜子》诗曰:“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明代易州名士王震则在“易水秋风”一诗中写道:“函关东渡足无忧,何用荆卿去雪仇”。当代有人留诗曰:“孤塔荒郊朔风寒,雀鸟翔集临塔檐。燕王国土今犹在,壮士西奔魂未还。”</p> 狼牙山远眺 <p class="ql-block">狼牙山,古称郎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距县城36千米,由5坨36峰组成。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狼牙山为古易州十景和古城保定八景之一的“狼山竞秀”,地貌复杂,大部分山峰海拔500~800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主要景点有莲花峰、棋盘陀、石棋盘、蚕姑祠、老君堂、勇士陈列馆和壮士纪念塔等。</p><p class="ql-block">1993年5月,狼牙山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12月,狼牙山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8年4月,狼牙山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7年1月,易县狼牙山风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p> 定州中山古都 <p class="ql-block">中山国,于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庶子刘胜为中山王而立,割常山郡北部诸县所置,汉昭四年(前35年),中山王修薨,死而无后中山国废除。国都卢奴位于今河北定州市区。</p><p class="ql-block">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的封庶子刘胜为中山王,中山国传六世:靖王刘胜-哀王刘昌-康王刘昆侈-顷王刘辅-宪王刘福-怀王刘修,五凤四年(前54年)刘修死,无子中山国除。中山国国都卢奴(在今河北定州市区)。</p><p class="ql-block">汉初元二年(前47)宣帝刘询子刘竟被立为清河王。三年(前46),徙封中山王,建昭四年(前35),薨,无后中山国废除。中山国国都卢奴(在今河北定州市区)。</p><p class="ql-block">汉建昭二年(前37年)六月,汉元帝立子刘兴为信都王。阳朔二年(前23年),改封信都王刘兴为中山王。绥和元年(前8年)八月初九,中山王刘兴去世,子刘箕子嗣位。七年,汉哀帝刘欣死后无子,王莽拥立刘箕子即位,是为汉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立东平思王孙、桃乡顷侯子刘成都为中山王。新朝建立(9年),王莽废除中山王国。中山国国都卢奴(在今河北定州市区)。</p><p class="ql-block">汉代中山国西倚太行山脉,腹拥华北平原,其都城卢奴(今定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孔道上,南连邯郸,北接涿蓟。</p> <p class="ql-block">文献反映出汉代中山文化中的重商传统。《盐铁论·通有》说中山国“纂四通神衢,当天下之蹊,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田畴不修”。所谓“纂四通神衢,当天下之蹊,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说明中山具有良好的商业贸易交通条件;所谓“好末”“不务本”,同《史记·货殖列传》所说“仰机利而食”基本同义,本是对中山人不务农本的批评之语,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批评之语反映了当时工商业在中山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末,枭雄刘备起事之初,“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p><p class="ql-block">中山国地区有重视儒学的传统。在1973年定州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了《论语》《文子》《太公书》等珍贵古籍。汉人事死如事生,这些古籍陪亡人长眠地下,说明墓主生前必是一位喜好读书甚或有较高学术素养的诸侯王。刘修卒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其时距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建议已近80年,所以,八角廊汉墓出土典籍,亦可视作汉武帝之后儒风流布的结果,这也为我们了解汉代儒学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东大街草场胡同。定州贡院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定州贡院。清乾隆三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道光十二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考场。之后历经修缮保留至今,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又名考棚,是中国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p><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为坐北朝南,中轴式布局,平面呈方形,占地22150.7 平方米,建筑面积1547.6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号舍、魁阁两组建筑组合而成。定州贡院既体现了清代建筑特点。贡院平面呈方形,占地2.21公顷,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号舍、魁阁两组建筑组合而成。号舍以山面为正面。魁阁在号舍南面,正中攒尖顶,两侧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观,成为定州贡院的突出特点。魁阁中的二层阁楼,是供奉“魁星”的地方。大堂紧挨着号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后楼是考官观看武生比试的地方,兼做住宿用。定州贡院建筑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规模宏大的考场。之后历经修缮保留。</p><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15日,定州贡院清理文物时发现一方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石碑,碑文记载了定州贡院在百年间新建、重修的缘由和规模。</p><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中轴线上主要有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揽胜楼(后楼)5座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影壁,是贡院的起始建筑,总长22.5米,高6.1米,是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有遮蔽和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考后放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揽胜楼,又称后楼,为考官办公、住宿之所。</p> <p class="ql-block">贡院建筑群为坐北朝南中轴式布局,现保存有中轴线上文场部分的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5座主体建筑,东西对称的建筑形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坐北朝南依次为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后楼等主要建筑,东侧武场区原有演武厅文昌宫、后宫等建筑,每座建筑自成院落,院落间按使用需要或多或少地建有一些附属建筑,大门外还建有兵房,执事仪仗房等以壮观瞻,整个建筑布局有张有弛,富于变化。现保存有中轴线上文场部分的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5座主体建筑,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进入贡院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2丈、长6丈气势雄伟的影壁,为当年揭榜之处。穿过三开间大门,两棵枝干虬劲的古槐郁郁葱葱笑迎宾客,传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定州亲手所植。魁阁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九间,是考试的正式场所,可容纳上百人,最南间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殿脊叠涩四层出檐,翘起的翼角如鸟似翼,如翼似飞,结构严谨复杂,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连,构造独特别致。之后的大堂、后楼为考官办公、住宿之所,构件精雕细琢,体现出我国古代匠师们高超精湛的技艺。后楼又称“揽胜楼”,登临其上,俯瞰贡院全景,更能体味出学子们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心情。贡院的建筑气势雄伟壮观,别具一格,显示了清代建筑风格与高超的设计技巧,行置其中,既可领略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又可想象当年宏大的考试场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到清末一直是定州及附近地方秀才和贡生考试的地方。科举考试被废除后,定州贡院转为它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地方残破不堪。为保持贡院原有风貌,使其作为反映科举制度的一个见证保存下来,国家文物局下拨专项资金对贡院进行修复,同时定州市也投入配套资金予以支持,历经六年对其主体工程进行了修缮。</p><p class="ql-block">据了解,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日前会同河北省专家组,对贡院内的砖瓦、施漆用料、古建筑风格、复原修建等工作进行了核查验收,对定州贡院能按照国家相关《文物法》规定复原该古建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至此,中国北方唯一“秀才考场”终于原貌再现。</p><p class="ql-block">定州市文物部门正在进一步完善贡院内的配套设施,并积极筹备布展前期工作。届时,修缮复原的定州贡院将成为该市重要的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清朝以来,定州隶属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前后管辖曲阳、新乐、无极、深泽等县。原先每逢岁科文武两考,所居定州区域之考生,俱到真定府应试。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往来甚难。王大年到定州任知州后,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请示约乡绅数十人靠众人捐款,创建了定州贡院。道光12年(1833年),定州牧王仲槐对已破败不堪的贡院筹款重修,使贡院旧貌换新颜,成为定州一景。科举考试废除百年,遗迹保留下的不多,在我国北方也就这一处贡院保留较为完整。科举考试实行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体现了一种公平与公正。它渊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年。它直接替代和否定了汉代实行的选官察举和征辟制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之有机会和条件当官。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对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具有280年历史的古树国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步行十几分钟来到刀枪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石柱,上面刻有“文武官员军民至此下马”10个烫金大字,这就是古代所说的下马石。</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文庙都兼有学院的功能,故有“庙学合一”之说。定州文庙西院的中山书院建于1050年,是韩琦任定州知州时依托文庙建起的。韩琦转任之后,苏轼任定州知州时,也曾在此讲学。该书院历经千年,一直是兴教办学的场所,有“中山庙学甲天下”之美誉。如今,中山书院是河北冀中职业学院的主校区。</p> <p class="ql-block">东坡双槐是北宋文豪苏东坡任定州知州(公元1093年)时亲手所植。东者葱郁如舞风,西者杈桠飒拔像神龙,因此被称作东坡龙凤双槐,历经千年,至今仍郁郁葱葱,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戟门是文庙的二门,“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门前列戟二十四支以示威严而得名。戟门为三间三开式,古代皇帝祭孔时,要走中间的这道门,而其他文武官员要走两侧的门,这样规定最主要的目的是显示等级差别。</p> <p class="ql-block">戟门口西边有一块“落星石”,又称“落石”。据清《定州志》记述:州治西二里许,道左有石,横斜三四尺、厚一尺七寸;其质浑朴坚洁,色赤黄如璞玉,流传有星坠在此化作石。之后,此石被誉为神物,移进文庙任人欣赏。</p> <p class="ql-block">乡贤祠是祭祀定州籍乡绅贤士牌位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世师表</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庙正殿,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大成”的意思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殿内正中供奉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两侧供奉的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儒家学说的杰出传承者四配十二哲人。</p> <p class="ql-block">名宦祠是祭祀历史上到任定州有名望官员牌位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定州市,不仅保存着文物古迹雪浪石和东坡双槐,而且一直在传唱着地方戏曲“定州秧歌”。这些,都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有关。</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县,嘉佑年间进士。宋朝熙宁年间,他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后又因“爱性刚偏,黑白太明”,敢直言谏君,於元佑八年,又由礼部尚书贬为定州知州(刺史)。那时,定州北临契丹,是宋朝的边防重镇,苏东坡上任后,首先整饬军纪,修建引箭社,以鼓舞士气。他在定州任职虽然只有八个月,但做了大量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今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苏东坡在定州勤於察访民情。一天,他来到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带巡访,看到这些地方地势低洼,沼泽片片,茂密丛生的杂草掩盖着肥沃的泥土。於是,他便想到盛产水稻的老家四川眉山,如来个“南稻北移”,定会将定州变为富庶之地。於是,他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昔日的荒野水滩开出了一块块稻禾竞秀的水田。</p><p class="ql-block">过了些日子,苏东坡下乡巡访又路过这里,听到插秧的农民在唱:“蛟子咬哇蚂鳖钻,挠洼苦哇插秧难,眼看水荒变成了米粮川。唱不尽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生动朴实的歌词和活泼动听的曲调,吸引了这位既擅长诗画,又精通音律的大文豪。於是,他将词曲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定名为“插秧歌”。自此,插秧歌在定州北部男女老幼间传唱不息。后来,苏东坡又填过几首“插秧歌”歌词,以“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的词句,描绘当年秧歌在定州一带的普及情况。“插秧歌”开始时民间歌舞,后发展为有人物、有情节的河北地方戏曲“定州秧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雪浪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在定州除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外,还广为植树造林。他非常喜欢北方的大槐树。这种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夏季里黄花满枝清香怡人,并且耐严寒抗风雪。苏东坡曾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里栽种了两棵。此树虽历经千载,但至今枝繁叶茂,东面那棵的侧枝向两侧伸展,犹如凤凰展翅;西面那棵则挺拔高耸,犹如神龙游天,故定名为“神龙”、“舞凤”,成为当今定州市一大景观。现在,“神龙”历经千载风雨已有“龙锺之态”、“舞凤葱茏如盖”。树下边还挖有一口“龙井”,正好将架辘轳安在枝桠上。</p><p class="ql-block">至于苏东坡在定州修建的“雪浪斋”,更是有名的一景。它是苏东坡的故居,具有北方建筑的朴实、幽深;又有江南园林建筑之精巧、典雅,乃北宋群体建筑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定州塔建在开元寺塔内,故名“开元寺塔”,又名“开元宝塔”。因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初八地震,自上至下裂缝二寸许,宝瓶摇落。由于两次地震的影响,导致此塔东北角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六月崩塌。开元宝塔,又名定州塔——中国宝塔之王,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座砖质结构塔。塔高十三级,实为十一层。周围64步,座基周长127.65米。高83.7米。</p><p class="ql-block">中国宝塔之王——定州塔,又称开元寺塔、料敌塔,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座砖质结构塔,此塔于1961年3月4日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据定县志载,此塔为宋代所建。宋真宗时,开元寺的和尚“会能”常到西竺(西域天竺)取经,得“舍利子”回来。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皇帝诏“会能”建塔,把“舍利子”埋在塔底下石匣内(即金棺银椁)。建塔工期从咸平四年(1001年)开始,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告成,前后共经历五十四年,工程浩大用材极多,有“砍尽嘉山(曲阳境内)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塔身里外两层,如同母子环抱,中间有阶梯,四面盘旋一直到顶。塔高十三级,实为十一层。周围64步,座基周长127.65米。高83.7米。当时定州地处大宋北陲和辽国接壤。在军事上用于瞭望契丹军情,故又名“料敌塔”。</p><p class="ql-block">因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初八地震,自上至下裂缝二寸许,宝瓶摇落。又光绪八年(1882)九月地震。由于两次地震的影响,导致此塔东北角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六月崩塌。由国家文化部拨修缮专款修复。</p> <p class="ql-block">晏阳初(1893~1990)四川巴中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基督教会在四川省阆中县办的华英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成都基督教会办的华美学校学习。宣统二年(1900),任成都一中英文教师。 1913年赴美国考入耶鲁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开始受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及美国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影响。1918年夏毕业,获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定州晏阳初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晏阳初旧居在定州中山东路定州中学的斜对面,一个典型的北方风格民居,不是门前有块碑,不是建筑油漆的鲜亮,无论如何都会让路人忽略视而不见的。晏阳初是四川巴中人,定州的旧居则是他“贫民教育运动”中在此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p><p class="ql-block">韩琦在地方时,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韩琦为京西路安抚使,自资政殿学士、知扬州迁为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十二月,转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p><p class="ql-block">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并兼安抚使,进位资政殿大学士,又加观文殿学士。定州久为武将镇守,士兵骄横,军纪松弛。韩琦到任后,首先大力整顿军队,采取恩威并行的方法,对品行极其恶劣的士兵果断诛杀,而对以死攻战的则予以重赏。后来他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方圆锐三阵法,命令将士日月操练,结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p> <p class="ql-block">雕塑《将军摇篮》立于保定军校广场中央位置,主体是一位身着戎装骑马驰骋的将军代表,象征着保定军校是诞生了千名将军的摇篮。将军雕像下面圆柱与雕塑的方形基座组成天圆地方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军校学员胸怀报国理想而驰骋于天地之间。圆柱体的外形还代表“1”,表示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正规化的军事院校;雕塑总高19.02 米,象征着保定军校始办于1902 年。基座的台阶为 9 级代表着保定军校共培养了 9 期学员;中心圆柱以环形的浮雕进行装饰,从而构成雕塑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浮雕正面是 5 位军官全身正像,是保定军校所设置的 5 科专业的军人代表,周边的图案则是对步兵、骑兵、工兵、炮兵、辎重兵的形象化描述。</p><p class="ql-block">该雕塑表现了保定军校的历史意义,同我市辉煌的抗战历史与炽热的拥军文化相呼应,充分的展现了我市的军民文化和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勇士”雕塑位于保定市七一路与长城大街交叉口处。五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展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们誉为“狼牙山五勇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旅途中的闹闹</p> <p class="ql-block">保定市第一医院是一家有故事的医院——院景可游、院史可阅!除了院名中含有“第一”的字样,真正让人对该院肃然起敬的原因,是在1963拍摄的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2004年拍摄的新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部作品中,都有保定市第一医院的镜头。</p><p class="ql-block">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拍摄于1963年的春天,其中许多场景都是在古城保定拍摄的——包括现在的西大街、百花路、古莲池等。影片中我党地下工作者银环的工作单位是一家医院。从影片的场景镜头以及银环当时所穿的护士服,基本可以判定她所在的那家医院就是保定市第一医院的前身——思罗医院。</p><p class="ql-block">这其中最为巧合的一件事就是——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的扮演者陈立中,当年有“北影四大老旦”的美誉。1937年她就曾进入保定思罗医院学习,1938年参加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从事抗战宣传、战地救护的工作。二十多年后,她又回到保定思罗医院拍摄了《野火春风斗古城》,实属影片当中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保定市第一医院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老医院。百余年来,先后经历了满清政府、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所医院才完全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自办的医院。</p><p class="ql-block">保定市第一医院的前身是思罗医院,约建于1902—1904年,前身是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为什么叫“思罗”呢?原来,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的那场农民爱国运动中,保定北关的教堂和医院被焚毁,医生、传教士罗著志、侯德祚等人遇害……后作为赔偿,美国人路崇德在现在保定市第一医院的位置建起了两所医院和教堂等。两所医院,一所为男部,为纪念罗著志,称“思罗医院”;一所为女部,为纪念侯德祚夫妇,称“思侯医院”。1936年,思罗和思侯两院合并,更名为保定福音医院。</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医院的名称又有了一系列的变化:1951年8月1日,正式改称为河北省保定市福音医院;1952年6月27日,河北省卫生厅接管了该院,经批准更名为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与现在的“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完全是两码事);1953年4月15日,更名为河北省第二人民医院;1954年6月10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保定市第一医院——此名一直沿用至今。2013年12月20日,保定市人民政府认定“思罗医院病房楼”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保定市第一医院北院重现“思罗医院”</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电影,了解到保定曾经还有这样一个百年的医院;原以为百年的医院只存在于记忆当中……只是待寻着地址找了过去,才已惊讶地发现——在保定市第一医院的北院,一座青砖到顶的“思罗医院”建筑群已重现眼前。欧式风格主体楼的门楣之上,镌有白底金字“思罗医院”四字。西配楼还在修缮装修当中,应是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思罗医院病房楼”了!按功能分区来看,北院的“思罗医院”楼群应为保定市第一医院的门诊楼,南院是保定市第一医院的住院楼。</p><p class="ql-block">思罗医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医院,不分内科、外科等科别。全院大夫都在午前看病房,午后再看门诊。遇有疑难病症,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遇到不熟悉的科目就轮流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经常去协和医院培训学习,许多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医生都能接触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知识,使医术不断得到提高。</p><p class="ql-block">思罗医院”目前还在修缮装修之中,估计不久就会竣工。竣工后,一是希望这里继续为保定市民提供健康保障,二是希望未来这里成为保定的又一处可以回顾历史的观光地……在百年的历史变革中,这里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技术储备和文化底蕴,期待再现曾经“北有协和、南有思罗”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定之行,收获满满,行走在保定这片土地上,心情久久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保定,历史文化悠久。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尧帝故乡,3000多年的历史,元设保定路,明建保定府,清为直隶总督署,以“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得名。</p><p class="ql-block">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戏曲艺术家关汉卿、王实甫等都是保定人。</p><p class="ql-block">保定,红色革命圣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2000多名将军,《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等文学作品谱写了保定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的光荣历史。保定又是驻军大市,军民共建发祥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p><p class="ql-block">古城保定周边地区,白洋淀是抗日时期水上游击队—雁翎队根据地,这里见证了我们伟大人民奋勇顽强拼搏的伟大力量。冉庄地道战和狼牙山五勇士之壮举,见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奋勇抵抗、顽强拼搏的抗战精神。</p><p class="ql-block">保定人文底蕴深厚,是著名的“大学城” 、“体育冠军城”,宋有州学、明有府学、清有莲池书院,现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国家律师学院)、河北金融学院等1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40多所,郗恩庭、郭晶晶、钱红、庞伟等19位世界冠军都出自保定。</p><p class="ql-block">赏不够的美景,读不尽的历史。探寻历史的脚步,倾听历史的回声,我们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 :得大自在</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anda</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