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学期,针对每个班无论在思想品德还是在学习方面暂时都达不到教育培养目标的学生提出的阶段性要求的问题,西关小学建立健全组织,明确了由王金梅校长亲自抓,负总责,教导处、少先大队部等各部门相互配合,艺体组教师具体实施的工作网络,形成了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关爱的良好氛围,踏上了实施各学科领域深度研究和全链式跟踪服务的融合教育发展路径。</p> <p class="ql-block">恍然,一场疫情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按下了暂停键,即使我们不能相见,但是学生的学习不会停止,老师的工作不会延期,在王校长的引领和鼓励下,我们几位老师开启了“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个别有条件的孩子也都参与了进来。</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不在校园,但我们的“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停止,我们每天积极推送教学资源,用心点评孩子们的每份作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小细节,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作品展示——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王艳丽同学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郭乐瑶同学粘贴画</p> <p class="ql-block">贾金同学手工</p> <p class="ql-block">王斌同学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斌同学一边做手工一边向大家讲解详细步骤,真可谓是一部活教材。看着王斌同学在视频中发自肺腑的向老师道谢,我们更加坚定了“师生同心,其利断金”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每位老师都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感触颇深!</p> <p class="ql-block">姜帆老师的教学故事:</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初次来到西关小学,带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来到这里,现在已经进行教学工作两个多月了,从一名在校学生的身份转换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意识到了我有很多的地方都需要认真学习。在上好美术课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融合教育。其教育方式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在给孩子们上融合教育时我们有时候不是选择排排坐的对着黑板、看着老师,而是会让大家与老师围在一起,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上课,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所以我觉得以前听过的一句话挺对的:不管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质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分数不是唯一的指针,而是适才适能的快乐学习 。在近期的教授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融合教育可以促进孩子们理解平等、尊重、接收、接纳的思想,在共同学习共处的环节中塑造了他们善良、友好、同理旁人,助人为乐等许多出色的品质和个人素养,也为成年后对多样化世界的理解接纳奠定了较好的心理基础。在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发现一些孩子刚开始的课堂参与度很低,老师同学和他几乎是两根平行线,很担心害怕或者不愿意与大家交流。我们在发现这个问题后,上课的时候会选择多去引导他,积极带动他的情绪,鼓励他,慢慢地,孩子们都变得活泼并且很愿意来上这节课,并且愿意与我们交流分享他们的事情,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他们都愿意跟我们聊起来,感受到了他们对我们的喜欢,这是对于我来说最兴奋最值得激动的事情,也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意义。在我看来,融合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爱他如他所是,而非你所愿”。</p> <p class="ql-block">林小靖老师的教学故事:</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在西关小学作为一名支教老师的身份已经伴随我两个多月了。在这短短两个月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融合教育的孩子们。他们可能是老师、同学、家长眼中不听讲、坐不住、成绩不好、喜爱打闹的“差生”,但与他们接触后我发现他们有的喜爱运动,在体育方面很突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喜爱唱歌……每个人都有优点,最初这些孩子们对于这门课是非常的排斥,需要挨个到班里叫他们来上课,每节课到的人数也越来越少,从最初的30多人到最后能来上课的仅有8、9人,课堂上即使是教授一些培养兴趣爱好的内容,孩子们还是极不配合,认真听讲的特别少,课堂纪律十分混乱。对于这样的课堂效果,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碰壁。摸不清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对我自己产生了怀疑,不知道该如何去教授他们。不断的想我到底能带给这些的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怎样才能将我的作用最大化,让他们有所改变?我想过放弃,认为我初涉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害怕每一堂课只是让这些孩子们换了一个地方打闹,不能对他们有一丝丝的影响。为此我询问过他们为什么这么排斥上这堂课,他们的回答让我既气愤又惭愧。气愤是因为在我眼里他们与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贪玩不爱学,只要认真学不会比别人差。但他们每个人都十分的不自信,自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是被放弃的孩子。惭愧则是后悔当初没有早点了解他们内心中对于这门课的真实想法,不够深入的了解他们,对于自己想要选择放弃的态度感到懊悔,也对于自己仅能尽微薄之力感到惭愧,对于融合教育的每个孩子我都问过他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以后想干什么?”他们的回答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些答案那样成为科学家,宇航员,医生……而是大声地说,我想开吊车、出租车司机、开拉面店。或是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他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是什么固化了他们的梦想?局限他们的,应该是狭窄的生活圈,一成不变的人和事,而我们的到来给他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他们更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因此我更加明了了于我而言教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开拓他们的视野。我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坚定了不管他们是否真的愿意去接受,我都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传授知识或希望我能够用自身的经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帮助他们点燃希望,改正不好的小习惯。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瞬间,让我不去在意到底能发挥多少余热,而是去享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美好过程。</p> <p class="ql-block">李小燕老师的教学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以前给王斌教过一年级的数学,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他是在学习中属于反应比较慢的那种类型的孩子,而且还胆小,有时候单独给他教时他的紧张会很严重的影响到他对知识的接受,我和王斌妈妈也就因为孩子的学习经常沟通而相识了,我很庆幸王斌妈妈当时一直陪着孩子,虽然孩子在学习中比较吃力,但当时掉队不是太严重。后来由于我身体的原因需要请假做手术就再没能带那个班,过了两年,我又给他们班去带音乐了,我了解到孩子因为中高年级知识逐渐变难,学习越来越吃力了,孩子眼中的神采明显少了,上课也是一直低着头,在班里也没以前合群了……前两天和王斌妈妈沟通,希望她把我发的那段朗诵让孩子读一下并录下来,我才得知她找了一个工作在上班,白天比较忙,晚上才抽了时间给孩子录制,怕太晚打扰我第二天才给我私发过来,当时我就把那段录音分享到咱们这个群里了.</p><p class="ql-block">其实每个学校都有很多学习中像我们一样存在困难的学生,在此我很感谢上级教育部门把我们以前口中对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孩子的称呼由“差生”更正为“后进生”,一个人一生很长很长,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通过学习语数外和相关考试来谋求一生发展,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接受的点也不同,我们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家庭成员的观念也不尽相同,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学的慢就会动手,有些家长慢慢的也就有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我还记得王校长以前在学校大会上给我们分享的一个典型例子:她有一个同学以前学习不好就没能考上大学,虽然没有固定工作却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他的幸福指数并不比同龄人低。</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那么教育赋予生命的意义,就是造就不同色彩、形态各异的繁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绚丽,虽然这条路道阻且长,但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希望我们家校携手共进,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爱,为每个孩子撑起自己翱翔的翅膀,让他们将来更易于在社会中生存。</p> <p class="ql-block">王校长寄语:</p><p class="ql-block">致教师篇~</p><p class="ql-block">有需求的特殊孩子还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当我们使用不同的名称去定义孩子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教育的态度和方向,我们需要的是看到孩子还拥有什么,而不是他们缺失什么!当我们想放弃一个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多想想他在其他方面有什么优点,当你把焦点都集中在他的缺陷上时,看到就全是缺点,为何不暂时放下这个缺点,看一下它的全貌,寻找一下他的优点呢?激发一个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调动他的最基本需,让“看起来不一样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享受同等的爱,让爱无痕,让所有孩子得到应有的发展。</p><p class="ql-block">致家长篇~</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得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个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也为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不同的基础。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低,其主要原因不是智商差,而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导致心理不健康,安全感缺失,行为习惯差所致,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和不作为,大大的削弱和抵消了学校教育,如果父母三观不正、是非不分,那么最终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尤其在个别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无原则的娇惯,往往会使孩子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要么像个刺猬谁也碰不得,仇视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这就导致“5+2=0”,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借此机会我们呼吁每对父母都能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用爱心、责任心给予孩子关心指导,努力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同成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更广阔的蓝天!</p> <p class="ql-block">未来我们将更加坚定我们的事业,为孩子们创造很美好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