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秋而行

不老林

<p class="ql-block">刚过了霜降,原本以为天气会越来越冷,谁知接连几天的艳阳高照,竟让气温回升了几度,于是整个深秋有了一种暖融融的感觉。常见的关于秋日寂寥、秋风凄冷的描述与今年温热阳光腾挪的状态丝毫不搭,让原本深沉忧郁的季节,悄然生出一些俏皮。</p> <p class="ql-block">对秋天的情感,总是有别于其他季节,飞舞的落叶、清凉的秋风、深重的色彩以及丰收的景象,无一不是我爱它的理由。相较于这些,我更喜欢深秋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短暂而清晰的阳光的暖,让人有一种沉浸式的迷恋。秋日的午后总能在窗台上看到浓厚的阳光,斜斜地洒在上面。而窗外,树的影子与飘落的叶子交织在一起,清晰地铺陈在水泥路面,远远望去,在叶子与影子之间竟有一丝恍惚,不知道它们之间谁是谁的前世与今生,谁又是谁的现在和以后。我想,所谓时空交错也许就是这个样子吧,枝头的叶是树下此刻的影,昔日的影是地上此刻的叶,不管是何种状态,最终都以同一种方式结束。一如沈从文在《边城》中说过的那样,“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般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每每看到满树金黄的叶子,总会有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感叹“秋天已经来了”,原来很多人感知秋天的到来是从色彩开始的。一直觉得四季中最难临摹和描述的是秋天的颜色,春天是嫩绿色,夏天是深绿色,冬天是灰白色,唯有秋天的颜色多样且难以琢磨。银杏叶的黄虽然金灿灿,却没有耀眼的光泽,枫树叶的红虽然红彤彤,却不给人视觉上的疲劳,黑褐色枝头的柿子橙的晶莹剔透,与干枯的枝杈共存着丝毫没有违和感。每一种映入眼前的颜色都让人觉得舒服惬意,它们厚重而柔和,婉约而热烈,透着丰收的喜悦,也隐藏着谢幕的留恋。说到秋天的色彩,大家关注最多的应该是秋叶。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秋叶颜色的变化不像春天那样,以春风吹绿大地的速度,一夜之间就大张旗鼓让嫩嫩的芽覆盖整棵树。秋叶的变化更像是感染了一种情绪,先是一点一点地影响着自己,然后影响着周边的树木,进而感染了整个季节。那种由绿色转至金黄,再到焦黄的变化像极了被水墨晕染的宣纸,一点点渗透,一点点浸染,所到之处既顺理成章,又随意淡然。</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夏日的生命力受惠于大雨,所以有了浓郁的绿,那么深秋的生命力更像是受惠于太阳,所以有了晒秋的说法。第一次看到“晒秋”一词,是和婺源联系在一起,后来才发现,晒秋其实在各地都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山区的晒秋略显局促,但不失精致,因为没有广阔的土地,所以会用圆形的簸箕盛装上不同瓜果蔬菜,在有限的空间里,享受秋阳明媚却不炽热的照耀。而平原的晒秋豪气十足,直接把玉米、花生等等,晒在少有车辆经过的公路,或是自家宽敞的院内、屋顶。无论哪一种晒秋方式,都能让人感受到独属于秋日的沉稳而绵长的成熟气息,馥郁幽远的花香里有它的存在,欣喜温暖的果香里亦有它的踪影,即使已然深秋,仍旧能从一个晴朗的秋日里捕捉到那种气息。它们在旷野里,在山林中,在所有生长着草木的地方,无论枯荣,都缓慢而坚定地释放着那种气味,像是音乐里的低音,即使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却让人莫名地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好像可以把我们带回曾经的秋天,带回往日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停留在发梢,做客于指间,也就是在这样的光阴中,每个人都在品味着岁月,同时也在被岁月无情地消磨着。回想过往,四十多个深秋悄无声息地从身旁溜走,其中有着太多的忽略、太多的遗憾,也有着太多的纠结和执念。虽说在平凡的生活中也算是拼尽全力,但依旧发现,正是因为对已有的视而不见、对应舍的心存执念,所以很多时候没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念及于此,只想在深秋的空闲中,择一个温暖的午后,在银杏铺就背景的公园长椅上,以一个小人物的虔诚和敬畏,做秋天的解释者。林徽因在《一片阳光》中有一段关于“静”的状态的描述,她说“倚在软椅上不但奢侈,或许更是一种过失,有闲的过失”,但是她又很快把苏东坡在《送岑著作》中那句“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拿出来对自己此刻的“闲”与“静”做辩解。细想这份辩解中颇有些道理,就在静坐的那一刻,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一切顺其自然,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只此一回的人生回归安静清淡,就像秋日里逐渐变换颜色的枝枝叶叶,不争不语,却在一日冷过一日的风雨中蜕变成自己愿意的样子,哪怕是最后凋零,也是期盼一年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此刻,就在深秋将午未午的时候,一片清婉煦暖的阳光,由窗棂横浸到室内,随着太阳的移动,光与影不停地变换着模样,每一寸的变换,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这个秋日终会过去,属于它的记忆也许会尘封,也许会在来年的秋日,重新随秋风呈现在每一片翻飞的落叶上,因为“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