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六(11月13日)携“江理汉教”工作室部分成员去了一趟杨仙岭看日落,照例收获“近在咫尺的美景”。虽说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登临此山,忽然却发现在“赣南霞客”中却无关于杨仙岭的专门游记,遂决定为此山“树碑立传”记上一笔。</p><p class="ql-block"><br></p> <h3> 标题将此山定位为“市民名山”,窃以为,杨仙岭以其距离适中、高矮适中、风景适中,的确是本地市民(赣州市和赣县区)最常打卡的一处健身、休闲地。每到周末,这里自然是游人如织,而即便是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也从来不乏光临者。<br></br></h3></br><h3> <h3> 无图无真相,游记必有图。杨仙岭去的次数超级多,照片按理是无比丰富了。但相机或手机里的照片总是不定期剪切到电脑里去了,要查找起来挺麻烦的。</h3></br><h3> <h3> 于是,决定只是从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里找图,找到多少算多少,能用哪张是哪张。</h3></br><h3> <h3> 这是杨仙岭的远景,拍摄点是山对面赣县的樱花公园。显然,杨仙岭其实是在江畔,脚下流淌的是贡江之水。</h3></br><h3> <h3> 这是近一点的全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话用在杨仙岭身上就无比贴切了。首先来释名——“岭”不必说,山岭也;“杨仙”可就大有来头了,是指一代风水宗师杨筠松。首先要标注一下读音,中间那个字念yun2声,不要读成jun啊。然后来介绍一下这位杨大师,小二,上百度:</h3></br><h3> <h3> 杨筠松(834年4月20日-900年3月12日),俗名杨救贫,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别号玄赤,唐代窦州(今广东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人。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广明中(880年),黄巢破京城,筠松离京出走,先入昆仑山,后到虔州(江西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h3></br><h3> <h3> 继续上百度,说说杨大师跟这座山的渊源——</h3></br><h3> 杨仙岭南面是赣州龙脉起始处的崆峒山,北面是腰带水环流的赣县县城,西面是三面环水的赣州城区,高耸的杨仙岭是观察赣州古城三条龙脉汇合的最佳点。杨仙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得走遍了中国万水千山去寻找中华龙脉的风水宗师杨救贫在这里驻足,选择了在杨仙岭的峰巅之上潜心研修。</h3></br><h3> <h3> 总而言之,杨仙岭可真的是“有仙则名”的一座非著名名山啦。而且它真的“山不在高”——这是一座以硅酸岩为主要地貌景观的山体,海拔412米。</h3></br><h3> <h3> 不过你也不要小瞧了这区区412米,登这座看似so easy的山其实还是有点运动量的,因为全程基本上都是在往上拔高。平常缺乏锻炼的人,爬一趟都觉得虐,累得气喘吁吁的大有人在。炊事班有个班友的夫人不怎么喜欢爬山的,据说有一次去过了南康网红山“白鹤岭”之后,觉得自己很牛了,扬言要下次要跟着我们去赣南最高峰齐云山。然后班友把她带去爬了一次杨仙岭,然后她就打消了去齐云山的念头了。</h3></br><h3> <h3> 当然,对于我这类经常运动的人来说,杨仙岭只是一碟小菜。有时候为了加运动量,干脆开启暴走模式:从靠近梅林大桥的那一侧的小路上来,再从正道下去,然后又从正道上来,最后沿小路回到起点,相当于2上2下。</h3></br><h3> <h3> 当然,这种丧心病狂的暴走并不常见,正常速度走一走,边走边看风景其实挺好的。</h3></br><h3> <h3> 道路原本很原生态(整座山原本都很原生态),后来改建了不少(尤其是不少路段修了台阶),但我还是怀念原先的样子。正道经常被我嫌弃,喜欢走梅林大桥那一侧的砍柴小道。</h3></br><h3> <h3> 而且梅林大桥那一侧的成熟小道还不止一条(不成熟的不算)。走这种纯野路才有感觉。</h3></br><h3> <h3> 登此山的次数N多,没伴就拍纯风景,有伴就把自己拍入风景。</h3></br><h3> <h3> 杨仙岭的风景指数到底高不高?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这里是看日落的好地方,而且此处的日落很大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名句。</h3></br><h3> <h3> 当然,更贴切的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一句,蜿蜒的贡江在夕阳下的确“静如练”;而远处日落后也的确一片红晕。</h3></br><h3> <h3> 这里也是看夜景的好地方,近一点的是赣县县城,远一点的是赣州市区。看万家阑珊的灯火,赞人世繁华。</h3></br><h3> <h3> 炊事班的班友们就很喜欢夜登,什么新年夜登啊、重阳夜登啊、七夕夜登啊,一言不合就夜登。</h3></br><h3> <h3> 每次夜登,都是来山顶腐败的,吃吃喝喝好欢乐。</h3></br><h3> <h3> 啤酒白酒不算啥,花生瓜子牛肉干、鸭脚鸡翅不能少,甚至要把西瓜背上来,就是这么任性。</h3></br><h3> <h3> 凭栏看景反倒是次要的,不愧是“炊事班”。</h3></br><h3> <h3> 山的最高点是这块巨石,强迫症患者总是要登顶打卡,夜登也不例外。</h3></br><h3> <h3> 白天打卡更是必备环节。这是娃小时候,我们父女俩的打卡。</h3></br><h3> <h3> 不行,要把无关的路人甲裁剪出去,这才是标准合影。</h3></br><h3> <h3> 这是在山顶的另一块石头上的父女合影,望远镜都用上了。</h3></br><h3> <h3> 笑笑小时候爬杨仙岭的次数好像也不少。至于笑妈,那就更多了。</h3></br><h3> <h3> 杨仙岭的另一个风景指数来自于山上嶙峋的巨石,不仅有攀爬的乐趣,更是构图的好素材。</h3></br><h3> <h3> 这是一座以硅酸岩为主要地貌景观的山体。石头大而且颜色较明亮,适合拍照。</h3></br><h3> <h3> 412米的山峰照样能拍出山高人为峰的气势。</h3></br><h3> <h3> 也能玩出千手观音的创意。以及,如下一些通过相机翻转拍出来的“惊悚特效”——</h3></br><h3> <h3> 以上皆为“照骗”,切勿为当事人担惊受怕。不过,能拍出这个效果,也真是多亏了这些嶙峋巨石。<br></br></h3></br><h3> <h3> 这个就是真实拍摄,但可以看出这里的石头真是拍照的好地方。</h3></br><h3> <h3> 这个人口密度也忒大了点。</h3></br><h3> <h3> 爬树技术哪家强?这个是真功夫,不是玩特效。<br></br></h3></br><h3> <h3> 说到树,此山并非遍地巨石,其实植被还是很丰富的。红枫,就是秋日里杨仙岭上最美的风景之一。</h3></br><h3> <h3> 而在春天里,漫山的红杜鹃就是这里的主角。所以,这是一座不会让你失望的山,四季可来,随时可来。<br></br></h3></br><h3> <h3> 杨仙岭的另一个景观就是这座宝塔,名曰“振兴塔”。宝塔镇河妖,莫非不远处的贡江需要被镇一镇?</h3></br><h3> <h3> 宝塔并非古塔,仿古而已。修建时间大概在2012年左右,上图拍摄于2013年,彼时还在建设。</h3></br><h3> <h3> 是不是也有点西湖“雷峰夕照”的感觉?</h3></br><h3> <h3> 以上大致就是杨仙岭的风景。当然,一些人工的亭台我并没有放图,我所展示的主要还是自然景观。其实,以振兴塔的建设为契机,这一带近些年整修了不少,比如新建了停车场,硬化了不少水泥路,修了一大段登山台阶,增加了不少休息观景平台,此外还增加了从“罗坑体育小镇”登山的绿色步道。</h3></br><h3> <h3> 总之是越来越公园化了。公园化的好处是方便市民,坏处是有损原生态。这座“市民之山”,宜健身、宜看景、宜亲子、宜团建。杨仙岭,隐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市民拥有。</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YctdLA8yYgmkd2b6trKf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