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所以人活着不要没事找事,但是一旦有事,千万不能怕事躲事。每一次事情的处理、特别是棘手事情的处理,填补的都是内心的某处空白。这样的事情处理的多了,假以时日,才有可能走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的心路历程。到了这个时候,你内心的丰盈不仅提高了处变不惊的能力,而且不论何种境遇、何种状况,心与心的交流沟通都会豁然通畅。时间的长短、距离的远近、甚至地位的高下不再成为心灵交汇的障碍,结交朋友便有了更确定的自信、更自主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一辈子屡遭贬谪、飘零不定。追溯他的足迹,黄州惠州儋州,仕途和生活每况愈下,他也自嘲“不合时宜”。 但是正因如此,历史上虽然少了一个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却成就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文豪和生活家。他所到之处不论高低贵贱,总能拨动众人心弦,因此朋友遍及天下,既有名人高士,也有贩夫走卒。登大堂可以挥毫泼墨,居乡野能够烹小鲜品粗酿,活成了千年以来的人中典范。</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人感慨世事险恶、知音难觅的时候,实际上最应该检视自己内心的修为。“花香蝶自来,梧高凤必至”反映的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其次,朋友反映在人的行为上,一定是平等互动的基础上,双向主观选择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朋友圈”是谁发明的不知道,但是三个字准确无误地道出了当代人的社交实质。和有些动物相比,人的力量、速度以及感知力要稍逊一筹,所以自古以来,人的结群搭伙是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客观需求与必然选择。这个传统作为人的特性之一沿袭至今,“朋友圈”就是这一传统的当代形式。</p><p class="ql-block"> 朋友能够“圈”在一起的基本条件,不论是上下勾连、还是左右联结,交合点一定是平行等位的,错位的关系硬是“圈”在一起,不会持久牢固。</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圈子组成的大圈子,那么每个人则是一个个小“圆圈”,是组成各种圈子的基本单位。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内在质素,包括知识、阅历、认知、天赋、感受、悟性等,另一部分是外部标签,包括相貌、口碑、威望、身份、职务、财富等。这两部分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圆圈”的体量大小。</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社会活动,其实就是顶着这些“圆圈”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恰恰是这些“圆圈”的碰撞、鉴别以及分类。这样的活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当合适的圆圈碰在了一起,它们相同和相似的部分重叠并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形成了 “朋友圈”。</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内在与外部的总和,决定其“朋友圈”的规模和数量。你的“圆圈”大,与其它“圆圈”碰撞交合的机会当然就多。依据自身拥有的资源,有可能形成多个“跨界”的圈子。这些圈子因为与你的某些质素重叠而共鸣,但它们之间却不一定必然关联。因此,不要简单地认为,我的朋友就是你的朋友,我的敌人,你也必须与其为敌。如果纠结于这个问题不能释怀,影响的是为人的气量与格局。</p> <p class="ql-block"> 朋友圈的构成,除了同学、同事、以及工作关系人出自于天然平台的撮合以外,其余基本上以内在质素、外部标签划分归类。</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相同点越多,越是容易被“圈”到一起。还是以苏轼为例,他有“政治圈”、“文人圈”、“生活圈”,一方面反映了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的真诚宽容、达观豁然。从朝廷重臣到布衣百姓,社会地位的跨度不可谓不大,但他却能够在巨大落差中从容往返,潇洒自如。</p><p class="ql-block"> 由苏东坡的人生轨迹,我以为至少带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身份、职位、财富等一切外在表象的不平等,都不是成为朋友的鸿沟。虽然这些外在的标签对鉴别和选择有明显的导向,但是“跨界”朋友的交合点,往往在于内在的相同和相似之处。所以真正的朋友之间,即便表面上存在距离,也绝对不会出现人格的差异和高低;二、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不能够忽略了完善自己的努力。逆风才能更好地飞扬,因为每一次的挫败和失意,恰恰是提高认知、丰富感受、增强悟性的绝佳时机。内心强大了,幸与不幸公与不公,就不再对独立自由的生命体验产生太大的影响了。所以单从结交朋友的点位来看,内心质素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能不能够交到朋友,交到什么样的朋友,都不可避免的被其所左右。</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应该和自己的拥有成正比。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耕耘是收获的前提,但并不是每一份耕耘,都能够达到希望的预期。把每一次遵从内心的行为,都当作对生命的责任,对外展现了格调,对内则把控了平衡。苏轼就是这样走完了自己虽然坎坷、却极其精彩的一生,而我也坚定的认为:像人一样活着是值得毕生追求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活得像人不是做得像人,“活”和“做”虽一字之差,却是真诚与否的分界线。 “活”是由心而生的自然表露,目标朝向是“我应该”,对人对事遵从的只是一个“道”和“理”字。至于结局如何?或者别人怎么评价?内心都是平和喜悦的,也不会因为没有达到应该的结果而心生怨怼,时间最终可以为它归位。“做”则是从一开始便攻于算计,所有一切都以“有利”为中心目标,甚至不惜丧失原则或牺牲他人利益。但是算计毕竟是算计,真的假不了,假的即便是用上了再迷惑人的包装,也经受不住时间的检验。“活”成人样是下意识的自然表现,与功利主导的世俗社会不可避免地会有冲突。为了不屈从,有时不得不让渡本该属于自己的部分利益。这种状况下还要坚持“活”成人样,是基于对人生的通透理解,并且切实感受到了真实地活着,摆脱掉的是让许多人无法承载的负累。所以选择舒适喜乐、坦坦荡荡的生活方式,没有处心积虑地遮掩伪装,你当然轻松,与你相处的人也不会感到压力。没有任何羁绊、没有粉饰和做作的关系,选择不选择、喜欢不喜欢就全是顺心而为的举动。</p><p class="ql-block"> 喜欢或者不喜欢,是每个人的自由。单向的喜欢和拥趸,在现代社会被称作“fans”,一般情况下在明星和追星族之间尤为突出,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恋爱中的男女,也会经常的出现。一方对另一方好感、喜欢、甚至崇拜无可指摘,可以被理解,但是能不能够得到正向的回应,则是另一方的自由。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形成互动,就成了俗话所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单向的主观意愿,达不成互为朋友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生活在现实社会,总有一些工作或者生活中绕不开的事情。这时候主动寻找、并想方设法结识掌管了该类资源的人,付出和得到被双方认可,互动在某一时刻就会变得热络。但它秉承的是单一交换为核心的原则,求与被求者从一开始就关系不平等,因为他们看重的,都围绕着事情本身,主观上没有情感选择的必要。至于往后的发展,则要看双方有无内在质素的契合。</p><p class="ql-block"> 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关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这种关系的建立与利用当然可以理解。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被这种关系充斥,少了平等互动,不去顾忌人格尊严,缺乏与自然的自由联结。那么即便坐拥万贯家财,却因情趣的乏味难以得到由心而生的尊重与选择,到头来很可能落得个孤家寡人、寂寥清冷!</p> <p class="ql-block"> 其三,通过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朋友是情感认可的纽带,也是彼此间能够满足各自需求交换的平台。朋友的语义最早出自于《周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流体会。讨论交流是基础,目的在于明确是非,认清事物的本质,解决工作或者生活当中的困惑和问题。</p><p class="ql-block"> 每天面对全新的生活,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感性的积累去发现、去总结。能把自己不成熟的感性认知拿给某个人、某个圈子讨论交流,是基于相互认同,它来自于稳定的一致性、以及不为任何外力所动的一贯性生成的品性特质。如果总能得到务实的建议,或者梳理出理性的结果,那么情感的螺旋上升就是必然的。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价值理念完全趋同,但是有信任、理解、包容打底,敞开胸襟坦诚以待则是可以期待的。如是,哪怕争得面红耳赤,彼此也断然不会心生龃龉。对事物复杂性的意见分歧,反倒促成了大家共同成长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上海复旦大学美女教授陈果关于“朋友是无用的”演讲走红网络,引发人们对朋友这个概念的再次审视与探讨。我赞成她对朋友功用性的质疑,却不完全苟同她对朋友功用的全面否定。</p><p class="ql-block"> 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人。同样,任意扩大或者缩小其中一个方面,容易给人留下遗憾甚至造成缺陷。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元素,人活着,须臾之间离不开它们的存在。衣食住行渗透在现实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而作为个体的普通百姓,谁能够完全凭着一己之力,从容应付并处理好发生在自己、以及自己家人身上的所有事情?所以客观地说,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互助和关爱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爱和奉献是一种境界,但是把它们抽象和孤立了,感觉中似乎更加的纯粹高尚,然而实际上却把它们变成了没有生命力的绢花,一旦旧了脏了,被当作垃圾扔掉就是它的宿命。所以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包括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不是应该首先建立持久永续的根基?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根基,用“关爱”和“互助”来描述,我以为是贴切的。</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朋友既是一种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是一种良性互动的交换关系。</p><p class="ql-block"> 朋友间的交换不以交换为目的,而且也不要求像贸易一样等价等值。富人们随手一掷的数百千万捐赠,是值得称道的公益精神,但比起都在饥饿之中,却能将仅剩的一个馒头分出一半给别人,我认为后者的人性光芒更为耀眼。</p><p class="ql-block"> 所以朋友之间某些时候的付出,不在于物品本身价值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情感使然下的自觉自愿。读懂了朋友交往表象后面的逻辑,那么看似随意的日常生活中的你来我往,往往透射的是超出了交换本身的真情实意。况且朋友间的交换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交换,它不局限于物品之间,也有可能是某些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被利用、甚或是轻松愉悦气氛的营造、或者某种情趣的渲染。</p><p class="ql-block"> 从朋友的角度出发,得到帮助的同时,就一定会考虑:我能为朋友做些什么?只要有这种想法存在,那么他就会努力进取,就会不断完善自己,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能被他人所用。因此朋友的交换平台不仅仅是功用目的地实现,还是提升自己的动力源泉。</p><p class="ql-block"> 当然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或许我能用以交换的东西,不能够满足朋友能力范围以外的所需。但是真诚,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愿意拿出真诚,而且不加防范地亮出软肋,我以为这才是朋友间可以交换的最重砝码!</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路漫长而曲折,但因为有了朋友,泥泞时他就是你的拐杖;困难时他就是拉你的双手;失意时他就是能够使你坚强起来的支柱……</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要说:真正的朋友,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请珍惜你生命中的每一位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