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叫《我不是潘金莲》,女主角叫李雪莲,丈夫跟她离婚,宣扬“她是潘金莲”,这让李雪莲寝食难安,用了整整十年去上访,拼命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p><p class="ql-block">李雪莲根本没读过《金瓶梅》,但她认定潘金莲就是坏女人。这说明潘金莲这个人物已经脱离小说,成了大众共识里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潘金莲的原型来自于《水浒传》。《水浒传》是英雄好汉的故事,女性的形象很薄弱,潘金莲总共出现了三回。先是写她在张大户家当使女,大户纠缠她,她不愿意,还告诉了大婆,于是就被嫁给了武大。可是潘金莲看到武松,突然就成了“专爱偷汉子”的女人。这画风变得太快,其实缺乏说服力。</p><p class="ql-block">甚至可以说,把潘金莲塑造成一个先是勾引武松不成,继而遇到西门庆,出轨杀夫的淫妇,完全是为了成就武松不近女色、重情重义这个英雄形象的。</p><p class="ql-block">但《金瓶梅》不同,小说给了潘金莲充足的笔墨,塑造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人物形象,她被作者当作了情欲的化身。而且这一次,小说既写出了情欲的合理性,也写出了情欲的危险性和复杂性。</p><p class="ql-block">潘金莲的情欲</p><p class="ql-block">潘金莲的情欲,既包括爱的欲望,也包括性的欲望。为了写出这种情欲的合理性,《金瓶梅》改写了潘金莲的出身。</p><p class="ql-block">潘金莲人生的开端很悲惨。她的父亲去世很早,9岁时被母亲卖掉,在王招宣家里学习弹唱,读书认字。很小就开了窍,穿显露身段的衣服,展示女性魅力。15岁时,王招宣死了,她又被母亲卖给了张大户。张大户收用了她,大婆有意见,张大户就把她嫁给了武大。</p><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骂潘金莲是淫妇,但《金瓶梅》的作者让你看到另一个潘金莲:她从小被当成商品卖来卖去,没遇到一个好男人。换了别人,也许就认命了。但潘金莲不甘心,作者也替她惋惜:“买金的偏撞不上卖金的”。</p><p class="ql-block">这样身世坎坷的潘金莲,爱上打虎英雄武松,尽管有违社会道德,却也是可以理解的。被武松拒绝之后,潘金莲放帘子,竹竿打到了“风流浮浪,语言甜净”西门庆,两个人一拍即合。</p><p class="ql-block">作者也写出了情欲的危险性。</p><p class="ql-block">下手毒杀武大的是潘金莲。嫁给西门庆后,成了第五房小妾,换上了大红比甲(也就是长马甲),手上也戴了六个金戒指,但她活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愤怒,也越来越恶毒。</p><p class="ql-block">她一方面百般花样讨西门庆的欢心,另一方面战斗力爆棚,跟西门庆的妻妾情人斗法。</p><p class="ql-block">李瓶儿和儿子官哥儿是她最大的敌人。于是,她驯养狮子猫,扑倒了李瓶儿的儿子官哥,孩子吓得背过气去,挣扎了几天死了。李瓶儿,失去了儿子,又受了潘金莲的暗气,不到一个月,也死了。这个时候的潘金莲,已近乎疯狂。</p><p class="ql-block">情欲越是得不到满足,就越强烈。因为西门庆迷恋王六儿,潘金莲欲火中烧,给酒醉的西门庆灌春药,本来一粒就够了,潘金莲却不管不顾地给他灌了三粒。最后西门庆昏死过去,醒来就病倒了,几天后不治而亡。西门庆这样的死法,当然是他咎由自取,但潘金莲绝对是重要推手。</p><p class="ql-block">但我们今天要看到的是,作者放下批判,把潘金莲的情欲塑造得很复杂。</p><p class="ql-block">潘金莲非常依恋西门庆,而且这种依恋既有情的部分,也不避讳欲的部分。</p><p class="ql-block">表达感情她是很文艺的。她没钱,但给西门庆准备的生日礼物,风雅又别致。其中有一根簪子,上面刻了情诗,表达相思之意。西门庆留恋烟花不回家,她又写了一封情书,让小厮带给西门庆。</p><p class="ql-block">闺房之内,潘金莲热衷于探索身体的乐趣,也愿意使出浑身解数取悦西门庆。她热情如火,书中最香艳的场景,一半属于她。</p><p class="ql-block">作者写出了潘金莲情真意切、性感动人的一面,有着对女性的包容和理解,这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形象的重大突破。</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浓烈的爱欲,对象偏偏是西门庆。西门庆马不停蹄找妓女、找情人,让潘金莲很焦虑,很愤怒。</p><p class="ql-block">在潘金莲生活的时代,这种愤怒是不寻常的,被写出来就更不寻常。</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了解中国古代以男性为中心、以家族繁衍为目的的婚姻制度,就知道,“嫉妒”是“七出”中的一条,是男人休妻的七条理由之一,连正妻都不能嫉妒,别说小妾了。但潘金莲,因为爱而生出强烈的占有欲。她的洪荒之力,无处安放。</p><p class="ql-block">作者用一处动人的情节写了此时她内心的悲苦。那是第38回。西门庆把注意力放在了李瓶儿身上,潘金莲被冷落了很久。她独守空房,在一个下雪的夜里,睡不着觉,便弹起了琵琶。外面屋檐铁马响,潘金莲忙喊春梅去看是不是西门庆来了。哪里有西门庆,只是起风落雪了。</p><p class="ql-block">读到这样的细节,你也会觉得同情吧。</p><p class="ql-block">但作者又没有把潘金莲写成专一爱西门庆的人。相反,刚嫁给西门庆后,西门庆在妓院里不回家,潘金莲寂寞难耐,跟小厮琴童偷情。后来还跟女婿陈敬济调情、偷情。</p><p class="ql-block">有评论者说,潘金莲这么做,体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堪称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其实,她未必有这样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对潘金莲,既不必贬低她,也不必抬高她。</p><p class="ql-block">伟大的小说,往往是人性的试炼场,而不是道德的审判台。</p><p class="ql-block">作者一不做道德批判,二没有对潘金莲施以援手,而是非常冷静客观地描写她在爱与欲中的挣扎,描写她的“罪与罚”。这样的潘金莲,有丰富的人性秘密,绝对是独特的“这一个”,可以媲美世界文学史上的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把握,也堪比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p><p class="ql-block">不安分的女人</p><p class="ql-block">在《金瓶梅》之前,中国文学史里基本都是“安分”的女性,比如“贤妻良母”、才子眼里的“佳人”,哪怕写到青楼女子,都一心要从良。她们符合男性的期待,都没有自己的心思和欲望。</p><p class="ql-block">潘金莲是第一个有情欲的女性。</p><p class="ql-block">但情欲既让她有独特的魅力,也能毁灭她,她又让人爱又让人怕。西门庆死后,潘金莲的情欲依然高涨,在西门庆的葬礼上就跟女婿陈敬济调情,把他当成激情的对象,在后花园里胡天胡地,还打了胎把孩子扔到茅厕里。西门庆的正妻吴月娘抓住实锤,让王婆把她带走重新发卖。</p><p class="ql-block">潘金莲又回到了七年前她的来处。且看她依然像以前一样,打扮得乔模乔样,在帘下看人,不是描眉画眼就是弹弄琵琶,又跟王婆的儿子勾搭上了。</p><p class="ql-block">作者不动声色一一写来,纯是白描手法。这样的潘金莲,看不清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反思能力和觉悟的可能。这个情欲旺盛,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团糟的女人,最终等来了打虎的武松。一听说武松要娶自己,她喜出望外,想着:“我这段姻缘还落在他手里。”即使死到临头,她还兴冲冲地催武松:“既要娶奴家,叔叔上紧些。”</p><p class="ql-block">她被自己的情欲蒙住了双眼,什么都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第46回时,西门庆家里的妻妾算命,潘金莲摇头不算,她说:“随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沟里就是棺材。”无意中说中了自己的命运。被武松杀死后,她的尸首一度无人认领,在街头曝尸数天,还是春梅安葬了她。</p><p class="ql-block">潘金莲一生情欲似火,活得无法无天,最终也被情欲吞没。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说过一句话:“狂暴的欢愉,必将以狂暴结束。”就这样,潘金莲也承受了自己狂暴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小结</p><p class="ql-block">潘金莲是《金瓶梅》里写的最好的人物形象。作者把她当作了情欲的化身。她渴望对等、甚至独占的爱情,情欲受阻,她会烦恼会痛苦。她在嫉妒中煎熬,因嫉妒而沉沦。毒杀武大,吓死官哥儿,折磨李瓶儿,害死西门庆,情欲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寸草不生。</p><p class="ql-block">她既充满诱惑,又让人害怕;她的情欲有合理之处,却又危险而复杂。</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女性形象,在传统中国文学中非常另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