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史为主题的部分经典美术作品

孙琦厚

2021年6月22日《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出期间我去参观,在展厅翻拍了部分作品。从展厅出来又在中央一号大厅和前厅翻拍了一些经典美术作品。 在整理照片过程中,深感对我是一次深刻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现选部分照片做成美篇,与大家分享。 油画《在党的一大会议上》 作者:陈逸飞、邱瑞敏 <div> 创作于1977年<div><br></div><div>作者有选择地进行了局部表现,视觉焦点是 毛泽东,其右手边为何叔衡、王尽美,左边是董必武、邓恩铭、陈潭秋。历经大浪淘沙,这六个人做到了矢志不移,坚持初心。<br><br></div></div> 雕塑《启航 红船》, 作者;杨奇瑞 创作于2017年<div><br></div><div>《启航·红船》展现了13位中共一大代表先后登上红船的重要历史情境,近景中的毛泽东、董必武、陈谭秋、何叔衡等人意气风发,回眸远眺,满怀对革命事业、中国未来的坚定理想和信念。雕塑以一块巨石般的整体造型将人物和红船历史情境凝合一体,表现中国共产党坚如磐石中流砥柱的形象。<br></div> 油画《孙中山和李大钊》 作者:吴作人 创作于1959年<div><br></div><div>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与孙中山有着真挚的情谊。一九二二年在上海多次会唔,商谈国共合作事谊。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李大钊是五位主席团成员之一,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br><div><br></div></div> 油画<先驱——国共合作、东征、北伐><div> 作者:沈如蔚 创作于1981年</div><div><br></div><div>1924年国共合作,1925年东征,1926年北伐,作品用凝练的视觉语言,再现了国共合作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br></div> 油画《刘少奇与安源矿工》 作者:侯一民 创作于1961年<div><br><div>1922年9月初,湖南党组织派刘少奇到安源,加强对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斗争的领导。9月12日,罢工指挥部成立,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全权代表。<br></div></div> 油画《林祥谦英勇就义》 作者:李天祥 创作于1977年<div><br></div><div>林祥谦时任京汉铁路公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一九二三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被捕后惨遭杀害。<br></div> 油画《五卅运动》 作者:陈达青 创作于1959年<div><br></div><div>1925年5月30日,为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代表顾正红的暴行,上海两千余名学生涌上街头,举行示威。英租界当局对活动进行血腥镇压,打死学生十三人。五卅惨案点燃了中国人民郁积已久的仇恨怒火,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制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br></div> 国画《刑场上的婚礼》 作者:王明明 蔡玉水 创作于2009年<div><br></div><div>1928年2月6日,广州起义失败后被捕的周文雍和陈铁军在广州红花岗英勇就义。在刑场上,两人宣布正式结为夫妻,举行了悲壮的婚礼。陈铁军说:现在,当我们要把青春和生命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革命的时候,我要向大家宣布,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这刑场作为我们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新婚的礼炮吧!<br></div> 油画《秋收起义》 作者;马常利 创作于1975年<div><br></div><div>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彭公达前往湖南发动秋收起义,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湘东、赣西地区的工农武装起义。油画《秋收起义》历史地再现一代伟人面对国民党的黒暗统治,毅然高举革命旗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的战斗姿态。<br></div> 油画<井岗山会师> 作者:林岗 创作于1975年<div><br></div><div>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928年4月28日,由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小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农民军,经过艰难转战,终于抵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会师后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br><div><br></div><div><br></div></div> 油画《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农民斗争》<br> 作者:李宗泽 创作于1953年 雕塑《工农红军》 作者;刘开渠 创作于1956年<div><br></div><div>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为工农红军规定了打仗、筹款、作群众工作三大任务,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提出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一致等建党建军思想。《工农红军》采用写实朴素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形象。他手握步枪,身背斗笠,拨开荆棘,迈步前行。他的目光坚毅,反映出对革命理想和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念。<br><br></div> 油画《兴国调查》 作者:冯法祀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1930年10月初,红一方面军攻克江西吉安,这时兴国县送来许多农民当红军。十月下旬,毛泽东在新喻县罗坊找兴国县永丰区的八个农民开了一个星期的调查会,随后整理写出《兴国调查》。<br><br></div> 油画《遵义会议》 作者:沈尧伊 创作于1994年<div><br></div><div>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r></div> 油画《雄关漫道》 作者:郭绍纲 创作于1977年<div><br></div><div>遵义会议后组成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作品描述的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人带领红军越过娄山关的情境。<br></div> 国画〈巧渡金沙江〉,作者:宗其香 创作于1959年<div><br></div><div>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渡到北岸。敌人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5条船,动员36名艄公,从5月3日至9日,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七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br></div> 油画《巧渡金沙江》 作者;张漾兮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红军声东击西破围堵,七只小船就渡过两万人,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追堵拦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br></div> 油画《强夺泸定桥》 作者:李宗津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1935年5月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5月29日红四团发起强夺泸定桥的战斗。担任突击任务的22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踏着铁索向敌人冲锋,最终控制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br></div> 油画〈革命理想大于天〉 作者:沈尧伊 创作于1978年<div><br></div><div>作品以红军过草地为主题,用整体暗色调配合篝火,衬托出温暖的氛围,表现出毫情万丈的革命激情。<br></div> 油画《过雪山》 作者;吴作人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1935年5月,中央红军翻过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险阻,付出重大牺牲,胜利完成长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br><br></div> 油画《峥嵘岁月》 作者林岗、庞涛,创作于1979年<div><br></div><div>一、四两个方面军会师后混编成左右两路军北上。35年8月21日,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穿过荒无人烟大草地。作品展示了红军过草地之艰辛和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br></div> 雕塑《红军炊事员》 作者;嵇信群 创作于1959年<div><br></div><div> 作品表现了长征途中红军炊事员的形象。在行军队伍中,炊事员非常辛苦,不仅要携带粮食,到宿营地时,马上要安锅、拾柴、洗菜、做饭,很难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他们格尽职守,勇于奉献,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 <br><br></div> 油画《刘志丹在陕北》 作者;古元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刘志丹1925年入党,同年进黄埔军校学习。北伐中任某部政治处主任。1928年组织渭华起义。1931年成立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与谢子长习仲勋一起正式建立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造了陕甘边新苏区。<br></div> 油画《延河边上》 作者;钟涵蕴 创作于1963年<div><br></div><div>作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群众的革命情谊<br></div> 国画<瓦窑堡会议> 作者:王珂 创作于2020年<div><br></div><div>瓦窑堡会议是指1938年12月7日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r></div> 国画《转战陕北》 作者:石鲁度 创作于1959年<div><br></div><div>1947年3月,国民党军以二十五万兵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西北野战军利用陕北的群众基础和有利地形,与敌周旋,伺机歼敌,八月间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此画以崇山峻岭的雄伟气魄为烘托,将毛主席置于巍峨的群山之中。人物虽小,但形神兼备,十分突出,真实地再现了毛主席指挥若定的泰然气派和伟人的风采<br></div> 油画《任弼时在山西前线》 作者;廖涵家 创作于1950年<div><br></div><div>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弼时任 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br></div> 国画《八女投江》,作者:王盛烈,创作于1957年<div><br></div><div>作品描绘了1938年10月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为为避免被敌人俘虏而集体投江的壮烈场景。画面定格在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走向滔滔江水的镜头之中,画面充满张力,女战士视死如归的坚定决心展露无遗。<br></div>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作者;詹建俊 创作于1959年<div><br></div><div>1941年秋,日寇向晋察冀边区大举进犯,七连在狼牙山坚持游击战。在一次部队转移时,七连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六班五名战士把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胜利完成掩护群众和主力转移的任务后,他们砸坏自己的武器,相继从悬崖上跳下深谷。<br></div> 油画《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br>   作者;沈光耀  创作于1977年<div><br></div><div>作者是以雁翎队一次成功的芦苇荡伏击战为背景,表现胜利的军民满载缴获的武器弹药凯旋而归欢乐表情<br></div> 雕塑《西岛女民兵》 作者:许鸿飞 创作于2021年<div><br></div><div>作品取材自闻名全国的西岛女民兵的故事。八位身着戎装、英姿飒爽的年轻姑娘凝望着大海,目光坚定,她们有的手持望远镜,目视远方;有的认真擦拭着手中的步枪;有的则昂首阔步,仿佛即将奔赴战场。<br></div> 油画《欢送新四军北上抗日》<br>   作者:邵宇 刘继卣 创作于1951年 油画〈地道战〉 作者:罗工柳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守卫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发明了地道战。地道战进可攻,退可守,弥补了平原作战的缺陷,有效地抗击了日寇,保护了军民。</div> 雕塑《埋地雷》 作者:张松鹤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兵组织创造性地运用地雷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画面上两个民兵在埋地雷,女民兵负责警戒,男民兵负责埋放,生动地呈现出民兵战士警觉锐敏的战斗姿态。<br><br></div> 雕塑《艰苦岁月》 作者;潘鹤 创作于1956年<div><br></div><div>作品原型是在海南岛母瑞山艰苦斗争岁月中的琼崖红军。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其中吹着笛子的老战士穿着破旧的军装,身形瘦削却筋骨强健,饱经风霜的面孔印刻出革命者的坚定意志。少年战士入神地倾听笛声,刻画出一个年轻战士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br></div> 雕塑《刘胡兰》 作者;王朝闻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1946年,国民党军阀阎锡山调集上万兵力对山西各地的革命武装力量展开进攻,山西省文水县的云周西村也很快成为国民党军队的打击目标。当时,担任中共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的刘胡兰在与敌人展开斗争时,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并惨遭杀害,年仅十五岁。毛泽东听闻她的感人事迹后写下《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八个字<br></div> 国画《豆选》 作者:彦涵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豆选是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选举方式。选举时发给每个选举人几粒豆子,被选人背着桌子坐着,后面放一个碗。选举人想选谁,就在谁后面碗里投一粒豆子,谁的碗里豆子多谁就当选。这是一种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适合当时大多数农民不识字的情况,选举人可用豆粒自由表达自己的心愿。<br></div> 油画《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  <br>     作者;罗工柳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画面中,毛泽东站在主席台上,一只手高高举起,正在宣讲。墙面上悬挂着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 人们被讲话吸引,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得生动、自然。<br></div> 雕塑《延安文艺座谈会》<br>   作者:杨奇瑞 创作于2018至2021年<div><br></div><div>作品将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黄河大合唱》首演情景融入其中,人物多选自两次谈话的参与者,场景设置在宝塔山,象征这里是苦难中国的希望之地,象征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和目标。<br></div> 油画《延安火炬》 作者:蔡亮 创作于1959年<div><br></div><div>作品描绘了延安民众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热烈欢庆的场景,象征着胜利的曙光即将照亮中国大地<br></div> 油画《夜渡黄河》 作者:艾中信  创作于1961年<div><br></div><div>1947年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以出敌人不意的突然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接着千里跃进,经过艰苦行军和激烈战斗,8月末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画面是在月明星稀的初夏之夜展开奇袭的场景 千百只帆船载着我军健儿杀向黄河南岸,天空中还有敌机投放的两个照明弹。<br></div> 油画《东渡黄河》 作者;钟涵 创作于1978年<div><br></div><div>1948年3月21日,为了适应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自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出发,东渡黄河,与叶剑英、杨尚昆率领的中央后委会合,随后进驻晋察冀解放区建屏县西柏破村。画面中黄河翻涌,气势磅礴,主要人物屹立行进于波涛之中,使作品极具韵律感和崇高感。<br></div> 油画《攻克锦州》,作者;任梦璋,创作于1959年<div><br></div><div>辽沈战役从攻打锦州开始,攻占锦州就切断国民党军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在东北地区全歼国民党东北驻军。<br></div> 油画〈淮海战役(强占运河铁桥)〉<br> 作者:宗其香 创作于1951<div><br></div><div>淮海战役的第一个目标是歼灭黄白韬兵团,为了防止黄伯韬军团西撤,强占运河铁桥是关键。48年11月8日运河铁桥争夺战正式打响。敌守军一千余人,华野八纵69团一营强攻运河铁桥,10日上午胜利攻占运河桥头阵地,为大部队顺利追击黄百韬兵团铺平了道路。<br></div> 油画《民工支前》 作者;左辉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淮海战役我军以六十万兵力战胜装备优良的八十万国民党军,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民工累计531万人,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9.6亿斤以及其他军用物资。淮海战争的胜利,也是人民战争的胜利。<br></div> 油画《强度天堑》,作者;載泽 ,创作于1961年<div><br></div><div>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被称为天堑。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0至22日,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千里江防登上南岸。<br></div> 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作者:董希文,创作于1959年<div><br></div><div>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作品以船为主体,表现千帆竟发的场景。红旗和船帆制造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站在船头的战士准备登岸。<br></div> 油画《北平解放》,作者;高潮、秦龄  创作于1959年<br><br>《北平解放》,反映北平和平解放后,成了欢乐的海洋,市民兴高采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的情景。 《北平解放》,反映北平和平解放后,成了欢乐的海洋,市民兴高采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的情景。 油画《历史的潮流》 作者;金石山 创作于1986年<div><br></div><div>1949年3月20日中央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25下午在北京西郊机场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民主人士以及北平各界代表会面,并举行盛大阅兵式。<br></div> 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董希文  创作于1953年<div><br></div><div>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br></div> 雕塑《志愿军战士》 作者;李象群 创作于2020年<div><br></div><div>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将自己的一切慷慨奉献,被全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用自己血肉之驅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雕塑通过一位朴实坚毅、步履坚定的志愿军战士塑像,展现出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光辉形象和必胜信心。<br><br></div> 油画《杨根思英雄排》 作者;宗其香 创作于1951年<div><br></div><div>1950年11月29日清晨,长津湖战役中小高岭阵地上防御工事早已被炸成了平地,阵地上志愿军战士只剩杨根思一人。面对敌人发起的第九次进攻,他抱起五公斤重的炸药包勇敢地冲向了敌人。 <br><br></div> 油画《红日初升》 作者:潘世勋 创作于1960年<div><br></div><div>潘世勋于1960年1月随首都人民慰问团第一次入藏,在高原停留六个多月,在一个村里亲身参加了两个月的农村民主改革工作,对西藏翻天复地的历史变化,和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感受很深。从西藏回来后就开始绘制油画《红日初升》。红日初升指的是初升的太阳,形容朝气蓬勃的景象<br><br></div> 油画《塔什库尔干的阳光》 作者:张祖英 创作于2001年<div><br></div><div><br>塔什库尔干位于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海拔多在三千米以上,,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这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果敢、刚毅的白色人种——中国塔吉克人。<br></div> 国画《高峡平湖图》 作者;施江城 张军 创作于2009年<div><br></div><div>作品以开阔的构图和壮阔景象,全景式反映了三峡大坝的雄伟景观。<br></div> 油画《风雪青春》 作者:孙立新 创作于2011年<div><br></div><div>冬日的阳光格外灿烂,装甲部队的战士在紧张训练的间隙,玩起轻松的游戏,他们把美好的青春献给国防。作品展现出解放军战士崇高的精神面貌,<br></div> 雕塑《铁人王进喜》 作者:鲍海宁 创作于2019年<div><br></div><div>在大庆油田会战中,王进喜以宁愿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带领工人打出油田第一口井。作品取材于在一次井喷事故中,他跳进冰冷的泥浆池中将水泥拌在泥浆中.<br></div> 雕塑《雷锋》 作者:程允贤 创作于2010年<div><br></div><div>雷锋在平凡工作中,表现出不平凡的精神力量:热爱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br></div> 雕塑《焦裕禄》 作者:吴为山 创作于2016年<div><br></div><div>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在兰考工作一年多,却在群众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br></div> 油画《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作者:张俊明 创作于2017年<div><br></div><div>罗阳,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br></div> 油画《光荣年代》 作者:骆根兴 创作于2002年<div><br></div><div>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两弹一星事业的展开,不仅促进了国防事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科技事业的进步,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弱一星精神。1999年国家授予钱学森等23位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作品生动地展示了两弹元勋在导弹发射场等待导弹发射的情景<br></div> 雕塑《钱学森》 作者:龙翔 创作于2010年<div><br></div><div>钱学森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长期担任火箭、导弹、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两弹一星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br></div> 雕塑〈开荒牛〉 作者:潘鹤 创作于1983年<div><br></div><div>一头充满力量的黄牛四蹄抓地,头向前伸并弯向地下做巨力拉牵状,它的后面是一连根拔起的粗壮的枯树根,象征着开拓者们摧枯拉朽的英雄气概,弘扬了深玔等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拓荒牛”的那种开拓精神,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br></div> 油画《血肉长堤》 作者“秦文清 创作于1998年<div><br></div><div>画面主体是身背沙袋奋战在护堤前线的抗洪勇士,背景中无数人员和沙袋,烘托出抗洪抢险的危机和紧迫性<br></div> 雕塑《风雨同舟》 作者;邓柯 创作于2009年<div><br></div><div>作品以汶川地震发生后,人民子弟兵千里驰援抢险救灾为背景,通过险峻的残垣断壁和人物的紧张动态相互衬托,塑造出废墟营救的场景,围绕失去知觉的孩子,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温暖。<br></div> 油画〈祈福—北川〉 作者;骆根兴 创作于2008年<div><br></div><div>作品取材于四川北川县抗震救灾现场,刻画了抢险救灾一线的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忘我救人的昂扬英姿<br></div> 油画《致敬——最美逆行者》 <div> 作者:张志坚 刘海洋 李卓 张剑 李陶然 高明 创作于2020年</div><div><br></div><div>作品生动地表现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社区服务人员,工程建设者以及快递小哥等,临危不惧、逆向前行,奔赴抗疫第一线的情景。他们以生命赴使命,以大爱护众生,诠释了疫情无情人有情的人间真情。<br></div> 国画《硕果》 作者:王奋美 创作于2021年<div><br></div><div>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开展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人民战争,实现了全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习近平在视察十八洞村时提出精准扶贫。作品选取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猕猴桃产业项目为素材,运用水墨语言表现形式,表现了猕猴桃丰收时苗族村民的喜悦心情。<br></div>